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生态环境修复和区域可持续发展(1 / 1)

宁夏地理 张春来 1812 字 13天前

一、生态环境问题与修复

宁夏中部干旱带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和植被退化。在气候变化、人口压力和政策因素影响下,该区生态环境总体上朝着退化的方向发展,土地荒漠化是其主要表现形式。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三次较大规模的草原开荒,致使大片草原被农田侵占;七八十年代末,大面积的农田又被撂荒,土地逐渐沙化。与此同时,中部干旱带载畜量不断增加,不合理的放牧措施导致草地质量下降。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部干旱带植被覆盖有所好转,但环境恶化趋势依然严峻,局部改善主要得益于自流灌区的扩大和扬黄灌区的发展以及各种治理工程的开展。据第三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数据,2004年宁夏荒漠化土地总面积297×104hm2,比1999年减少23.29×104hm2,其中沙化土地(沙质荒漠化土地)面积118×104hm2,比1999年减少2.54×104hm2;根据第四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数据,2009年宁夏荒漠化土地总面积289.43×104hm2,比2004年进一步减少了7.57×104hm2,沙化面积115.96×104hm2,比2004年减少了2.04×104hm2。中部干旱带的盐池、灵武、同心、中卫等县市,是宁夏沙化土地集中分布的区域,沙化土地约占全区沙化土地总面积的3/4。土地荒漠化虽然整体得到初步遏制,荒漠化土地持续减少,但局部仍呈扩展和加剧的趋势。同时必须认识到,该区植被总体上仍处于初步恢复阶段,自我调节能力仍较弱,稳定性仍较差,难以在短期内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人为活动对荒漠植被的负面影响远未消除,超载放牧、盲目开垦、滥采滥挖和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破坏植被行为依然存在;气候变化导致极端气象灾害(如持续干旱等)频繁发生,对植被建设和恢复影响甚大,土地荒漠化、沙化的危险仍然存在。因此,土地荒漠化、沙化仍是中部干旱带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区域生态安全,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荒漠化和沙化防治刻不容缓。

不仅是荒漠草原植被受沙化影响而严重退化,该区弥足珍贵的森林植被也在过去几十年中遭受到气候干旱化和人为破坏的重创。地处干旱地带的罗山,20世纪60年代初,有森林1.2×104hm2,分布着多种野生动植物资源,尤以松、杉、栒子、豹、狼、黄羊、山鸡有名,几乎沟沟有水,仅山顶明泉流水就有三十多处。到了70年代,由于人口增多,山坡开垦耕种,罗山森林资源被盲目砍伐,小罗山植被遭到毁灭性破坏,5.4×103hm2森林不复存在,大罗山森林线则不断抬升。由于森林资源的破坏,罗山气候明显变干,野生生物资源种类减少,数量下降,同时罗山沟沟流水,明泉众多的景象从此消失,代之以干涸贫瘠的土地及山体水土流失的加剧。因此总体来看,宁夏中部干旱带的发展始终处于贫困—人口膨胀—环境破坏的恶性循环之中,其中贫困又集中体现在经济贫困和人文贫困两个方面。

生态环境修复是指通过人工干预措施消除生态破坏后果,使退化的生态系统得以恢复,并防止生态系统的继续恶化,以实现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利用,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环境修复的途径,首先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恢复合理的植被覆盖。林草植被作为重要的生态因子在生态环境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生态环境修复和建设过程中,可以起到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良土壤、调节气候的重要作用。土地退化的发生、发展伴随着植物群落的演替和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过程,只有恢复、建设好植被,才能使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宁夏中部干旱带绝大部分区域适于旱生草、灌木生长,乔木只能生长在高海拔山地,或有地上、地下或人工补充水源的地方。人工林的建设一般都是跨越多个植被演替阶段,需要人类不断干预和投入一定的物质能量来维持,其生长是一个逐渐消耗土壤水分的过程。由于降水和地表水满足不了干旱地区造林种草的需要,必须依靠抽取深层地下水来进行灌溉,这无疑会激化人与自然的矛盾。同时,林草种植的单一性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类植被虽然可以发挥一定程度的防护效益,但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防护林病虫害经常发生。宁夏中部干旱带的生态重建,必须结合当地实际,以退耕、封山、禁牧为主,以人工造林为辅,充分利用植被的自我修复能力,同时需要人类的积极干预,以基本恢复自然植被景观。

