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近二百年的历史,在我国西北大地上留下了不少遗迹遗风,在其政治、经济、文化核心地带的宁夏尤为众多。西夏王陵、承天寺塔、拜寺口双塔、一百零八塔、昊王渠、灵武古瓷窑……都是西夏留下的故迹,宁夏的一些地名也出自西夏或与西夏有关。
一、西夏王陵
西夏王陵有“东方金字塔”之称,位于银川市以西的贺兰山东麓。方圆约50km2的地带,依次坐落着9座帝王陵和200多座陪葬墓。每个皇陵总面积约6×104m2,陵邑位于陵区北部,四周筑有夯土城墙,广场、道路、院落、水井和房屋等遗迹都清晰可见,布局十分规范整齐。分前、中、后三个部分,中部和后部的正中各有一座规模宏大的殿堂,其他建筑多集中在前部和中部,并组成一座座封闭式庭院。
西夏王陵仿河南省巩县的宋陵建造,每一座陵园都是一个完整的建筑群体,陵园四角筑有角台,高大的阙台雄踞神道两侧。园内曾有鹊台、碑亭、神墙、角楼、月城、内城、陵台石像等,形成气势壮观的地面宫殿。陵园于公元1227年被毁。现幸存的神墙、鹊台、角楼、八角形陵台依旧矗立,在夕阳下,道不尽西夏的沧桑与辛酸。
二、西夏佛塔
西夏人笃信佛教,广建佛寺、修佛塔,如比丘尼寺(戒坛院)、承天寺、高台寺、五台山寺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寺庙或毁于战火,或毁于天灾。但不少西夏古塔却依然屹立在苍茫的大地,向世人诉说那渐行渐远的西夏往事。
目前宁夏回族自治区内,据记载始修于西夏的佛塔有:承天寺塔(西塔)、拜寺口双塔、宏佛塔(贺兰县潘昶乡)、康济寺塔(同心县韦州镇)、一百零八塔等。在这些西夏佛塔中,尤以一百零八塔最为著名,它是我国古塔建筑中唯一总体布局为三角形的大型塔群,坐落于宁夏青铜峡市南20余千米处黄河西岸的峡口山东坡上,由一百零八座覆钵塔组成。塔群依山势自上而下,按一、三、三、五、五、七、九、十一、十三、十五、十七、十九的奇数排成十二行,总计一百零八座,形成总体呈三角形的巨大塔群,因塔数而得名。一百零八是佛家所惯用数字。在我国的古塔建筑中,如此众多的塔体组合成群,不仅在宁夏,即使在全国也是罕见的。
三、瓷窑遗迹
西夏原本不生产瓷器,瓷器依靠与宋朝交换的方式来获得,随着与汉族人民的交往,逐渐学会了制瓷技术。毅宗时期,西夏开始兴建瓷窑,生产自己的瓷器,发展制瓷业。西夏的制瓷中心位于“塞上江南”的银川平原,核心在现灵武磁窑堡—古窑子一带。西夏瓷器作为西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磁州窑影响,又结合自身的文化习俗创建发展出了粗犷质朴、敦厚朴实,极具民族特色的瓷器,并在中国陶瓷百花园中占有一席之地。
最能体现西夏瓷器特点的是西夏剔刻覆釉法和剔化妆土法的剔刻磁。前者是在釉上面刻花,后者是在化妆土上刻花。这两种工艺,都源于唐代的“开光”工艺,构图层次分明,剔刻手法娴熟,刀法简练古朴,白釉剔刻完整,线条非常流畅。最终产生的艺术效果,黑白色彩对比分明,极具艺术感染力。
四、地名寻踪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地名里,可以找到很多地名与西夏有关。“宁夏”就是元人取“西夏之地安宁”之意;丽子园与西夏皇家园林有关;高台寺与西夏皇家寺院遗址有关;西夏区、兴庆区则直接来自于其国名和都城名;昊王渠则与李元昊主持大修水利工程有关。诸如此类的地名,不胜枚举。在当代的商品经济大潮中,宁夏的许多公司的命名或其商标创意也取意于西夏,如昊都酒业、西夏啤酒、西夏王葡萄酒等。
[1] 陈育宁:《宁夏通史》,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
[2] 陈育宁:《宁夏通史》,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
[3] 汪一鸣、钟侃:《西夏都城兴庆府初探》,载《西北史地》,1984(2)。
[4] 陈育宁:《宁夏通史》,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
[5] 《宋史·夏国传》,北京,中华书局,1997。
[6] 吴峰云、杨秀山:《探寻西夏文明》,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
[7] 吴峰云、杨秀山:《探寻西夏文明》,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