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情绪管理(1 / 1)

生活中,我们常常对“情绪”这个词有误解。例如,我们会说某个人“闹情绪”,好像“情绪”不是一个好东西。其实,情绪只是我们对于环境的一种反映。环境可以是外在的,诸如,山水、风云、事物、其他的人;也可以是内在的,诸如,自身的生理需求和精神需求。环境可以是看得见的,也可以是看不见的。当环境满足我们的某种需求时,我们就会产生积极愉悦或者平静的情绪,反之,则引发消极的或者不平静的情绪。

任何环境的变动都会唤起我们的情绪。情绪本身从来都不是问题。它的出现犹如一个信号——一个绝对诚实可靠的信号—提醒我们:要去关注内心的感受,要去处理一些事情,好让我们活得更健康、更轻松、更快乐。

情绪只是反映我们内在的感受,并无好坏之分,也无应该与否。

每种情绪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使我们体验完整的生活。因而,情绪需要被管理。也就是说,我们拿它是有办法的。而非简单地压抑、克制,我们完全有办法让情绪合理地释放或疏解。经过合理释放和疏解的情绪,对于亲子沟通、人际交往、事业发展乃至整个生活都有正面的帮助。

既然提到“管理”,就一定有具体的方法,而且按照这些方法去做,多练习,一定要收到好的效果。否则,就无所谓“情绪管理”。

您相信情绪可以被管理吗?如果您认为,“我就是这个脾气,我也没有办法”。那就是不相信情绪可以被管理,也就无从管理情绪了。事实上,情绪不但可以被管理,而且比起其他的很多事情来,您在情绪方面拥有更多的自主性。因为它跟别人没有太多的关系,完全是您自己在做决定。

还记得巴甫洛夫著名的狗实验吗?他给狗食物的同时,在狗看不见的地方拉响电铃,狗因见到食物而分泌消化液。反复数次之后,他走进实验室时只是拉响电铃,不给食物,狗依然分泌消化液。这就是著名的“条件反射”实验。巴甫洛夫本人也因此获得了1904年的诺贝尔奖。

假如我们将这个实验变得不规则:实验员有时拉电铃、给食物,有时拉电铃、用低伏电压去电击狗,有时只拉电铃、不给食物,全无规律……那么我们可以想象,每当电铃响起的时候,狗就很可能焦虑不安,它就会想:“我是应该分泌消化液呢?还是应该立即逃跑?”

因而,管理情绪的第一步是,我们得知道自己当下处于哪一种具体的情绪。然后,才能针对这个情绪进行所谓管理。如何实现呢?

暂停—自我觉察—明确情绪—做出选择。

比如,我此刻的感觉是愤怒?是委屈?是失望?还是害怕?抑或是,貌似生气,其实更深层的感受是委屈?……确定后,我的选择是:肆意发泄?沉默压抑?找个适当的机会跟对方交流?还是立即直接表达?……假设我选择立即直接表达,这意味着“我决定不压抑自己”。但是,情绪管理工作到这里并未结束,因为“我”是“情绪的主人”,“我”继续拥有自由,还可以做一次选择:不压抑自己的同时,是伤害对方?还是不伤害对方?

如果父母有了消极情绪时,完全不懂得“暂停”,不去觉察自己,更不想去明确什么,那也无从谈及情绪管理了。父母想怎样就怎样,孩子会因此而焦虑不安、内心惶恐,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孩子的内心会冲突。内心冲突积累到一定程度,将损害身心健康。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就会被迫做出选择:要么紧张焦虑,要么抑郁无助,要么离家出走,要么用生病的方式保护自己。

因此,简单说来,父母若是不注意管理自己的情绪,甚至口不择言,话一出口,孩子就会有自己的解读,然后带来不同的反应,这又变成对父母的刺激。最终,还是要由父母来承受。

美国斯坦福大学生理学家艾尔玛教授曾做过一个很著名的实验—气水实验。他把人在生气、悲伤、烦恼时所呼出的气收集好,把这些气通过一个管道输入到盛有药水的瓶子里,瓶里水的颜色就会发生改变。他发现,人愤怒时呼出来的气,导致水变成了紫色;悲伤时呼出来的气,导致水变成了灰白色。他把变紫的水抽出来注入小白鼠体内,几分钟后小白鼠抽搐、死亡。可见,我们在生气时,体内是分泌毒素的。而且,有数据证明,生气3分钟所消耗的生命能量相当于跑步3000米。

由此可见,任由情绪来主宰我们,后果可能会非常严重。所以,我们不论是作为父母,还是社会人,都需要修己安人。此处的“修己”,是指能够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情绪平稳,待人做事才可能有好的结果。此处的“安人”,则指有办法让别人情绪稳定。—这才是完整的“情绪管理”。

对于父母来说,掌握情绪管理的方法,是为了建立起实施家教的重要前提。有了这个前提,父母与孩子情绪稳定,彼此才可能建立起共识,针对具体的事情才有商量,才有解决,家庭教育也才能真正地有效实施。有了这个前提,情绪管理就不再是单独存在的东西,而是渗透在亲子互动当中,从而情绪管理在家族里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举个简单的例子,人在生气的时候,说话的声音会变高。所以,当一个人的说话声突然变高时,身边的人就知道他生气了。常常发生的情况是:你高,我要比你更高!仿佛声音越高,越能压过对方,就越显得自己有理。于是,两个人的声音都一次比一次高,情绪迅速升级,甚至失控。

如果我们反其道而行之,当对方的说话声音变高时,自己的音量不放大,保持之前的音量,对方的音量通常会随之降下来;如果对方更大声,自己就更小声,慢慢地,对方就会小声下来。这个效果一定会出现,因为对方会按照你的标准来回应。这就是刺激与反应的频率问题。

诚然,这只是一种消气的技巧,治标不治本。诸如此类的小办法有许多,譬如,找个枕头猛捶一通、把一堆废报纸剪碎、喝醉了睡过去……短时间里奏效,久用未必有效。因为问题还在那儿,没有解决。治标的办法对于沟通和关系本身并无建设性。

治本的情绪管理方法有不少,本书介绍三个非常适用于亲子沟通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