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草畜产业[6]
畜牧业是宁南黄土丘陵区的传统产业,也是较有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产业。在国家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以后,畜牧业生产由原来的自然放牧改为广种牧草,舍饲圈养。这是一种集约化的现代畜牧业生产方式,其内涵包括两个相互关联、相互依托、相互制约的产业,即以牧草种植和饲料生产为主的草产业,和以养殖和畜产品加工为主的畜产业,二者合而为一,就是草畜产业。
(一)草畜产业发展优势和潜力
1.区域优势
宁南黄土丘陵区是传统的草原牧区。历史上,这里曾经是绿草绵延、植被繁茂的辽阔草原,明代以前是以牧业为主的牧区,明中叶以后,由于人口激增,毁林毁草开荒逐渐增多,到清代更是实行了“招民开垦,按亩收租”政策,致使大片草原被毁。清末大面积草原已不复存在,原来典型的草原牧区退化为以农为主、农牧业并存的地区。在经过长期超载过牧和开垦破坏后,国家实行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才为草畜产业的蓬勃发展打开了方便之门,本区草畜产业发展的区域优势得以显现。
本区自然条件利于牧草的生产和存贮。区内黄土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易于耕作,土壤保墒条件较好,在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全区都适宜于种植优质牧草。在牧草收割季节,本区气候普遍比较干燥,宜于牧草自然晾晒。在干旱少雨期,牧草存贮条件好。
本区种植业相对比较发达,可为草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草料资源。玉米、小麦、高粱等农作物秸秆都可以作为重要的饲料原料。
本区是全国主要的回族群众聚居区之一,回族农牧民家家都有饲养牛羊的习惯,并且具有丰富的养殖经验,发展草畜产业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传统产业优势明显。
固原市是宁夏清真牛羊肉主产区,畜产品加工业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拥有“清真”品牌优势,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偏好牛羊肉,这为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本地市场条件。由于工矿企业少,环境质量好,本区所产牛羊肉品质上乘,“清真”、“绿色”、“优质”是其走向区外市场的显著优势。
2.政策扶持优势
(1)退耕还林还草政策
2000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规定“每亩退耕地补助粮食(原粮)的标准,长江上游地区为300斤,黄河中上游地区为200斤”。为了落实上述政策,财政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部门还制定发布了一系列后续规定、办法等,这些规定和办法从政策层面上保障、促进了各地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的健康发展。2002年、2007年国务院又连续发布了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意见和通知。宁南黄土丘陵区属于黄河上游地区,位于退耕还林还草政策覆盖区域,上述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彰显了本区生态保护和恢复草原的重要性,扭转了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当地群众“重农轻牧、重粮轻草”的思想,在保障退耕农户基本生活的同时,推动了当地草畜产业的发展。
(2)国家扶贫开发政策和宁夏产业政策
我国的扶贫开发特别注重对于贫困地区的产业扶持,《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指出:“因地制宜发展种养业,是贫困地区增加收入、脱贫致富最有效、最可靠的途径”,要求把发展种养业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集中力量帮助贫困群众发展有特色、有市场的种养业项目。在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和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政策过程中,宁夏在全区范围内推行天然草原禁牧封育、恢复生态和大力发展草畜产业的政策。200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发布了《关于“南部山区草产业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全面实施“百万亩人工种草工程”,通过人工种草建立了多元化饲草料供应体系,加快草畜转化,实现草畜双赢。2006年,宁夏制订了《关于全面推进宁南山区草畜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通过良种繁育、棚圈建设、饲草基地建设、服务体系建设、技术推广等措施,大力发展肉牛产业、肉羊产业和草产业,显著提高了宁南山区草畜产业的发展水平。宁南黄土丘陵区草畜产业是全区草畜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上述政策的落实主体。
3.市场前景
草畜产业的优势归根结底取决于草、畜市场的发展。只有形成畜牧业拉动草产业,草产业促进畜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格局,才能带动草畜产业健康发展。在市场开放条件下,草畜产业的发展与区内外、国内外大市场密不可分。草产品市场方面,我国畜牧业发展对草产品的需求量非常大,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存在供不应求的局面。我国属于优质饲料资源短缺的国家,每年仅用于配合饲料的牧草产品潜在市场需求就达650×104~800×104t,同时,随着我国配合饲料产量以每年10%的增长速度,对牧草产品的需求也将以每年70×104t左右的速度增长。而我国目前优质牧草产量只能满足需求量的2/3左右。畜产品市场方面,随着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畜产品的消费需求也在快速上升,近年来出现了牛羊肉和奶产品产销两旺的势头。宁南黄土丘陵区是宁夏清真羊肉的主产区,清真牛羊肉市场潜力巨大。
(二)草畜产业发展现状
鉴于资料不够完整,同时考虑到固原市是宁南黄土丘陵区的主体部分,此处以固原市为例,来说明宁南黄土丘陵区草畜产业发展现状。统计资料显示,在开展退耕还林还草之前的1999年,固原市牧草面积只有5.6×104hm2,草场退化非常严重。退耕还林还草之后,2000年末,固原牧草面积已达7.3×104hm2,此后连年增长,2005年达到20×104hm2,2007年达到25.6×104hm2。其中,苜蓿留床面积21.3×104hm2,占全区苜蓿总面积的56%,是宁夏优质牧草产业的核心区。年产苜蓿干草约20.08×108kg,农作物秸秆可提供饲料6.09×108kg,其他饲料1.65×108kg,全市饲草总容量约505×104个羊单位。
2002年,宁夏扶贫办、财政厅、农牧厅、农垦局共同提出了“十万贫困户养殖业工程”,以此为契机,固原市畜牧业作为优势产业得到快速发展。该项工程实施的第三年即2004年,固原市畜牧业规模和结构即发生了明显变化,与2000年相比,牛存栏数由20.55×104头上升到30.29×104头,羊存栏数由29.95×104只上升到59.05×104只,猪存栏数由22.88×104头下降到20.81×104头,以牛羊养殖为主的畜牧业特征逐步显现。2012年,全市牛、羊、猪存栏分别为37.3×104头、79.0×104只和16.1×104头,牧业产值达到21.11亿元。
