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位名叫纳克索斯的英俊少年。有一天,他在河边散步,发现了水中自己的影子,便一见倾心,再也无心恋及他人。从此流连忘返,顾影自怜,最终郁郁而亡。后来,心理学以纳克索斯的名字来命名自恋症。

人们获取爱的方式千变万化,其中有一种,就是像纳克索斯一样自己倾心于自己。与指向他人的爱情相比,同样痴迷,同样强烈,同样执着。对于这样的获取方式,我们姑且称之为自恋型吧。

“自恋”与“自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自恋”是指恋上了自己,“自爱”是指爱自己。两个词虽然仅有一字之差,在精神内涵上却有着明显的差异。

“恋”是痴迷,是固着,是沉溺,“自恋”是将几乎所有的心理能量都投向自我,缺乏与外界的互动。

“爱”是接纳,是喜爱,是灵活,“自爱”是将一部分心理能量投向自我,同时,能够将关注自我、体验自我的能量转化于外界,内外都是有互动的。

固着为静,接纳为动。倘若以河水为喻,自恋就是一条静止的河,自爱则为流淌的河。因而,自恋是封闭的、无转化的、缺乏生命力的、不健康的,自爱则是流动的、有转化的、充满生命力的、健康的。

至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说,一个善于苛求自我的人很难在心理层面宽容他人;同样地,一个人只有学会了关爱自我,才可能懂得如何关爱他人。

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分析,自恋心理的形成,大致有两种因素:

一是过于被溺爱。从小在溺爱中成长的孩子,容易缺乏心理层面的人我界限,会认为“别人都应该对我好”,因为“我好!”“我好!”就有可能意味着“我没有理由不恋上自己”。他会沉溺于“我好”的感受当中—小时候,别人溺爱他,长大了,自己溺爱自己。这是一种积极体验的自恋。

二是过于缺爱。从小严重缺爱的孩子,由于没有享受过、甚至体验过别人对自己的接纳、尊重和喜爱,成年以后就很难知道如何爱别人,如何通过付出与合作得到爱,甚至不知道怎样向别人表达自己,只好将内心的关注力投向自我,因为“我只能爱自己!”这是一种消极体验的自恋。

无论是积极体验的自恋,还是消极体验的自恋,在自恋者的现实行为层面和意象表达层面,包括突出自恋主题的梦中,都会呈现几个非常重要的共同特点:唯美;封闭;交往不主动;带有一定的表演性,但是表演给自己看的,而非吸引他人关注;无微不至地照顾自己;自我评价比较高;整个人显得比较“轻”,很少粗声粗气或高声喧哗。

说到自恋型的无自我,突然想到电视连续剧《青衣》中徐帆饰演的那个女主角筱燕秋。筱燕秋一生都在扮演奔月的嫦娥,她的全部身心仿佛都与戏曲中的嫦娥角色合为一体。她为之痴狂,为之沉溺,甚至无法辨别现实与戏境,用她自己的话说:“我就是那嫦娥转世。”

由于自恋型的人在潜意识中通常都有一个“角色脚本”,他们会按照这个脚本来设计自己的生命,或者说,以自己的生命尽可能完美地再现那个角色、实现那个角色。因此,他们往往是无自我的。吐血者也缺乏自我,但生命能量是投向外部的;自恋者则将生命能量投向内部。

虽然看上去,他们有一定的自我表演性,也很欣赏自己,似乎有自我。但是,实际上,他们的生命内质中没有真正的自我,不能面对生命中的变化,不能接纳生命中的变迁。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缺乏现实感,也缺乏与现实世界的互动和适应。

自恋者喜欢活在自己所构筑的精神化的世界里,为了扮演好心中的角色脚本,可以不惜付出任何代价。他们爱上的,其实是自己恋自己的那种感觉,而非自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称之为“自恋”。

在现实层面,自恋型的人比一般的人更能承受独处、安静、孤单,并且,他们非常善于安排自己的生活,不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善于自我满足。内心体验十分地丰富,所不同的是,从小被溺爱的人比较善于表达,而从小严重缺爱的人不太善于表达。前者性格更为外倾、感性,后者更为内倾、理性。

最后小结一句:自恋型的爱,是封闭的爱。流动的爱才是健康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