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解读方略:灾难片基本范式与艺术意蕴(1 / 1)

1、灾难片的主要分类

根据灾难片所表现的题材,灾难片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自然灾难。描写自然灾难的影片多以火灾、海啸、地震、飓风、火山爆发等各种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巨大的破坏力为表现对象,这也是最早出现的灾难片题材。1901年的第一部灾难短片《火灾》和20世纪30年代拍摄的一系列灾难片均以人们在这些自然灾难中的历险为内容来结构影片。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灾难片还包括《龙卷风》(Twister,1996)、《海神号》(The Poseidon Adventure,1972)、《10.5级大地震》(10.5,2004)、《水啸雾都》(Flood,2007)等。产生这类灾难片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我们面对自然灾害的无力感。即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面对火山爆发、地震、海啸、龙卷风、泥石流等大规模自然灾难,我们还是很难与之抗衡的。

《龙卷风》叙述美国气象专家乔·哈汀有着一段心痛的往事:20世纪60年代,一场恐怖的龙卷风袭击了乔一家人,乔的父亲为了保护家人而被龙卷风卷走。这段经历让乔决定长大以后当一名专门研究龙卷风的气象学家。时间到了20世纪90年代,乔的丈夫比尔带着新女友美丽莎来找乔,想要让她在离婚协议书上签字。比尔也是追逐龙卷风的气象学家。乔告诉比尔,他以前设计的龙卷风探测器“多罗茜”已经制造成功了,兴奋的比尔决定再一次实施追风计划。乔和比尔开始了他们的追风行动,而另一支由对手裘纳斯所率领的追风队伍在路程中超过了他们,因为裘纳斯获得了大公司的赞助,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而且还窃取了比尔和乔的研究成果。在比尔和乔的追风行动中,两只“多罗茜”因为设计上存在问题而报废了。另外,美丽莎则因为无法忍受比尔所过的这种高风险的生活而选择离开他。在又一个巨大的龙卷风来临时,乔和比尔在千钧一发之际救出了乔的妈妈,同时,两人也在实践中摸清了问题的原因而改进了探测仪的设计。后来,在龙卷风再次来袭时,裘纳斯的车队被席卷而去,比尔则通过亲身历险之后成功地放飞了最后一只“多罗茜”,他们的追风队终于收获了完整的风暴资料而取得成功。在经历了一番惊险的龙卷风之旅后,比尔和乔之间的爱情之火复又燃起。

(2)人类灾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人们目睹了核武器、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在现实中毁灭性的破坏力。所以即便在战后没有爆发“热战”的年代,人们在内心深处依然对这些人为的灾难倍感忧惧。尤其是“冷战”中,苏联与美国进行的一轮又一轮核竞争,更加剧了人们对于战争一旦爆发,后果将完全难以设想的恐惧心理。所以,此时期开始在银幕上出现了许多表现疾病、病毒和科技滥用造成灾难性后果的影片,这类灾难片在日后得到很快的发展,成为继自然灾难片之后的第二大类灾难片。这类灾难片重点表现的是人类的失误和非理性行为造成的威胁,这其中有现实发生的,也有幻想性情景的作品。如《国际机场》(Airport)、《极度恐慌》(Outbreak,1995)、《最高危机》(Executive Decision,1996)、《末日戒备》(The Peacemaker)、《末日病毒》(Carriers)等。

《末日戒备》(The Peacemaker,1997)便是一部典型的反映核武器威胁的灾难片,讲述在荒僻的俄罗斯驻防军区发生了一场核爆炸,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美国白宫反核走私情报部门的朱莉亚博士怀疑这起事故并非偶然,她根据资料分析,这起事故应该是某位将军为了掩饰窃取核弹头所制造出来的烟幕弹,失败之后便把核弹头卖给波斯尼亚的一名政客。为了追查这宗核爆炸事故的真相,朱莉亚博士和陆军特种部队的少尉汤玛斯奉上级命令前往东欧展开调查。经调查发现,那名可疑的政客原本是一名核恐怖分子,此人已经携带着一枚核弹头进入美国,意欲炸毁在纽约的联合国总部。于是,朱莉亚和汤玛斯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同恐怖分子展开了一场生死对决。《末日病毒》(Carriers,2009)设想一种致命的、传染性特别强的病毒在世界上蔓延开来,为了逃难,丹尼和女友凯特、丹尼的哥哥布莱恩及其女友波比4个人驾着车逃离原先所在的城市。他们穿越美国西南部的沙漠地带,只为了寻找一块未被病毒所沾染的“净土”。但是,随着病毒的愈发肆虐,他们发现要找到这样一个地方已近乎不可能,因为到处都是已被病毒所感染的人群。在路上,他们的车已经没有了汽油。为了获得汽油,他们被迫答应搭载一位父亲和他已被病毒感染的女儿。善良的波比在照顾小女孩的时候不幸感染上病毒,因此被布莱恩抛弃在路边。但是布莱恩已经从女友身上传染了病毒,所以即使他千方百计、甚至以杀人为手段抢到了汽油,他还是难逃厄运,死于为求自保的弟弟丹尼手中。最后剩下的两个人丹尼和凯特来到了他们的目的地:一个人都没有的海边,他们虽然存活下来了,但是陪伴他们的将是无穷无尽的孤寂和内心深处难以逃脱的道德谴责。《末日病毒》是一部较为成功的美国独立电影,不同于好莱坞的灾难大片,影片借病毒侵袭的灾难片题材,实质上探讨了人们为了生存不择手段、甚至不顾深厚的感情而抛弃对方的人性命题,影片似乎暗示着隐藏在人心里的幽暗才是最大的恐怖来源。

