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自然灾害(1 / 1)

宁夏地理 张春来 2690 字 13天前

一、气象灾害

宁夏位于黄土高原与腾格里沙漠、毛乌素沙地之间,又处于干旱区和半干旱区、荒漠与草原的过渡地带,环境脆弱,对气候波动反应敏感,属环境变化频率高、幅度大、多灾易灾的地带。宁夏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干旱、冰雹、霜冻、大风、热干风等,各种灾害每年均不同程度地会发生,影响农业生产,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达9亿元,受灾最严重的年份达19亿元。

干旱是宁夏发生次数多、影响面积广、危害最严重的气象灾害。各地干旱的指标难以统一,一般在5~8月间连续一个月降水较常年少8成为旱;连续二个月降水较常年少5~8成为旱,少8成以上为大旱;连续三个月降水较常年少2.5~5成为旱,少5成以上为大旱。宁夏民间广泛流传有“三年两头旱,五年一小旱,十年一大旱”的说法,表明宁夏干旱灾害发生的频繁性。据历史文献记载,公元13年就有旱灾记录,北地(今宁夏固原)旱大饥,人相食。自公元13年至1949年间,宁夏发生干旱年份达463次,平均4.2年出现一次较重的旱灾。1950年以来出现过1957年、1962年、1965年、1974年、1991年、1995年、1997年和2000年共8次大的干旱,平均每6年一遇,但不规律,每次大旱都会造成农业的严重减产(局部地方绝产)和牲畜死亡以及人畜严重缺水。据统计,1978年至2010年的33年中,全区因旱灾造成的大牲畜死亡206499头(只),旱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54857万元,农业直接经济损失562294万元。

冰雹是宁夏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尤以固原地区最为严重,宁夏平均每年受雹灾面积达2.66×104hm2,约占总播种面积的3.2%。重雹灾年受灾面积均在6.66×104hm2以上,如1970年、1984年、1988年;受灾最轻的1955年也近0.67×104hm2。冰雹还造成人畜伤亡和砸坏房屋。宁夏冰雹一般发生在3月中旬至10月下旬,主要集中在6~9月,占全年冰雹日数的50.2%,高峰期在6月,占全年冰雹日数的19.7%。年冰雹日最多达43d(1973年),最少为8d(1963年)。冰雹所造成的灾害往往与雹粒直径大小有关,直径越大,对作物、人畜的危害性就越大。宁夏冰雹一般单粒重量不超过3g,直径5mm左右。1984年7月20日海原县贾墒、郑旗雹灾,最大冰雹单粒直径6.4cm,重65.4g。

霜冻是宁夏常见的自然灾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1972年,宁夏遭受秋霜冻害,是霜冻灾害最严重的一年。宁夏春霜冻危害的关键期,川区为4月中旬到5月上旬,山区为5月上、中旬,在这段时间内正是胡麻、大麻、油菜等作物处在幼苗期和部分果树开花期,抵抗能力较弱,一般气温低于0℃就有可能遭受冻害。秋霜冻危害的关键期,山区为9月上旬,川区为9月下旬。在这段时间内南部山区糜、谷等大秋作物处在灌浆期,最低气温低于0℃,将使这些作物遭受严重冻害。日平均气温≥10℃持续期是作物生长活跃季节,在此期间发生霜冻,显然会产生严重冻害。

宁夏大风以春季为最多,夏季和冬季次之,秋季最少。这是由于春季冷空气活动比较频繁,地面增热快,大气层结不稳定,易引起高层动量下传所致。夏季多为雷暴过境大风,冬季多为强冷空气过境大风,秋季大气层结相对稳定,大风最少。风受地形的影响很大,由于贺兰山、六盘山的影响,宁夏大风的主导风向均以偏北为主。全年大风日数分布很不均匀,北部多于南部,山顶、峡谷多于盆地,年平均大风日数为23d,最多年份为50d以上,其中以贺兰山、六盘山为最多,分别达156d和126d,贺兰山在1971年和1976年大风持续最长时间为17d。惠农因处在贺兰山和桌子山之间的峡谷,平均每年大风天数达48d,最长持续天数为7d。大风最少的地区是隆德,平均每年只有4d。贺兰山多次出现最大风速40m/s的大风,惠农(1990年12月21日)和麻黄山(1983年2月16日)出现过30m/s的风速,石炭井、永宁、隆德最大风速<20m/s,其他地区为20~30m/s。

大风往往伴有沙尘暴,宁夏沙尘暴的分布以盐池为最多,平均每年21d,同心、兴仁为10d,宁夏平原为3~10d,固原不超过2d。春季沙尘暴最多,冬季和夏季次之,秋季最少。

