一、女性心理学
作为20世纪30年代的精神分析学者,霍妮发现自己所处的是一个男人的世界。弗洛伊德所描述的女性形象是卑劣的,远远不如男性。弗洛伊德认为女性的人体结构,注定要具有某种人格特征,如矛盾情绪。霍妮是第一个对弗洛伊德的这一“人体结构就是命运”的观点提出批判的人。对应于弗洛伊德的“阴茎妒羡”,霍妮提出了“子宫妒羡”的观点,即男人也会羡慕女人的**、子宫和生儿育女的能力,但她并没有说男人会因此对自我产生不满。女人没有阴茎也不会导致自轻和更软弱的超我。霍妮认为,生理构造的不同不能作为鼓吹男权主义的理由,女性行为更多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即在认为男性应该有力量、勇敢、独立,女性天生就柔弱依赖的社会里,女性倾向于认为自己处于从属地位,因此希望自己是个男人也是无可厚非的。而男性可能是因为自己没有生育能力,才转而发展自我领域的。所以说,男女人格的差异应该主要是由社会文化决定的,而不是生理结构决定的。霍妮还警告说,坚持“阴茎妒羡”的说法会鼓励女性患者将自身的问题归诸于天生的生理缺陷,而不是神经症的行为方式。
霍妮关于女性心理的论述是具有超前意识的,她改变了心理学对于性别差异的看法,可惜她没能看到后来的女权主义者是如何运用她的理论来要求男女平等的,精神分析也依然故我地以男性为中心,就像女性学家Germainer Geer(1971)所说:“精神分析只有父亲弗洛伊德,没有母亲。”[1]
习栏3-1
男女“平等”还是男女“有别”[2]
1936年,特曼(L.Terman)和西·迈尔斯(C.Miles)发表了一篇比较男性和女性性格的文章——《性别与性格》,结果大受欢迎,在当时非常有影响力。他们在研究中所使用的方法是语词联想实验,要求被试对所提供的词做反应,而评分的方法是以传统的性别差异的观点为基础的,例如,如果被试对“tender(嫩的、温柔的)”这个词产生的联想是“meat(肉类)”,就被评为阳刚的;如果联想到“kind(仁慈的)”或者“loving(温情的)”,则被评为阴柔的。
一些传统上认为是属于女性的特征——多愁善感、胆小、贪慕虚荣和善变等,一直被看做是与生俱来的。包括弗洛伊德在内的大多数早期心理学家,都相信这些特征是女性荷尔蒙和生物构成所带来的无可避免的结果。不过随着女性在最近几十年社会地位的变化,特别是女权运动的兴起,这些传统观念受到了猛烈的挑战。女权主义者认为,两性间几乎所有的性格和智力差别都是后天培养和社会不平等的结果。这就出现了对于两性差异的两种对立观点,一种认为两性生理构造的不同决定了心理和行为的差异;另一种则认为人出生时心理是中性无差异的,在后天的成长中,社会对两性的不同期望和对待,慢慢导致了男女心理和行为的不同。
绝对的对立终归会导致折中的出现,而这的确也更加符合事实。女性比男性更怕老鼠、蛇和蜘蛛,女性比男性更富有同情心,女性比男性更加敏感温柔,这些可能都是社会训练得来的,因为女孩子从小就从父母的反应中学习到什么样的行为是被容忍的,而同样的行为在男孩子身上就可能会被禁止。而另一方面,有些认知上的差别的确是生理因素造成的,例如,女性在语言表达能力上略胜男性,在空间能力上不如男性,在感知一些非言语的情绪暗示方面要比男性强。现在大多数的男女差异都被归结为社会因素和生理因素共同影响造成的。
有趣的是,最近几年不常听到“谁说女子不如男”了,倒是“男人更需要关怀”闹得一时哗然。安娜·玛瑞安在《男性是弱势群体吗》一文中指出,全美国的男孩正经历着史无前例的困扰:与女孩相比,男孩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较低;有学习障碍的学生中2/3是男孩;高中辍学的,男生占80%;在学生会、校报和辩论俱乐部中,女孩也比男孩多。我国中小学里的情况也差不太多。有科学家甚至还认为,男性心理比女性更脆弱,并且找到了生物学上的依据:女性的大脑比男性进化得好。这些说起来颇有些像对近几十年来过于关注女性问题的不满,或许事实上并非是男性不如女性,而是女性比原来强了。
总之,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但不应当是不平等的理由。
二、健康人格模式
霍妮依据其理论提出,理想人格应该能视情境而灵活地运用三种行为方式:一个人有时应该顺从他人,有时候敢于挑战他人和维护自我,必要时能够自主自立。
(一)自我探索
霍妮认为“自我意识”是健康人格的重要成分,它能够将我们自身孕育的潜能释放出来,并为我们安排实现潜能的情境,使我们往成长和胜任的方向迈进。要挖掘个人潜能,就要进行自我探索,健康的人能够有效地自我分析。霍妮将自我比喻为一个复杂系统,我们要了解自我,就要知道如何去经营和管理我们自己的力量,制订自我改善的计划。在自我结构中,理想自我是一个人用以安排自己一生,以求实现的目标。健康的人其理想自我的确立是以真实自我为基点的,随着真实自我不可避免地变化,理想自我也会发生变化。同样,随着理想自我的实现,新的理想会取代旧的理想。所以,健康人的理想自我是符合实际又具有动力的。