宁夏于2000年开始逐步在全区推行退耕还林(草)政策,2003年5月1日起实行封山禁牧、封育草原政策,中部干旱带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近6×104hm2流动、半流动沙丘变为固定沙丘,草原植被覆盖率和产草能力得到很大提高,生态效益显著。同时,伴随着生态环境修复工程的推进,当地群众的生态文明理念也在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了坚持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观念。

二、可持续发展对策

较小的人口密度与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得宁夏中部干旱带成为全区有广阔发展空间的重点开发区域。同时,该区也是晋陕蒙宁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的组成部分,其开发具有全国意义。但是,由于该区域处在我国北方生态脆弱带上,其生态环境具有强烈的过渡性、复杂性和脆弱性,任何一类开发活动都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一些不利影响,如森林退缩、草场退化、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协调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的关系,对于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从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来看,自然资源是否得到合理利用并具有持续性,是衡量区域是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可持续发展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了两个基本要求:一是以较低的资源代价获得较高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二是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满足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前者的关键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后者的关键是加强资源的保护,合理开发利用和发展资源产业。

宁夏中部干旱带在自然资源开发中,由于资金、技术投入不足,缺乏综合性意识、环境意识以及成本效益意识,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等,已造成众多环境问题,使自然资源开发的同时环境被破坏,影响资源开发的效益和可持续利用,因此必须转变观念,坚持自然资源与环境整治相结合的原则。当前重点是要在自然资源开发的同时防治土地荒漠化,增加地表植被覆盖,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生态环境,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资源开发中以较低消耗获得最佳的效益。具体对策如下。

(一)控制人口数量,减轻资源环境压力

宁夏中部干旱带自解放后人口增长速度快,对环境、资源的压力持续增大,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控制人口数量,减轻资源环境压力,缓解人地关系的紧张状况,为资源持续利用创造较为宽松的环境。

(二)积极发展节水灌溉,最大限度地利用丰富的光能资源

宁夏中部干旱带水资源极为贫乏,已成为制约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水资源利用中应节流与开源并重,合理开发,节约使用,防止水污染,并以节水为重点。水资源开发方面,一是充分合理地利用现有水资源,发展节水产业,二是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合理抽取黄河水,寻找地下水,以补充中部资源开发中所短缺的水资源。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最大限度地利用丰富的光热资源是宁夏中部干旱带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选择,它对于降低资源消耗,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促进沙区水土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宁夏中部干旱带一方面水资源缺乏;另一方面资源浪费现象又非常严重,所消耗的水资源总量中,灌溉用水占95%以上,而实际利用率仅38%。因此,大力发展节水农业,不仅可为区域自然资源开发提供必需的水资源,同时可减轻因不合理用水造成的环境问题。

(三)合理有效地开发优势矿产资源

中部干旱带是宁夏矿产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合理有效地开发这些优势资源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应增加资金、技术投入,加大煤和石膏的开发规模。同时,在深加工和提高开发效益上下功夫,在资源开发的同时,遵循节约、高效的原则,以中卫、青铜峡、灵武、同心为中心建设以资源为依托的产业带。对因矿产开发导致的土地沙化、污染等应及时处理,以免影响其他资源的开发。

(四)注重宜农荒地资源的开发

结合中部干旱带实际和全自治区协调发展的需要,适度开发宜农荒地资源,以水定地,合理规划,采用先进的节水灌溉方式,加大畜、林比重,使宜农荒地不仅得到合理开发,而且确保中部干旱带不因荒地资源开发而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宁夏中部干旱带有丰富的宜农荒地资源,主要分布于风沙区,大部分尚未开发。宜农荒地资源的开发对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及整个自治区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宜农荒地分布区人口较为稀少,是实施南部山区生态移民开发的良好场所。

(五)积极发展科技、教育事业

大力发展民族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以迅速提高生产者、管理者的文化、科技素质,为资源深加工和合理利用提供良好的条件。宁夏中部干旱带尤其是风沙区的教育、科技事业落后,已严重制约资源的开发,特别是对资源深加工和高技术投入产生了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