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神遗传的发生(1 / 1)

遗传是指基因特征从父代到子代的生物传递,表现为前后代在生理、行为等特征上的相似性。

我们知道,有一些生理疾病是通过遗传发生在后代身上的。例如,先天愚型、先天性聋哑、血友病、多指(趾)、强直性脊柱炎等,它们被称作遗传性疾病,简称遗传病。遗传病多为先天遗传,后天发病。孩子从父母亲那里接收到已经发生突变的遗传物质(染色体、基因),于是引起相应的疾病或缺陷。这种遗传因素(致病基因)按照一定的方式传给下一代,下一代就可能发生遗传病。

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来,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奇怪”病例。医学上公认的遗传病开始出现在无遗传病史的家族里,并且,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

这里仅以糖尿病为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其发病与遗传、肥胖、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相关。截至2011年年底,中国已成为全世界糖尿病患者数量最多的国家,总数达9200万人,低龄化趋势严重。仅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20岁以下的糖尿病患者目前已占到该院糖尿病接诊患者总数的十分之一,而收治年龄最小的一名糖尿病患者只有4岁。由于缺少防治糖尿病的意识,许多青少年糖尿病患者就医时往往已伴有较严重的并发症。据悉,糖尿病已成为一种较常见的小儿内分泌疾病之一。我国年龄最小的患者(据可查找的资料)仅有3岁(非先天),且糖尿病患儿在快速增长。因此,医学专家建议,预防糖尿病应从娃娃抓起。

糖尿病是一种内科疾病。健康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类60%~90%的内科疾病,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心理因素的影响,譬如,人格特点、情绪、压力应对方式等。大量的糖尿病患者显示出比较相似的心理因素:性格固执;极度渴望某种情感,或者说,某种情感极度缺失。

人是心理性的社会生物。

身体健康尚且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那么心理健康呢?其实,不仅生物特征可以代际遗传,个体的性格特点、价值观、生活风格等也可以通过家庭氛围和教养方式传给后代,我们姑且称之为精神遗传。

孩子从父母那里接收到健康的爱,比如,无条件接纳、喜爱、理解、尊重、认可,等等,孩子自然容易形成健康的性格、人生观和价值观。

倘若父母给予的爱掺杂着不健康的成分,比如,有条件的爱(考了双百才带孩子去动物园玩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缺乏认可与尊重,忽略亲子之间的情感沟通,等等,孩子就有可能形成自卑的性格,长大以后对于“优秀”“成功”“被认可”“被尊重”这些方面比较敏感,也会直接体现在他的人际交往当中。

假如父母给予的爱掺杂了较多、较重的不健康成分,比如,严重缺乏关爱,经常打骂或讽刺挖苦,总是忽略或忽视孩子,一不高兴就拿孩子撒气,夫妻之间常常冷战或吵闹……孩子的性格、人生观、价值观或婚恋观就会受到较多的消极影响。当然,这并不必然造成心理问题,只是与其他比较健康的家庭相比较,这种家庭氛围和教养方式形成心理问题的概率或倾向性更大一些。我们永远也不要忽略个体的自主意识和精神康复能力。

不健康的爱会带来获取爱的不健康方式。这是原生家庭带给孩子最深刻的精神遗传。

根据心理咨询经验和自我成长体验,苑媛在2006年出版的《自我接纳与意象对话》(另一个版本为《乌云遮月心朗朗》)一书中,将获取爱的不健康方式划分为6种:吐血型、吸血型、讨要型、癔症型、顺从型和自恋型。

时过8年,作者学到一些新的知识,有了一些新的思考,想在本书中与各位分享。希望我们能与家长共同成长!

人类有一个普世的终极问题—“存在焦虑”—证明“我”的存在,并企图永恒存在而不死不灭。

在这一点上,所有的人都受其所困,无不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证明自己的存在,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不但个体如此,社会组织、民族、国家,皆如此。

本书重点关注父母群体和亲子关系。所以,关于社会组织、民族和国家的“存在焦虑”,此不赘述。

爱,有不同的范式。一个人在内心深处对爱持有怎样的态度和信念,最早起源于孕育者—母亲。出生之后所赖以生存的原生家庭,则在很大程度上强化着这个态度和信念,也可能改变了它。

这个态度和信念直接影响着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爱;为了得到它,我们在做些什么;如此的方式带给我们怎样的影响。无论如何选择,无不渗透着原生家庭的色彩与特点,因而,它很可能是代代相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