热干风是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力的大气干旱现象,有干害和热害两种作用,风加剧了大气干旱并造成作物的机械损伤。宁夏发生热干风的气象因子比较复杂,其主要特点是大气高温、干燥,有时风的持续时间较长。宁夏热干风每站平均每年产生0.9次,近一年一遇,出现范围较广,平均7年有一次较严重的危害。就月季分布来看,自6月上旬至7月上旬,平均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其中,尤以7月上旬出现最多,其次6月中旬,6月上旬出现最少。青干近两年一遇,发生时间同热干风基本相同,主要集中在7月上旬,其次为6月下旬。宁夏热干风发生最多的地区为盐同干旱地区,其次为银川平原和西海固半干旱区,隆德、泾源等阴湿地区发生最少。从地形上看,海拔越低危害越重,低洼盆地、沙漠边缘、河谷川道、山脉背风坡、盐碱地一般成灾较重。

二、地质灾害

宁夏最主要的地质灾害是地震灾害。宁夏是我国地震多发地区之一,历史上曾多次遭受严重的地震灾害,对当地社会和经济造成重大破坏。

(一)地震灾害情况

据史料记载和现代仪器测定,公元876年至2015年,宁夏共发生震级6级以上的地震14次(不包括强余震)。其中,8级以上的特大地震2次,7.0~7.9级3次,6.0~6.9级9次(表2.8)。这些地震主要分布在银川、平罗、吴忠、中宁、中卫、海原、固原等地。1920年12月16日发生的海原大地震,震级为里氏8.5级,是我国乃至世界的特大地震之一。从分类上来看,它们均属于构造地震。1950年以来宁夏地区共发生烈度Ⅵ度以上的地震12次,平均4年左右发生一次。

表2.8 宁夏历史上发生的6级以上地震及灾害情况[19]

续表

(二)地震灾害特点

1.地震灾害频繁,受灾面积广

自公元876年以来,宁夏平均约75年发生一次6级以上地震(不包括强余震),平均35年发生一次5.5级以上的地震。除彭阳和盐池少有地震发生外,其他市、县(区)历史上都曾发生过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其中,北部的银川平原1739年发生银川—平罗8级大地震,中部发生过1561年中宁和1709年中卫南两次7级以上地震,南部发生过1622年固原北部7级和1920年海原8.5级大地震。全区遭受烈度Ⅷ度以上地震破坏的面积达到66.3%。因此,宁夏是一个地震灾害发生频繁且分布广泛的区域。

2.地震灾害特别严重

根据史料记载,宁夏发生的6级以上地震的极震区烈度都在Ⅷ度以上,均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特别是1739年的银川—平罗大地震和1920年的海原大地震,灾难极其惨重,其原因除地震震级大以外,还有不利的地质条件和落后的经济条件等因素。在宁夏南部,黄土高原区土质疏松,地震极易造成崩塌或山体滑坡,而房屋建筑非常简陋,过去多为土坯房和土窑洞,基本没有抗震能力。因此,同等震级的地震在宁夏所造成的灾害远比其他地区严重。1970年,西吉一次5.5级地震,即造成当地土窑全部震坏,这在全国同等级地震灾害中是非常少见的。宁夏北部平原地区地下水位高,地层松软,大地震造成的灾害也很惨重。此外,宁夏发生的地震都属于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大多处于15~27km范围,此范围内的浅源地震造成的灾害一般比较大。

据史料统计,公元1000年以来宁夏因地震造成的人员死亡超过30万人。1739年,银川—平罗大地震造成5万余人丧生,1920年海原大地震死亡人数超过20万人,后者是中国有史以来仅次于1556年华县大地震和1976年唐山地震的大地震。

(三)地震造成的地表破坏

宁夏地震造成的地表破坏主要有地裂地陷、砂土液化、涌水、滑坡和崩塌。

地裂地陷是地震地表破坏比较普遍的一种现象,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地震断层错动形成的地表破裂,沿断层走向分布,断裂穿过的地面建筑都会遭到破坏。对于大地震,这种破坏是毁灭性的。1920年海原大地震断裂错动导致沿断裂分布的城镇完全被震毁。另一种是在松软地层地震造成裂缝或地面陷落带。1739年银川—平罗大地震的中心地带,就形成了这种类型的地裂地陷。南部黄土高原区地震造成的地裂和地面陷落也十分常见。