(3)外星人或不明生物来袭。表现外星人来袭的灾难片经常是与科幻片叠加、糅合在一起的。在这些影片中,外星人被描写为对地球上的人类不怀好意的一群外太空的异类,为了与人类争夺地球上的资源,他们往往借助高科技装备对人类展开猛烈的进攻,由此给地球和地球上的人类造成了天翻地覆的毁灭性影响。如《火星入侵者》(Invaders from Mars,1953)、《来自宇宙的危险》(It Came from Outer Space,1953)、《巨蚁!》(Them!1954)、《世界之战》(War of the Worlds,2005)、《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1996)、《天际浩劫》(Skyline,2010)、《洛杉矶之战》(Battle:Los Angeles,2011)等都是该类影片的典型。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Steven Spielberg)导演的《世界之战》(War of the Worlds,2005)叙述年轻的码头工人雷·费瑞尔对家庭缺乏责任感,他的工作是在码头操控起重机为轮船装卸集装箱。除了工作之外,他喜欢飙车,但是对自己的一儿一女却缺少关心,妻子玛丽由于受不了他的游手好闲而选择了离去。某个周末,玛丽由于有事外出而将儿女交由雷照顾。此时,天空突然乌云滚滚,并开始打起闪电,一场强烈的雷暴雨就要来袭。不久,觉察到异样的雷亲眼目击了一辆奇异的外星机器战车从地底下冒出来,并瞬间摧毁了街道上的一切事物。雷急忙逃回家里,收拾好行装并带着两个孩子仓皇逃难。逃亡的路上,雷体会到了作为一个父亲的责任感,竭尽全力保护自己的两个孩子。他们遇到了一拨又一拨逃难的人们,整个世界仿佛都陷入了外星人侵袭的混乱和灾难中。他们最终躲入山上一家农舍的地下室里,而外星人也在此时遭到了威胁:他们由于对地球上的病菌缺乏免疫力而开始大批地死去,地球上人类终于逃过了这场劫难。

2.灾难片的叙事模式

应该说,灾难片是若干种电影类型里面叙事模式和套路最为固定的类型之一。因为灾难片常常成为好莱坞的超级大片首选的类型,在巨额的投资下,为了获得可预期的票房回报,灾难片往往沿用先前已经获得票房成功的影片的叙事模式,实质上是“新瓶装旧酒”,改换一下主要人物的身份、灾难的类型以及层出不穷的电脑特技效果,便又是一部可以投放电影市场的“重磅炸弹”了。在近年来取得票房佳绩的灾难片中,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总结出一个叙事的公式:男主人公原本从事着一个普通的职业,但是他往往投入太多时间精力在他所热爱的这份平凡的工作上,以及在某种程度上缺乏家庭观念而导致家庭不甚和睦,使妻子带着孩子与他分道扬镳。这是通常可见的情况。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改变了男主人公平静而碌碌无为的生活。在灾难中,他发现了自己身为一家之主——父亲所肩负的责任,以此为动力奋力带着儿女和妻子逃脱险境,并最终成功逃离。在这个逃难的过程中,男主人公也与妻子达成了和解,并且与孩子培养起了深厚的父子情谊,一家人得以破镜重圆。《独立日》《水啸雾都》《龙卷风》《世界大战》《2012》……遵从这一获得“票房必胜”秘籍的灾难影片可谓数不胜数,于是观众在观看灾难片的时候,也就会预先知道:无论这场灾难具有多么可怕的毁灭力量,主人公和他的家人们最终都将安然无恙。于是观众尽可以享受银幕上高楼大厦倒塌、熊熊烈火遮天蔽日、滔滔海水淹没城市等震撼眼球的奇观影像,而无须为主人公及其家人最终的命运担心。

