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文明是中国文明史的一部分,以党项族为主体由多民族共同创建的西夏文明充满活力又神秘莫测。
西夏建国后,党项羌人从一个不知稼穑、服裘褐披毡衣、织牛羊毛为屋,无法令、无文字、候草木以记岁时的游牧民族,通过效法唐宋,汲取汉族先进文化与生产技术以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精华,创制了神秘的西夏文字,创造了特色鲜明、辉煌灿烂的西夏文明。
一、西夏文字与印刷术
民族文字一般是在一个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成熟的,但西夏文字却是一种官造文字,由官方在短时期内创制并推广使用。它是西夏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党项族本无文字,他们从青藏高原边缘迁入内地后,由于与汉族的交往越来越密切,汉字逐渐成为其交流的主要文字。西夏历代首领和君主都通晓汉语、识汉字。李元昊称帝后,令大臣野利仁荣主持创制西夏国文,将创制的6000余字编纂成书,分12卷,称为“国书”。
西夏文字依照汉字创制,是一种词符文字,在形体上与汉字十分相像,呈方块状,但无一字与汉字相同。其骨架与汉字类似,但又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文字笔画比汉字繁复;斜笔丰富,无竖钩;会意合成字较多,间意合成字较少;象形、指事字极少;构字时普遍省形、省声;类似拼音构字法的反切上下字合成法是西夏文字构成的一大特点;互换合成字别具一格。
西夏文字创制后,李元昊下令尊为“国字”,建蕃学,由野利仁荣主持,教授西夏文,培养官吏。又在国家机构中设立“蕃字院”和“汉字院”,掌管西夏同宋、辽、吐蕃、回鹘等往来公文中的西夏文本。西夏的官吏一般能“通蕃汉字”,有的还用西夏文著书立说、翻译汉藏文佛经、典籍。
西夏文字成为西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现在残存的文献及文物中可以看出,西夏文的推广应用非常普遍,有官私应用文书,有法律、历史、文学、医学著作,有译自汉文的典籍,有佛经、碑文,有契约,以及在钱币、印章、符牌、铜镜和日用器物上刻制和书写的文字。
图10-3 西夏陵六号陵西夏文残碑
印刷业是西夏建国以后才建立起来的一项新兴手工业。西夏的印刷工匠不仅已掌握了雕版印刷的技术,而且还学会了活字印刷。到目前为止,已发现十多种用活字印刷的西夏文献。宁夏贺兰县拜寺沟方塔出土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共计449页,10万多字(图10-4)。该经页面文字墨色浓淡不均,栏线转角不衔接,字形大小不一,在同一页上的文字出现了不同的笔画风格,有些页面缺少版心,有些页面上出现缺字、倒字现象,还有些页面的行距间印出了夹板的痕迹。经专家鉴定,证明是现存最早的木活字版印本实物。这一发现将木活字发明和使用的时间从元代提到宋代。中国有关考古专家经过深入研究,确认其为译自藏文的藏传佛教密典,是西夏文佛经中的海内外孤本,具有重要的文物和文献价值,也是中国科技史、印刷史和图书史上的重大发现。
图10-4 《吉祥遍至口和本续》片段
二、西夏服饰与饮食
长期居住在青海高原地区的党项人,原来过着游牧生活,穿着白色牛羊皮制作的衣服。遗留下来的汉文、西夏文字典——《番汉合时掌中珠》所列的西夏人日常用品中就有不少是皮毛制品。西夏人制作的驼毛毡子质量上乘,甚至远销到其他地区。
西夏人在穿皮毛制品的同时,受汉族和西北其他一些民族服饰文化的影响,逐渐学会了种棉花、养蚕缫丝、纺线织布、裁剪缝制衣衫。但受传统皮毛服饰的影响,一直崇尚白色。西夏文献记载,西夏的衣服多种多样。男人有帽子、斗篷、围裙、袄、汗衫、腰带、袍子、窄裤等;女人则有棉袍、背心、裙裤、靴鞋等,头上还带有步摇。西夏下层贫民,大多数穿交领或圆领窄袖衫,下摆折起来束入腰带,有的还**右肩。下身着裤,一般将裤腿装入靴筒。
西夏人的食物比较杂,既有中国北方的麦、豆类等,也有南方的白米、炒米等。总的来说,西夏人的食物以粥、饼为主,饼的种类较多,类似现在西北地区民间的食品。西夏一些牧民仍保持着吃奶酪和肉的习惯。另外,西夏人生活中还有两项重要的饮品就是酒和茶,久居高寒地区,饮酒可驱寒,素食乳酪肉类,喝茶去腻。受饮食习惯的影响,酒在西夏销量很大,品种很多。从目前文献和有关资料中能见到的酒类品种主要有大麦酒、小麦酒、粟酒、米酒、小曲酒、芦酒、马奶酒、普康酒(现在的葡萄酒)等。
三、西夏的宗教与经济
佛教在西夏的传播与统治者的大力提倡有很大关系。西夏立国后,把佛教作为国教广泛推行,规定每个“孟朔日”(每季度第一个月的第一天),上自皇帝,下至平民百姓都必须礼佛,用政令的形式确定了佛教在西夏国的地位。
在西夏建国之前,李元昊就大兴土木,建起佛舍利塔,后又修建了规模宏大的高台寺(现中卫市内),贮藏宋朝所赐的大藏经,此后广建佛寺。
西夏时期佛经的翻译和印刷也发展很快,不仅拥有来自宋朝、辽、吐蕃、回鹘的整套汉文大藏经、藏文佛经,还组织高僧进行大规模的翻译活动,著名的西夏文大藏经就是这一时期完成的。
榆林窟和敦煌莫高窟都有西夏时期改建或建凿的洞窟,宁夏固原须弥山的佛教石窟中也有西夏年号的题记。西夏还设有僧众功德司、出家功德司、护法功德司等机构,专管宗教事务。这些都充分反映了西夏尊崇佛教的盛况。
西夏的社会经济主要依赖于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兴庆府和平西府一带,靠近黄河,从秦汉以来就开凿了秦渠、汉延渠、唐徕渠等引黄灌溉的人工渠道。西夏又延贺兰山东麓开凿了一条地势位置较高的新渠,后人称为“昊王渠”。历代水渠的开凿,使兴灵平原逐渐成为“岁无旱涝之虞”的农牧业发展基地。
畜牧业是党项人的传统产业,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西夏有大面积的天然牧场,如兴庆府以北的定州(今宁夏平罗县姚伏镇),“善水草、易畜牧”。西夏的畜牧品种主要有马、羊、骆驼等。西夏墓葬中出土的幼羊、幼狗等完整骨架和铜牛、石马等随葬品,都反映了畜牧业在西夏的经济生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西夏的畜牧业分为官营和私营两种经营方式,由官府经营的畜牧业规模较大,畜养的牲畜也较多。西夏还专门设立了“群牧司”作为畜牧业的最高管理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