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行政区划(1 / 1)

宁夏地理 张春来 1608 字 13天前

宁夏现辖银川市、石嘴山市、吴忠市、固原市、中卫市5个地级市,青铜峡市、灵武市2个县级市,永宁县、贺兰县、平罗县、中宁县、盐池县、同心县、泾源县、隆德县、西吉县、海原县、彭阳县11个县;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大武口区、惠农区、利通区、原州区、沙坡头区8个县级市辖区和红寺堡区(县级移民开发区);设置街道办事处44个,建制镇101个,乡91个,下设居民委员会462个,村民委员会2289个,见表1.1。银川市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科研和教育的中心,是有千年历史的塞上名城,位于宁夏平原中部,面积8874.36km2,2012年总人口204.6×104人,其中市区人口132.7×104人。

表1.1 宁夏回族自治区行政建制(2012年)[2]

一、古代政区沿革[3]

西周出现朔方(今宁夏、陕北一带)、太原(今宁夏固原、甘肃平凉一带)等地名。春秋时期,今固原地区为乌氏戎所居,今银南地区以盐池为中心是朐衍戎的势力范围。战国时期,秦惠文王时置朐衍县(今盐池县境)、乌氏县(今固原市原州区境),为宁夏地区有行政设置之始。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置北地郡,包括今宁夏部分地区,郡治在今甘肃宁县,下辖富平(今吴忠市利通区境)、朐衍、乌氏等县。西汉初,宁夏北部属朔方刺史部北地郡,辖朐衍、富平、灵洲、灵武、廉县等县;南部属凉州刺史部安定郡,辖高平、三水、参栾、眴卷、乌氏、朝那、泾阳等县。

东汉初,北地郡和安定郡均属凉州刺史部。三国和晋,鲜卑、匈奴、羌等部族入居宁夏北部,南部先后属魏国和西晋的雍州安定郡,前赵为朔州,后赵为雍州安定郡、陇东郡。407—431年,匈奴铁弗部赫连勃勃建大夏国,据今宁夏全境,南部置梁州安定郡、平凉郡及高平城,北部设饮汗城、薄骨律城。北魏太延二年(436年)北部置薄骨律镇,南部置高平镇。孝昌二年(526年)和正光五年(524年),分别改置灵州、原州。北周仍置灵州(今宁夏北部)、盐州(今盐池县一带)和原州(今宁夏南部)。

隋大业三年(607年),改灵州为灵武郡,改盐州为盐川郡,改原州为平凉郡。唐初改灵武郡为灵州,属关内道,后又改灵武郡。至德元年(756年),肃宗即位于此,改大都督府,后复为灵州,灵州大都督府还管辖安置突厥、回纥等少数民族的羁縻州。开元九年(721年),在灵州置朔方节度使,统辖经略军、丰安军、定远军等;改盐川郡为盐州,一度改五原郡;改平凉郡为原州,属关内道。五代时,原州大部、灵州一部为吐蕃、党项等族占据,余地分属灵州、盐州、威州(今盐池南境等地)、警州(今平罗县境)、雄州(今中卫市境)、武州(今固原市南境等地)。

北宋时期,宁夏地区属秦凤路。咸平五年(1002年),萧关(今海原县高崖乡)以北被党项族李继迁占领,北宋只控制宁夏南部,改属泾原路,辖镇戎军、德顺军、怀德军、原州、渭州、西安州。建炎四年(1130年)为金攻占,属熙秦路,辖德顺州、镇戎军(后改州)等,后改属凤翔路。1038年,李元昊定都兴庆府(今银川市)称帝,建立“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的大夏国,史称西夏,辖中兴府(今银川市)、灵武郡、鸣沙郡、五原郡,保静、临河、怀远、定远等县,东院、西寿、韦州等监军司。

中统二年(1261年)设西夏中兴等路行中书省,简称西夏行省。至元十八年(1281年)改甘州行中书省。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改中兴府路为宁夏府路,取“夏地安宁”之意,这是宁夏地名的最初来由。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置宁夏行中书省,这是宁夏设省的开始。次年撤销宁夏行省,宁夏府路重新归属甘肃行省。元末一度重新设置宁夏行省。南部的原州于至元十年(1273年)置开城府(路),作为安西王行都,后改开成州,置隆德县,属静宁州;置广安州(县)、豫王城、海喇都堡,属开城府(路)。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灭元,建立明朝,但到洪武五年(1372年)才完全占领宁夏。宁夏北部置宁夏镇,为明代九边重镇之一,属陕西都指挥使司,下辖宁夏卫;南部为固原州、静宁州(隆德县),属陕西布政使司。军事建制为固原卫,属陕西都指挥使司,三边总制府和陕西镇提督府驻节固原镇。曾增设宁夏左屯卫、中屯卫和前卫、中卫、后卫。