3.灾难片的精神价值

灾难片既是叙事模式最为固定和老套的一种电影类型,也是在精神价值上最为保守的一种电影类型之一。灾难片往往弘扬的是最为“主旋律”的国家精神,例如以美国的核心家庭为代表的一套伦理道德观念。这些观念最为集中的体现便是通过一场外界的灾难,唤醒了中产阶级白人男性在主流的价值观念中所应具有的担当感。虽然他们曾经一度游移于核心家庭之外,但是难以预估的灾难却最终把他们拉回到他们原本就应该承担的家庭责任中。《2012》的男主人公杰克逊原先是一位寂寂无名的科幻小说家,他因为总是沉浸在自己的小说世界里而忽略了妻子和一双儿女,妻子带着孩子们改嫁给一名整形医生。然而,当杰克逊偶然间发现了地心不断升温,地球面临着灭顶之灾的秘密时,他不顾一切地驾着汽车飞奔前往前妻家里去营救他的家人。影片甚至通过另一条辅线——杰克逊为之效劳的一个自私自利的富翁,为了自己的一对双胞胎儿子,竟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换取儿子的生命——来强化这个主流价值观念。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对美国精神中推崇个人英雄主义的改写,通过灾难片的剧情编织,让美国社会中一个非常普通的男性成为英雄,虽然他只是拯救了自己的家庭,但是对于强调灾难的无可抵挡的灾难片来说,他已经具备成为一个英雄的条件了。

除了对主流价值观与个人英雄主义的强调之外,近年来的灾难片也开始出现了一种“世界主义”的倾向,即强调在全人类所共同面临的灾难面前,各个国家之间和民族之间具有更大的包容性,以及强调全人类共通的美好情感。《2012》之所以取得突破性的成功,也在于这部影片表现了各国政府在全球性的灾难面前,携手共建方舟,尤其是中国更是在其中担任了重要的角色。而影片也表达了在人类面临毁灭性的灾难时,不管是何种肤色、何种地位、何种身份的人都应当保有其生存权利的观念。

另外,灾难片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主流的伦理道德观与“世界主义”的倾向,而且还给我们带来心灵的慰藉。“因为我们内心真的有恐惧。面对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社会的不公、生活的不稳定、对未来的失落,我们许多人都觉得有某种恐惧情绪要吞噬自己的灵魂。由于我们大多数人是懒惰消极和希望逃避自由、逃避思考的,我们就需要躲到一种梦幻世界中去。……灾难片表现了一种消极的逃避情绪,帮助观众从多变、紧张、充满不安全感的现实世界躲入梦幻世界。这样,当他们从电影院出来时,他们就会觉得自己幸亏没有遭到影片中的那些危险和结局,跟影片中的天崩地裂、灭顶之灾比起来,自己在现实生活中还算幸运。失业呀,遭受不公平的迫害呀,被黑社会抢劫或收点保护费都是可以忍受的小事情,因为我还活着。”[6]

4.灾难片中的末日情结和悲观情绪

几乎每隔一阵子,就会传出关于世界末日即将到来的说法,且不提历史上的各种世界末日的传说,距离现在较近的,就有400多年前的法国预言家诺查丹玛斯预言1999年地球将遭到毁灭,玛雅历法则宣称地球将在2012年12月21日发生重大灾难,或出现“连续的三天黑夜”等异象,认为历法将在这一天结束,关于末日的预言和说法似乎总是不绝于耳。应该说,人们的这种末日情结与宗教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尤其是西方的基督教,“末世”的说法即出自其经典教义《圣经》。与东方的宗教信奉轮回的观念不同,西方的基督教主要是以“线性的时间”观念为主,认为时间像是在一条线上那样有始有终。这种时间观念深刻地影响了整个西方的文明,《圣经》中的《创世纪》部分即叙述了上帝创造世界和人类的故事,而《启示录》部分则预示了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将遭遇各种灾难性的悲剧事件,并将迎来“最后的审判”。应该说,《圣经》中的“最后审判”便是世界末日说法的起源之一,尤其是在中世纪以前,人们发现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饥荒、地震等灾难与《圣经》里面的说法竟然不谋而合时,对于“最后的审判日”便深信不疑。

此外,末日情结形成的原因还在于人们对于许多自然事物的不可知和对死亡的恐惧心理。虽然人们现在已经能够预测出台风等一部分自然灾害,但是像火山爆发、地震等这些自然灾难目前仍然没有准确有效的方法可以进行预测,世界上几乎每年都有不少人在这些自然灾难中死去。另外,大规模的核污染事件也时有发生,人们目睹这些灾难性事件,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些焦虑和悲观的情绪。灾难片事实上便是对人们的末日情结和悲观情绪的呼应,这些影片通过在银幕上想象性地表现出一幅世界末日的图景,在一定程度上转移并释放了人们的恐惧心理和悲观情绪,这也是灾难片在当下的电影市场上颇受欢迎、大行其道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