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人口地理特征(1 / 1)

宁夏地理 张春来 2831 字 20天前

人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体。人口地理特征包括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增长速度、构成和分布的发展变化条件与特点。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但我国人口地理学的研究历史较短,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具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战略问题。宁夏是我国少数民族广泛聚集的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受当地民族文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环境和地方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其人口地理特征表现出典型的地域性。

一、人口增长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变动是通过人口自身繁育和死亡的自然变动以及迁移的机械变动实现的,宁夏的人口变动以自然变动为主。总体而言,新中国成立前,宁夏人口增长缓慢。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个时期,宁夏总人口增长较快(图3-1)。

根据不同时期宁夏人口增长的速度(图3-2),可将宁夏人口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50年至1979年。这个阶段宁夏人口增长最快,1950年为66.33×104人,到1978年,已增至355.58×104人。其间,除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一度低至2.68‰外,其余年份人口增长率均在20‰以上,到196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迅速达到38.79‰。从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到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宁夏总人口增长了82.99%。宁夏成为这一时期全国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

图3-1 1950年以来宁夏人口变化曲线

图3-2 1950年以来宁夏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

第二阶段是1980年至1989年。1980年全区人口为373.72×104人,1989年已增加到454.81×104人。受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开始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宁夏1980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0.24‰,到1985年下降到13.30‰,随后逐渐回升,1989年时达19.21‰,但较第一阶段人口增速有所减缓。

第三阶段是1990年至今。1990年全区人口总数为465.68×104人,2012年为647.19×104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90年的18.82‰下降至2012年的8.93‰。这一时期宁夏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素质明显提高,计划生育国策得到严格执行,使得人口快速增长的趋势有所减缓。

在同一时期内,宁夏人口增长表现出一定的地区差异。1990年至2000年的这段时间内,中卫市人口增长最快,增加约27.05%;银川市和吴忠市次之,增幅分别为22.24%和19.59%;石嘴山市和固原市人口增长相对较慢,分别增加12.69%和14.24%。这种差异主要来自各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在不同时期,这种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存在一定变化,但都受制于各个时期各区域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例如,2000年至2010年,作为宁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发展速度最快的银川市,人口增加达58.51%,增长率远远超过上一个十年中人口增长最快的中卫市。这期间中卫市人口仅增加6.63%。与银川市和中卫市波动较大的人口增长相比,吴忠市人口增长幅度略高于上个十年的增幅,为20.15%。

尽管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目前宁夏人口增长速度趋缓,但相对于2012年4.95‰的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而言,宁夏人口增长仍显过快,这与宁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较低,生育观念的落后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力度较小密切相关。因此,为促使宁夏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相协调,建设和谐稳定宁夏,就需要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坚持实施严格的计划生育国策,注重人口质量的提高,优化人口结构。

二、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即人口的地域构成,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范围内的空间分布状况,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人口分布包括自然地域构成、行政区域构成和城乡构成,一般用人口密度作为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它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宁夏人口密度为85人每平方千米,是我国各省级行政区中人口密度较小的地区,仅比黑龙江、甘肃、内蒙古、青海和西藏五个省级行政区人口密度大。

从人口的自然地理区分布来看,可将宁夏分为宁夏平原和南部山区两个自然地理区。其中,宁夏平原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41.2%,人口占全区总人口数的55.4%,人口密度为135.4人每平方千米。南部山区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58.8%,人口占全区总人口数的44.6%,人口密度为76.3人每平方千米,明显低于平原地区人口密度。这充分体现了自然地理条件对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重大影响。

从人口的行政区分布来看,银川市、石嘴山市、吴忠市、固原市和中卫市的土地面积分别占全区总面积的13.37%、7.84%、32.26%、20.26%、26.27%,人口分别占全区总人口数的32%、11%、20%、20%、17%。人口密度最大的是银川市,为231人每平方千米;石嘴山市次之,人口密度为142人每平方千米;固原市、中卫市、吴忠市人口密度分别为94人每平方千米、63人每平方千米和61人每平方千米(图3-3)。这主要取决于各行政区间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

2012年,宁夏的市、镇居住人口为327.96×104人,占全区总人口数的50.67%,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319.23×104人,占全区总人口数的49.33%。这是宁夏城镇人口多年来首次超过乡村人口。相较于2011年49.88%和2010年47.96%的市、镇居住人口率,宁夏的城镇化过程正在不断发展,但依然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二元结构仍占主导。这是因为宁夏地处我国资源比较匮乏的西部地区,自然环境相对恶劣,社会经济发展较缓,农业仍然在宁夏的产业结构中占绝对优势,庞大的农业人口是宁夏乡村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区内各市县间城乡人口分布也有一定差异。作为宁夏行政中心的银川市,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市镇建设相对成熟,交通运输方便,各种资源丰富,因此居住于该市的城镇人口比例大于其他市区。

可见,一个地区的人口分布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包括自然和社会经济等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体和矿产资源等。宁夏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对该区人口分布起着基础性的影响;社会经济因素包括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活动方式和交通条件等,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口分布。此外,历史和政治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口分布。

三、人口构成

人口构成是指一定地区、一定时点的人口系统内部各因素的结构及其比例关系。研究人口构成有助于揭示人口构成规律,为建立合理的人口构成体系,制定有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宁夏回族自治区是我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要了解其人口构成不仅须了解宁夏人口的性别构成、年龄构成、就业结构和文化水平等基本的人口构成关系,还须注意民族构成在人口构成中的特殊意义。

