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家庭的第一关系。父亲与母亲之间相处愉快,家庭气氛就会和谐、轻松,孩子很容易受到感染,心里也会满足、快乐。
关系良好的夫妻,既重视夫妻关系的质量,也不一味排斥冲突,只是使冲突变得较为舒缓,而且不经常发生。避免冲突型的夫妻,因为要不断克制生气而使双方都感到不舒服。相比亲密的夫妻关系,他们更看重婚姻的社会意义和家庭的功能。敌对型夫妻打从一开始就向着分离(至少是精神分离)的方向去发展。多变型的夫妻,常常陷入紧张的情感冲突,但同时又是积极的、热情的、互动的,只是不够稳定,难免让孩子紧张。
在婚姻关系中,最具伤害性的冲突方式是批判、蔑视、防御和抵制。这种伤害性不仅直接影响夫妻关系,也会波及孩子。夫妻之间的互动,如果是恶性的循环模式,那么,持续的时间越久,双方越容易被各自的消极情绪所吞没,越容易激发相应的生理体验。
为了回避这些痛苦的情绪和生理感受,夫妻二人往往会自然地滑向疏远的状态。孩子也不由自主地疏离父母,家的吸引力黯然失色。有的孩子在疏离父母之后,转而投向家庭之外的某个人或某个小团体,重新寻找归属感;有的孩子不仅疏离父母,还会主动地疏离老师、同学以及所有关心他的人,因为他不再相信还有谁是真的爱自己、在乎自己的感受。
还有一些孩子没有选择疏离父母,而是决定“卷入父母的婚姻”,他们选择拯救父母的婚姻,拯救自己的家庭。他们要么发奋学习、要么讨好父母、要么不停地生病、要么拼命挣钱……
案例
有一个17岁的女孩儿,自从上了重点高中,压力倍增,自信心也快速地消退。一次偶然的机会使她接触到街舞。她发现,自己在跳街舞的时候,感觉很自信,也很快乐。她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街舞,还报名参加了一个街舞学习班,但对学校里的学习生活越发地不感兴趣了。
为此,她和父母之间经常发生争执,与母亲之间的矛盾更为激烈一些。父母认为,跳街舞可以,但不能不上学;作为一个渴望长大的青春期的孩子,她的心里也很委屈,总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尤其对母亲的严格约束和口不择言感到不满。这种冲突导致她家里时常出现一种模式化的情境:她表现成熟、懂事时,父母的赞赏与认可很少;她表现任性、情绪泛滥时,父母会急切地关注她。
实际上,这个模式强化了孩子的任性和情绪泛滥。因为孩子的内心深处会发现,只有表现不好的时候才能获得父母更多的关注。虽然被父母指责、说教、甚至斥骂,自己的感觉并不舒服,有时会非常难过,但是,这毕竟可以为自己带来更多的关注。孩子总是希望自己被关注的,这样才会有存在感——“因病获益”由此形成。
她的母亲是个高学历的知识分子,很有事业心,但为了家庭,为了孩子的入托、上学,她付出了很多,甚至牺牲了自己的事业,心里积压了太多的委屈与无奈。这使得她对女儿寄予厚望,下意识地将自己的成就动机强加给了孩子。当看到女儿并没有按照自己的设想和期望去发展时,心中的委屈和无奈便会加重。好像无论怎么努力,自己都无法改变孩子,于是,这些委屈和无奈逐渐转化为无助感。
这位母亲生性好强,她是不肯“示弱”的。所以,她常常以更有力量的、愤怒的情绪来掩盖心底的无助感。譬如,她时常对丈夫发脾气,说什么“干脆离婚”之类的话。而丈夫是一个很柔和、很包容的人,从来不跟她计较这些。丈夫的这种柔和与包容更加促成了她的“强势”。
对于深爱妻子、十分理性的丈夫而言,“离婚”这种话不算什么,他知道妻子不是认真的。但是,对于孩子来说,特别是孩子年龄比较小的时候,她分不清妈妈的这种话到底是随便说说的,还是认真的,所以,她会感觉很害怕。尤其是家里气氛比较紧张时,她会更加害怕。没有哪个孩子希望自己的爸爸妈妈分开,她多么希望自己能够做点儿什么,能够把这个家保住。
某一天,她喜欢上了街舞,并借助街舞来逃避学习上的困难,从而引发新的家庭冲突……可是,她突然发现,这时候妈妈好像顾不上说“离婚”的话了,反倒倍加关注自己——那一刻,在这个孩子的潜意识里,也许激起了一丝窃喜:原来这样就可以不让爸爸妈妈分开了!
