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南部山区包括固原市的西吉县、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原州区和中卫市的海原县及吴忠市的盐池、同心县共8个国家贫困县,涉及162个乡(镇)、1637个行政村,总面积3.04×104km2,占自治区总面积的58.8%。2012年总人口达214.55×104人,其中回族人口117.54×104人,分别占自治区总人口和回族人口的33.2%和51.1%。
按照宁夏扶贫标准,全区仍有贫困人口105×104人,占全区农业人口的29.7%。通过扶贫开发和农村低保两项制度衔接识别,由扶贫部门建档立卡的重点扶持贫困人口还有65×104人。宁夏贫困人口大多生活在宁夏南部山区,包括六盘山阴湿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和中部干旱风沙区。这里生存条件严酷、资源匮乏、交通闭塞、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远远超出了资源的承载能力,农民的一半以上收入都来源于第一产业,使本身不具备优势的种植业一直处于主导地位。长期的人口压力和经济贫困,以落后的生产方式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过垦、过牧、过樵等都导致生态进一步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产效益低下,以致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
一、生态移民的基本内涵
2001年,为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进程,中央提出“在西部地区,对一部分生活在自然条件严酷、资源贫乏、生态环境恶化地区的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举措,宁夏称之为“生态移民工程”。通过改善迁入地的生产条件,不仅可以帮助他们脱贫致富,还可以缓解迁出地的人口压力,为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创造条件,使扶贫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有效结合,有利于整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从导致人口迁移的因素来看,生态移民主要是由于迁出区的人口规模远远超过了区域生态环境容量和承载能力,因生态环境因素所致。从移民的目的来看,生态移民是通过将生活在恶劣环境条件下的居民搬迁到生存条件更好的地区,一则减轻人类对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的继续破坏,使生态系统得以恢复和重建;二则通过易地开发,逐步改善贫困人口的生存状态;三是减小自然保护区的人口压力,使自然景观、自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二、生态移民的理论基础
生态移民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人口迁移规律与推力—拉力理论、区域可持续发展与人—地协调理论、区域科学理论。
(一)人口迁移规律与推力—拉力理论
人口迁移现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它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等方面都有综合影响。伊沃里特·李的人口迁移理论认为,人类的迁移活动受出发地因素、目的地因素、中介障碍因素及迁移者自身因素的影响[1]。迁移者客观上要比较所在社区与目的地社区的差异程度而做出决策,主观上要从自身条件出发预测迁移到目的地后能取得较好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可能性。
“推力—拉力”理论认为,人口迁移受迁出地消极因素和迁入地积极因素的影响。迁出地居民大量迁出是由于该地存在着“推力”,即存在着迫使居民迁出的社会、经济和自然压力。迁入地有较多的人口迁入,是因为该地存在着“拉力”,即存在着吸引其他地区人口迁移的社会、经济和自然引力。宁夏生态移民正是在迁出地的推力和迁入地的拉力的共同作用下,选择了符合人口迁移规律的一种有组织的、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模式。
单从移民角度来看,宁夏生态移民正是鉴于迁出地——南部山区落后的社会经济状况和恶劣的自然生态压力的推力以及迁入地——北部黄灌区的经济实力和较优越的自然区位条件的引力而实施的。客观上,迁出社区和迁入社区之间存在着极大的自然、经济及环境条件的反差,必然会激发移民的迁移动力,形成较高的迁移态势。主观上,世代受穷的现实早已积聚为主要的动力,早期迁入灌区的移民的脱贫致富也起到了示范作用,加上政府的组织、帮助和经济资助以及对移民心理因素消解所采取的政策,把大量的中介障碍因素变为促进因素,构筑了生态移民成功的前提。
(二)区域可持续发展与人—地协调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在区域内部不同要素之间(资源、环境、人口与发展)以及不同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上。结合人—地协调理论来观察分析宁夏生态移民问题可以看出,实施生态移民一方面减轻了南部山区对环境、资源的压力,促使超载地区有条件实施资源重新配置、调整产业结构、重建生态系统,为发展和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使宁夏北部人口增加,给原来的荒原开发带来了生机,有利于资源环境的有效利用和新的绿洲生态经济系统的形成。
(三)区域科学理论
区域科学理论即劳动地域分工和经济空间结构优化理论。劳动地域分工理论认为合理的劳动地域分工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有利于地区间的相互支援与协作,充分利用各地的自然条件和劳动力资源,从而提高劳动效率。经济空间结构优化理论则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要素在空间上的配置将趋于优化,向更能获得效益的部门和地区聚集,以形成产业优势和地区经济优势。宁夏生态移民客观上是劳动地域分工和经济空间结构进一步优化的内在要求。
宁夏北部灌区灌溉农业历史悠久,基础雄厚,有以煤炭为基础的电力、冶金及重化工业支柱产业,有辽阔的荒地资源和黄河水资源,更有便利的交通和较为密集的城镇作依托。无论从发展经济的条件分析,还是从优势效应、乘数效应和空间互济效应分析,都应把北部作为重点开发地区。北部优先开发,一是提高科技含量;二是增加劳动要素投入(尤其是劳动力投入)。从经济富庶的老灌区寻找移民有较大的制约,而从南部实施生态移民则是可行的。这样既顺应了扶贫的需要,也顺应了区域开发的需要。生态移民是实现山区贫困人口和剩余劳动力向北部新灌区横向转移的良好途径。它既使山区的超载人口与灌区待开发土地实现了有机结合,又推动了川区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的纵向转移,从而逐渐形成比较优化的劳动地域分工。
三、生态移民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移民工程的实施,缓和了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环境压力,改变了当地贫困人口的生存环境,所产生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不言而喻的。当然,生态移民工程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工程,移民搬迁也改变了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随之也会引发一系列的新问题,如移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安置区的生态环境污染、水资源的短缺和生产生活转型难度大等问题。因此,在保障生态环境良性发展,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必须实现生态移民区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