清初在宁夏设巡抚,属陕西布政司,下置卫所,宁夏为准省级。清雍正二年(1724年)裁卫、所,置府、州、县,宁夏北部地区为宁夏府,属甘肃省宁夏道;南部地区为固原州,属甘肃省平庆泾固化道,后升固原直隶州。

二、近代政区沿革[4]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1913年裁府存道,宁夏北部地区宁夏道改为朔方道,属甘肃省,当年年底复改宁夏道,下辖宁夏、宁朔、平罗、中卫、金积、灵武、盐池、平远8县,道府为宁夏城,军事上设宁夏护军使(后改镇守使),除管8县外,还节制阿拉善、额济纳、鄂托克、乌审召等蒙旗军务。南部为固原、化平、海城、隆德4县,属甘肃省泾原道。1914年,平远县更名为镇戎县,海城县更名为海原县。

1926年,平罗县以北的磴口一带划出,置磴口县,属朔方道。同年废宁夏镇守使。1927年,朔方道改宁夏行政区,属甘肃省;南部4县改属甘肃省陇东行政区。1928年10月17日,民国中央政府第159次会议决议设置宁夏省。当年镇戎县更名为豫旺县。1929年1月,宁夏省成立,辖宁夏、宁朔、平罗、中卫、金积、灵武、盐池、豫旺、磴口9县,阿拉善、额济纳2旗,面积约27.49×104km2,人口五十余万。1930年置陶乐设治局,1933年划中卫县东部设置中宁县。1938年,豫旺县治迁同心城(今豫海镇),更名同心县。1941年,陶乐设治局升为陶乐县,划平罗县北部置惠农县,将宁夏县改名为贺兰县,划宁夏、宁朔两县部分地置永宁县。南部地区,甘肃省将固原、海原、隆德、静宁、会宁5县边界地区划为特区,设平凉专员行署。1942年,该特区改置西吉县,并将西吉、海原、固原3县划为特区。

1936年红军西征时,曾建立陕甘宁苏区盐池县苏维埃政府(政府所在地为花马池城,今花马池镇);固北县苏维埃政府(政府所在地为毛居井区董家庄);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政府所在地为王家团庄),后者为我国第一个县级回民自治政权。后不久,固北县、豫海县政府撤销,盐池县苏维埃政府改为抗日民主政府,属陕甘宁边区三边分区。宁夏省政府则在惠安堡建盐池县政府,1938年又将同心县所属下马关、韦州及金积县所属红寺堡等地划归盐池县。由此两个盐池县并存。直至1949年8月陕甘宁边区收复整个盐池县,两个盐池县并存的局面才告结束。

1944年4月,宁夏省政府报民国政府批准设置银川市。1947年4月成立银川市,为宁夏省会。新中国成立前,宁夏省划分为银南、银北两个专区,银南专区辖中卫、中宁、同心、盐池、灵武、金积、宁朔、永宁8县及香山设治局,专员公署驻中宁县城宁安堡;银北专区辖贺兰、平罗、惠农、磴口、陶乐5县,专员公署驻惠农县黄渠桥。1945年,灵武县属吴忠镇,改灵武县吴忠市。

三、当代政区沿革

1949年9月3日,宁夏解放。同年10月25日成立宁夏省人民政府。自此以后,宁夏行政区划经过多次调整,变动情况见表1.2。

表1.2 宁夏回族自治区当代政区变化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1] 在国家测绘总局测绘研究所、国家遥感中心资料部1983年11月份的《全国土地利用现状概查成果表》中,宁夏实有面积为5.18×104km2。

[2] 宁夏回族自治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宁夏调查总队:《宁夏统计年鉴—2013》,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3] 汪一鸣:《宁夏人地关系演化研究》,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

[4] 汪一鸣:《宁夏人地关系演化研究》,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