图3-3 宁夏人口密度分布图

人口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间内各个年龄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人口年龄构成与人口的出生、死亡、迁移等相关。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于宁夏计划生育政策较宽松,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出生率高,年轻人口比例大,老年人口比例小(图3-4)。根据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数据,0~14岁年龄组的人口占全区人口的40.68%以上,65岁及以上人口仅占2.99%,年龄构成属于年轻增长型。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执行,经济发展,医疗和教育水平提高,人口出生率下降,年轻人口比例逐渐降低,适龄劳动人口不断增加,老年人口比例缓慢增大。到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0~14岁年龄组人口为134.80×104人,下降到全区人口的21.39%,15~64岁年龄组人口增加至455.05×104人,占全区人口的72.22%,65岁及以上人口增加至全区人口的6.39%,已发展为成年稳定型人口年龄构成。一方面,大量的适龄劳动人口为发展生产,促进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的劳动力资源;另一方面,出生率降低,老龄人口增多,也预示着未来劳动力资源不足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可能,需要及时制定人口发展战略,以促进全区可持续发展。

图3-4 宁夏人口年龄结构变化

人口的性别构成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男性人口和女性人口各自所占的比例。通常用性别比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性别构成,即以女子人口为100,计算男性人数对女性人数的百分比。20世纪50年代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全区男性人口80.74×104人,女性人口69.88×104人,性别比115.55,男性人口明显大于女性人口。随后男女性别比逐渐减小,性别构成趋向正常化,从80年代开始,宁夏人口的性别比趋于稳定,基本保持在105左右,但男性人口数始终高于女性人口数,这恐怕与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男尊女卑”、“传宗接代”思想有一定关系。

人口的就业构成是按照经济标志划分的,是人口经济特征的一种反映,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分配制度的影响。2012年,宁夏全区就业人员344.5×104人,第一产业人数167.1×104人,占48.5%;第二产业人数56.9×104人,占16.5%;第三产业就业人口120.5×104人,占35%。第一产业就业人数远远大于二、三产业,这缘于第一产业在宁夏产业结构中的绝对优势。

人口的文化构成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政策、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地区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以及人口素质的提高。以每十万人中拥有的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来考察人口的文化构成,2010年全区每十万人中小学文化水平的29656人,初中文化水平的33813人,高中和中专文化水平的12580人,具备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的9316人,文盲率6.65%。只有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国策,注重创新,才能不断改善人口的文化构成,为全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劳动力资源。

宁夏是一个以汉族和回族为主体,包括满族、蒙古族、壮族、朝鲜族等其他33个少数民族在内的多民族聚居地,也是我国回族人口最多,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其人口的民族构成呈现多样化态势。2010年,全区汉族人口408.64×104人,占全区总人口的64.85%;回族人口217.38×104人,占全区总人口的34.50%;其他少数民族人口4.12×104人,占全区总人口的0.65%。总体而言,全区汉族人口所占比例在逐渐减小,少数民族人口在不断扩大,在全区的34个少数民族中,回族人口占全区少数民族人口的98.14%,占绝对比重。另外,区内各市间回族人口分布也有所差异。2012年,全区回族人口2301225人,其中银川市484276人,占21.05%;石嘴山市150276人,占6.53%;吴忠市691849人,占30.06%;固原市578214人,占25.13%;中卫市396610人,占17.23%。吴忠市是该区内回族人口最多的地方,但其回族人口密度仅32.3人每平方千米;而银川市回族人口密度达54.6人每平方千米,是区内回族人口分布最密集的地方;其次是固原市,其回族人口密度为43.0人每平方千米;石嘴山市和中卫市回族人口相对较少,也不太集中。

四、人口城市化进程

人口城市化是指非城镇人口不断向城市转化和集中,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渐提高的动态过程。人口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国家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化,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化水平是体现城市化进程高低的重要指标,即用特定时间、特定地区城镇人口占该地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城市化的状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全国城市化水平为13.26%,宁夏城市化水平为12.97%;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全国城市化水平为18.40%,宁夏城市化水平为11.83%;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全国城市化水平为20.60%,宁夏城市化水平为19.40%;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全国城市化水平为26.23%,宁夏城市化水平为25.72%;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全国城市化水平为36.09%,宁夏城市化水平为32.88%;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全国城市化水平为49.68%,宁夏城市化水平为48.03%(图3-5)。可见,宁夏的城市化水平较同期全国城市化平均水平均偏低,但其城市化进程与全国城市化进程基本一致,仅在个别年份有出入。

图3-5 宁夏城市化水平和全国平均水平对比

根据城市化理论,宁夏的城市化进程同我国城市化进程一样,都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全国城市化水平与宁夏的城市化水平均低于30%,属于城市化的初期阶段;第二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全国城市化水平与宁夏的城市化水平均属于城市化的中期阶段,并且尚未达到50%,距离城市化水平70%以上的后期阶段还有较大差距。总体而言,宁夏的城市化水平虽然基本保持在全国平均水平,但其城市化进程仍十分滞后,而且远远落后于我国东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这种城市化进程的滞后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包括落后的教育、不合理的就业结构、紧张的城市住宅等社会因素,缓慢的工业发展、过低的非农化水平等经济因素,落后的户籍制度等制度因素。城市化滞后也会制约当地国民素质的提高,使得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难度加大,从而阻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影响到整个地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为此,根据宁夏人口中农业人口占绝对比重的实际情况,解决好“三农”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经济,应当成为推进城市化发展的重要任务。同时,须致力于制度创新,为城市化进程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