(二)生活的自助功能
霍妮认为,无法自助的人才会借助心理治疗,而健康的人会借助生活本身的自助功能,将生活本身视为一位很有效的治疗师。一个乐于向新经验开放的人,能够从其生活中所遭遇到的正面和负面事件中学习许多宝贵经验。获取生活经验的途径是多样的,一方面可以统合自己的经验;另一方面也可以撷取别人的经验。比如,我们可以从益友那里学习许多经验,帮助我们了解自己,共享经验和互相扶助。霍妮坚信,每一个人都能利用存在于自身的建设性的成长力量。
三、神经症的治疗
(一)治疗的目的和过程
霍妮的神经症理论是服务于临床治疗的,而治疗的目的就是要发现和解决患者压抑的深层的内心冲突,释放真实自我的建设性力量,以更好地发展。一个成功的治疗者要使患者认识到,他现在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实际上会增加自身的挫折感和自轻感,而且会把相应的生长力量掩盖掉。具体来说,也就是要让顺从型的人发现,在过度讨好他人的愿望之下隐藏的其实是敌意和自私;让反抗型的人意识到自己是在拼命地压抑着无助感;让逃避型的人认识到自己对于他人强烈的依赖需要。要想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大多数患者都期望自己不用做出任何改变就能痊愈。因此,治疗师必须首先帮助他们认识到内心的冲突,使他们承认神经症的行为方式是自欺欺人的,然后再进行深入分析。如果患者仍然坚信现有的方式是值得的,就不可能奢望他会做出行为上的改变。只有等他开始想要放弃神经症方式之后,才能逐步将其内心的冲突明朗化,帮助他认识理想自我的虚幻和危害,激发他内心深处的真实愿望,鼓励他做出实现真我的努力。
不过霍妮也提醒说,治疗的目标是永远不可能完全达到的。患者回到社会以后,还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治疗的作用并不是要让生命远离危险和冲突,而是要给予个体力量,让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
(二)治疗的技术
1.释梦
霍妮认为,梦是我们真实情感的写照,她常常从患者的梦中获取对治疗有价值的信息。在霍妮的理论中,某些特定内容的梦也对应着特定的含义,例如,梦到一个空空的洞穴,或者找不到护照,意即丢失了真实的自我;梦到下落,表示表面的荣耀是不稳固、摇摇欲坠的;梦到被杀人犯绑架,反映了深深的自我轻视;梦到细心培育某种植物,意为自爱自怜;梦到在远方给治疗师打电话,说明内心希望保持疏远……在治疗过程中,霍妮通过像这样解析梦的含义来揭示患者内心的真实想法和需要。
2.阻抗和移情
霍妮同意弗洛伊德提出的无意识阻抗的概念。但她认为患者主动防御自己的神经症倾向,否认内心冲突的存在,是为了保持人格的完整感,逃避由改变带来的恐惧。在霍妮看来,阻抗不全是有害的,它可以为患者潜意识想要逃避的重要事件提供线索,当患者无意中说到他们最为害怕的症结所在时,阻抗也可以给予一定的保护,避免患者由于进展太快而崩溃。
对于移情,霍妮是大加赞赏的。她甚至说移情是弗洛伊德最伟大的发现,不过她却不同意说移情关系是儿时经历和行为的再现。她认为移情的意义在于,治疗师恰好成为了患者习惯性亲近、反抗或逃避的对象,有助于发现患者固有的行为方式和内心冲突。
3.自我分析
倡导自我分析是霍妮对于精神分析治疗的一大贡献。她认为,既然人生来就具有积极的建设性力量,既然治疗就是要挖掘患者身上的这种力量,那么进行自我分析是可行的。我们要了解自己,可以去审视我们的需要、目标,我们的各种“强求”和“应该”,尝试去体验自己真正的感受和情绪,问一问自己“人们为什么不喜欢我”“我能够设立一个改变行为的简单计划吗”,霍妮相信,做这种自我检视,回答这些问题,能够使每一个人向着成长和成功迈进。自我分析的态度、规则、步骤和方法在霍妮的《自我分析》一书中有系统的阐述。这种方法的提出,对于缓解当时社会对精神分析治疗的广泛需求和专家治疗费用高昂、旷日持久的矛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霍妮并不是倡议废除专家治疗,而是主张把二者结合起来。
此外,霍妮也在治疗过程中使用弗洛伊德的自由联想、解释等技术,但主要目的不是挖掘潜意识中与性有关的童年经历,她更注重的是早期的亲子关系。不过,霍妮并不赞同过多地强调童年经验,她认为那样会使患者沉溺于对自己以往伤痛的回忆之中,而将他们在艰辛的治疗过程中所遭遇的失败合理化。另外,霍妮还指出,在治疗时一定不能忽视患者的道德价值观,因为一个人只有建立起了一套自我认同的道德准则,内心才能够坚定不移。
[1] 伯纳德·派里斯著,方永德等译(1997):一位精神分析家的自我探索。
[2] 部分资料来源于莫顿·亨特著,李斯译(1999):心理学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