二、马铃薯产业[7]
马铃薯是宁南山区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粮食作物。这里自然条件非常适合马铃薯生长,在人们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时候,马铃薯产业是重要的扶贫产业。在温饱问题解决后,马铃薯又成为当地农民实现增收的特色高效产业得到重视和发展。
(一)产业发展优势和潜力
宁南黄土丘陵区自然条件非常适合种植马铃薯。马铃薯是喜凉作物,本区大部分地区海拔1500~2200m,气候冷凉,年平均气温6℃~8℃,光照条件好,全年日照时数超过2500h。本区属干旱半干旱气候,除南部六盘山周边区域降水量超过600mm外,中部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为400~600mm,只有北部地区年降水量不足300mm。全年降水量的70%集中在7~9月,这一期间当地日照最充分,是马铃薯块茎膨大和淀粉积累期,对水分需求量较大。同时,本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马铃薯吸收和储存营养成分,利于马铃薯干物质(淀粉)的合成和积累。此外,本区土地资源丰富,黄土土层深厚,土质疏松,通透性好,土壤中富含钾,肥力较大,有利于高品质马铃薯的生长。可见,宁南黄土丘陵区自然条件对于种植马铃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仅如此,本区气象灾害较多,而马铃薯抗击风、雹、寒的能力也比其他农作物强,种植马铃薯可以趋利避害。
马铃薯产业具有明显的市场优势。在许多国家,马铃薯是主要的食物来源,人均消费量很大。我国马铃薯消费也在迅速增长,市场需求量不断扩大。有关统计表明,每年全世界人均马铃薯消费量为32.1kg,我国人均消费量为31.3kg。随着以马铃薯为原料的方便食品越来越多地走进普通百姓的生活,马铃薯的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市场前景广阔。近年来,马铃薯的经济价值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2008年4月6日北京召开的“世界马铃薯大会”上,时任农业部副部长指出,发展马铃薯产业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和推动农业及农村经济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区位方面,本区距离西安、兰州、银川三大城市都相对较远,但马铃薯产业的两大类产品即鲜薯和淀粉,都是适合远途运销的,现有高等级公路能够将马铃薯快速运输到这三个城市,甚至由于本区马铃薯的高品质而远销到其他中心大城市。
除一般的市场优势外,本区马铃薯产业还具有种薯市场优势。与南方其他马铃薯产区相比,本区气候对马铃薯种薯的培育十分有利。近年来,南方马铃薯产区纷纷从北方调运种薯,为本区种薯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2007年,固原马铃薯种薯培育基地向南方省份供应种薯500多吨,同时还向甘肃、新疆等省(区)供应大批种薯。
(二)产业发展现状
20世纪80年代,宁南山区马铃薯种植面积约为6.7×104hm2,90年代种植面积逐步扩大,2001年达到12.3×104hm2,2007年突破20×104hm2,占粮食作物播种总面积的38%,成为山区的第一大农作物。其中,固原市马铃薯种植面积13.92×104hm2,占当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的47.1%,马铃薯产量33.1×104t,占当年全市粮食产量的56.6%。宁南黄土丘陵区中,马铃薯种植面积最大的县是西吉县。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西吉县马铃薯种植面积已达3.67×104hm2,占当年固原马铃薯种植面积的45%。到2007年,西吉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跃升到8.35×104hm2,在当年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所占的比例达到60%。不仅种植面积大,西吉县整个马铃薯产业发展迅猛,在宁夏乃至全国马铃薯产业领域都具有较大影响。2003年,西吉马铃薯被列入宁夏四大战略性主导产业之一。2004年,西吉县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委会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乡”。2006年,西吉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7.56×104hm2,成为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第一大县,“西吉马铃薯”商标通过国家工商总局注册,西吉县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
马铃薯加工业是宁南黄土丘陵区马铃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铃薯种植业实现产业延伸和价值增值的重要途径。1990年,引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马铃薯淀粉加工设备和工艺技术,建成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西吉、隆德两家精淀粉加工厂,标志着本区马铃薯加工业的正式起步。截至2007年,宁南山区已有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32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0家,具有年加工精淀粉10×104t、粗淀粉5×104t、糊化淀粉2.5×104t的生产能力。马铃薯淀粉加工业产值占山区工业总产值的23%,成为主导产业。其中,西吉县马铃薯加工企业140家,淀粉加工工业产值占全县工业产值的86%。当前,本区已成为全国马铃薯精淀粉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其淀粉产销量占全国同类产品的30%以上,同时也是鲜薯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马铃薯种植正朝着品种专用化、种薯脱毒化方向发展,生产和加工技术水平逐步提高,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成为宁南黄土丘陵区最有发展潜力的农业产业。
[1] 陈育宁:《宁夏通史》,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
[2] 陈育宁:《宁夏通史》,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
[3] 固原县地方志办公室:《民国固原县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
[4] 陈忠祥:《宁夏南部回族社区人地关系及可持续发展研究》,载《人文地理》,2002,17(1)。
[5] 陈忠祥:《宁夏南部回族社区人地关系及可持续发展研究》,载《人文地理》,2002,17(1)。
[6] 朱善利、梁鸿飞:《产业选择与农民利益——宁夏固原扶贫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7] 朱善利,梁鸿飞:《产业选择与农民利益——宁夏固原扶贫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载《人文地理》,2002,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