砂土液化是指由地震引起的饱和松散土层的各种破坏,如斜坡地带的流滑、地基沉陷、饱和砂层对上覆地层的冲击和破坏等。在宁夏平原地区,地震造成的砂土液化非常普遍。

地震水涌可分为以下3种成因类型:地震引发砂土液化造成涌水;在地下水埋藏浅的地方,地震破坏了地下水面的相对稳定性,地下水沿上覆土层薄弱处涌出地表,成为涌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的地区,地震造成地下水涌水并与地表水串通,形成水患。宁夏几次大地震都有关于地震涌水的记载。1920年海原大地震时,位于Ⅷ度区以内的海原、固原、靖远、静宁等地均出现地裂水涌现象,甚至远至灵武和银川等沿河地区也发生了地裂水涌。1739年银川—平罗大地震引起的涌水造成了严重的水灾。

地震滑坡是指表层岩土或斜坡上的岩土体在地震力的作用下沿滑动面滑动的现象。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是南部众多堰塞湖形成的重要原因,而滑坡毁灭村庄的例子也有很多。崩塌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地震力作用下发生的崩落。在宁夏南部山区,1920年海原大地震时震区多处土石山均有崩塌及移动。

(四)宁夏地震活动分区

地震活动以区域地质构造条件为基础,特别是强地震均分布在具备一定特殊地质条件的区域地震带上。在全国地震活动区划分中,宁夏地区位于南北地震带北段,区内发生的强地震都可归属到这条中枢大地震带。同时,宁夏处于中朝准地台和昆仑秦岭地槽褶皱区两大地质构造单元的交接部位,各地所处的地质环境和构造特征不同,地震活动也表现出明显的地区特征。一般划分为贺兰山地震活动区和六盘山地震活动区。

贺兰山地震活动区位于鄂尔多斯地台的北西缘,为南北地震带向北突出的部分,展布于贺兰山东西两侧,包括银川盆地和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大部地区。通常把银川、吉兰泰和河套断陷盆地合并为一个地震活动单元,称为银川—河套地震带,贺兰山地震区主要指银川—河套地震带的西南部分。该区北部是北南向或北北东向构造带、阴山纬向构造带和阿拉善弧形构造带相互交汇和复合的区域,而南部与青藏块体北东缘弧形构造和北祁连过渡带相接,地质构造复杂。长期的地质演化,形成一系列隆起、拗陷和断裂带,主要发育北东、北西、北南和东西向4组断裂。其中,银川和吉兰泰两个拉张型断陷盆地是该区最著名的活动盆地。根据地震活动和构造特征,贺兰山地震区又可划分为银川地震小区、吉兰泰地震小区和马三湖地震小区。

六盘山地震活动区位于牛首山—罗山—云雾山一线以西的宁夏南部地区,属祁连山—六盘山地震带东段。在区域地质构造上,该区以北祁连山前过渡带为基础,来自青藏块体从南西向北东方向的强烈推挤,分别受到鄂尔多斯和阿拉善两个刚性地块的阻挡,形成一组南端紧束、向北西舒展的北北西向弧形构造带。根据构造条件和地震活动特点,六盘山地震区又可划分为固海地震小区和卫宁同地震小区。

[1] 霍福臣、潘行适等:《宁夏地质概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

[2] 杨明芝、马禾青、廖玉华:《宁夏地震活动与研究》,北京,地震出版社,2007。

[3] 杨明芝、马禾青、廖玉华:《宁夏地震活动与研究》,北京,地震出版社,2007。

[4]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局:《海原活动断裂带》,北京,地震出版社,1990。

[5] 杨明芝、马禾青、廖玉华:《宁夏地震活动与研究》,北京,地震出版社,2007。

[6] 杨明芝、马禾青、廖玉华:《宁夏地震活动与研究》,北京,地震出版社,2007。

[7] 周特先、姚茂文等:《宁夏构造地貌》,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

[8] 周特先、姚茂文等:《宁夏构造地貌》,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

[9] 周特先、姚茂文等:《宁夏构造地貌》,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

[10] 周特先、姚茂文等:《宁夏构造地貌》,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

[11] 周特先、姚茂文等:《宁夏构造地貌》,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

[12] 周特先、姚茂文等:《宁夏构造地貌》,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

[13] 汪一鸣:《宁夏人地关系演化研究》,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

[14] 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宁夏回族自治区水资源公报(2012)》,2013。

[15] 史学正:全国1∶100万土壤数据库,1995。

[16] 高正中、戴法和:《宁夏植被》,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

[17] 宁夏回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宁夏回族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2013。

[18] 宁夏煤田地质局:《宁夏回族自治区煤炭资源潜力评价报告》,2010。

[19] 杨明芝、马禾青、廖玉华:《宁夏地震活动与研究》,北京,地震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