分析至此,我们似乎终于理解了这个家庭里的种种纠结:为什么这个孩子坚持任性和情绪泛滥;为什么她总是下意识地保护爸爸,认为是妈妈“恶语相加”,总在欺负爸爸,说什么“离婚”的话;为什么孩子会在父亲节那一天,亲手做了一顿饭,并在饭桌上提议共同举杯,并娇柔地说:“咱们三个还没碰呢”;为什么当心理咨询师鼓励父母收回注意力,更专注于各自的事业和夫妻关系时,孩子猛然变脸,冷冷地说:“我不相信他们能改变!”……
原来,这个清秀纤瘦的女孩儿宁愿承受不被理解的痛苦,宁愿付出放弃学习的代价,也要坚持用自己的方式去拯救父母的婚姻,留住家!
案例分析
写完这个故事,我很难过。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孩子,有的孩子采取的方式非常极端,有的孩子付出的代价是难以想象的……最令人痛心的是,他们并不真的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而他们的父母也不知道。
很想在这里恳请父亲、母亲们:请不要让孩子来拯救我们的婚姻!
无论怎样,为了尽可能减少夫妻关系对于孩子的消极影响,有两点很重要:
1.丈夫要常常在孩子面前赞美自己的妻子,妻子也要常常在孩子面前赞美自己的丈夫;
2.如果夫妻离异,不可以当着孩子的面说对方的坏话。
说到夫妻离异,不禁想起心理学家尼克斯(Nichols,1988)曾经提出,离异的夫妻应该完成三个任务,这也同样适用于处在分居状态的夫妻:一是接受分居或离婚的现实,而不去纠缠是谁提出的分居或离婚;二是解决随之而来的情感问题与心理问题;三是制订自己想要做的事情的计划。
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孟非在《非诚勿扰》中说过,离异家庭有四种情况:第一,母爱缺失;第二,父爱缺失;第三,都缺失;第四,都不缺。
孟非讲得非常有道理。其实,无论婚姻状况如何,父母总是有选择的,特别是对于孩子。
案例
曾有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女孩儿,在将近两个月的时间里持续低烧,吃饭没胃口,越来越不爱说话。经检查,身体没什么问题,医生也说不清楚是为什么。严重时家长只能向老师请假,让孩子在家休息。
后来,妈妈带孩子去做心理咨询。妈妈反复跟咨询师保证,这个孩子一直跟父母的关系很好,父母也非常疼爱她,从未让她受过什么委屈,在发生持续低烧、缺少食欲这些问题之前,她过得十分快乐。
在与心理咨询师的单独沟通中,妈妈终于承认,三个月前她曾向丈夫提出离婚,但是丈夫不同意。她仔细想了想,决定先分居,因为她很难想象离婚之后孩子会受到怎样的影响,也无法确定自己是否真的能够承受离婚可能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为了“不影响”孩子,妈妈谎称最近自己身体不舒服,需要安静地休息,于是,爸爸就独自睡到书房里了。
在这之后不久,孩子开始做噩梦。每当爸爸或妈妈要出差的时候,孩子就表现得很紧张,说是害怕他们可能再也不回来了。有一次,妈妈周六早上赶往外地参加一个好朋友的婚礼,周日晚上才回来。她一进门,孩子就哭了起来。不论怎么哄,她都是一个劲儿地哭,什么话也不说。次日,开始发低烧……
实际上,即使父母没有当面讲过他们之间的问题,家庭的气氛也会发生微妙的变化,孩子会因此感到压抑和难过。并且,对于这种状况,孩子充满了无力感。
经过咨询师的分析和建议,爸爸妈妈决定勇敢地面对——他们回到家里平静地告诉孩子:“爸爸和妈妈之间有些问题要解决,但是跟你没关系。我们会努力处理好的,你就放心吧。不管怎么样,我们永远爱你!”
当晚,爸爸搬回卧室。他们决定用沟通解决问题,并且答应咨询师,如果沟通的效果不够好,就一起来接受专业辅导。
原本他们担心这么小的孩子怎么可能理解大人之间的事情,没想到,当夫妻二人坦诚相告之后,孩子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哦,这样啊。”一周之后,她竟然基本康复了。
案例分析
这个孩子再也不用忍受不祥的预感和模模糊糊的恐惧了。她终于摆脱了“不清楚”的折磨。
虽然小女孩儿无辜地经受了一段痛苦,但是,从结局来看,她的爸爸妈妈还是挺棒的!毕竟,他们敢于根据自己的问题来看待孩子的症状,并最终选择用面对和沟通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这种责任并非每一位父母都有勇气去承担的。
请离婚或再婚的父母,始终记住孩子所要的基本要素—爱;有效的抚养;父母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