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写了《纪念白求恩》(1 / 1)

在白求恩的母校——多伦多大学,我们深怀感激之心缅怀这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

白求恩(1890——1939年)是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胸外科医师,为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毛泽东主席为此写了《纪念白求恩》一文。

白求恩的全名为诺尔曼·白求恩,1890年3月3日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镇一个牧师家庭。青年时代,白求恩当过轮船侍者、伐木工、小学教员、记者。1916年毕业于多伦多大学医学院,获学士学位。曾在欧美一些国家观摩、实习,在英国和加拿大担任过上尉军医、外科主任。1922年被录取为英国皇家外科医学会会员。1933年被聘为加拿大联邦和地方政府卫生部门的顾问。1935年被选为美国胸外科学会会员、理事。他的胸外科医术在加拿大、英国和美国医学界享有盛名。

多伦多大学校园一角

1935年11月白求恩加入加拿大共产党。德、意法西斯支持F. 佛朗哥发动西班牙内战,他于1936年冬志愿去西班牙参加反法西斯斗争。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派遣,于1938年3月率领一支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来到中国陕北延安,并担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卫生顾问。他致力于改进部队的医疗工作和战地救治,降低伤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把军区后方医院建设成模范医院,组织制作各种医疗器材,给医务人员传授知识,编写医疗图解手册。还倡议成立了特种外科医院,举办医务干部实习周,加速训练卫生干部,组织战地流动医疗队出入火线救死扶伤。为减少伤员的痛苦和伤残,他把手术台设在离火线最近的地方。并且率医疗队到山西雁北进行战地救治,两昼夜连续做了71次手术。

1939年2月,白求恩率18人的“东征医疗队”到冀中前线救治伤员,不顾日军炮火威胁,连续工作69小时,给115名伤员做了手术。有一次,当一位伤员急需输血时,他主动献血300毫升。在他的倡议下成立了志愿输血队,他自己率先报名参加。

“输血”在当时是一个比较新鲜的名词和技术,在中国的大城市里也只有少数几家医院才能施行。野战医疗条件下的输血,是人们连想也不敢想的事情。1938年6月,白求恩在五台县松岩口军区后方医院讲授输血知识,并亲自示范采血操作、标准血型制作、血型鉴定、配血试验、储存、运输、保管等基本技术。当场,32岁的卫生部部长叶青山第一个挽起袖子,为一名胸部外伤的伤员献血。

验过血型,白求恩大夫让叶青山和伤员头脚相反躺在**,拿出简易输血器。带着针头的皮管连接在他们靠紧的左右两臂静脉上,皮管中间一个3通阀门,阀门上联着注射器。白求恩把阀门通向叶部长,抽拉针栓,殷红的鲜血便流入注射器,再转动阀门,血液便流入伤员体内。

战地输血在我军野战外科史上第一次取得成功,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紧接着第二个伤员推来,白求恩主动躺在了他的身旁,请参加听课学习的医务人员练习操作,他不容置辩地说:“我是O型血,抽我的。”

消息传开,边区的农会、武委会、妇救会纷纷响应,上千人报名献血,很快组成了一支150人的献血预备队。白求恩高兴地称之为“群众血库”。

有些伤员分散在游击区老百姓家里,他和医疗队冒着危险深入游击区为伤员们做手术。4个月里,行程1500余里,做手术315次,建立手术室和包扎所13处,救治伤员1000多名。为了适应战争环境,方便战地救治,白求恩组成流动医院,组织制作了药驮子,可配备100次手术、500次换药和500个处方所用的全部医疗器械和药品,被称为“卢沟桥药驮子”;他制作的换药篮被称为“白求恩换药篮”。7月初,白求恩回到冀西山地参加军区卫生机关的组织领导工作,他提议开办卫生材料厂,解决药品不足的问题;创办卫生学校,培养了大批医务干部;编写了《游击战争中师野战医院的组织和技术》《战地救护须知》《战场治疗技术》《模范医院组织法》等多种战地医疗教材。还将自己的X光机、显微镜、一套手术器械和一批药品捐赠给军区卫生学校。

白求恩在前线,曾多次给毛泽东写信,汇报他的工作情况,对医疗工作提出不少建设性意见。毛泽东非常关心白求恩的工作和生活。在给晋察冀边区聂荣臻司令员的电报中指示:“请每月付白求恩100元。白求恩报告所需松岩口医院建设款,请令该院照其计划执行。同意任白求恩为军区卫生顾问。对其意见、能力完全信任。一切请视伤员需要斟酌办理。”白求恩很感谢毛泽东对他的关心,他在复电中说:“我自己不需要钱,因为衣食等一切均已供给。该款若系由加拿大或美国汇给我私人的,请留作烟草费,专供伤员购买烟叶及纸烟之用……”

1939年10月下旬,在涞源县摩天岭战斗中,白求恩在抢救伤员时左手中指被手术刀割破,后来在给一个外科传染病伤员做手术时受到感染。他仍不顾伤痛和别人的劝阻,坚决随医疗队到了前线,继续坚持战地救护。他说:“你们不要拿我当古董,要拿我当一挺机关枪使用。”他带病坚持工作,最后终因病情恶化,手指感染转为败血症,医治无效,于11月12日凌晨在河北省唐县黄石口村逝世。

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怀着崇敬的心情,想念着毛泽东。他握着周围同志的手说:“请转告毛主席,感谢他和中国共产党给我的帮助。我相信,在毛主席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一定会获得解放。”

1939年11月17日,晋察冀边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和驻地群众为诺尔曼·白求恩举行了隆重的葬礼。1939年12月1日,延安各界举行追悼大会,毛泽东题了挽词,12月21日,毛泽东为八路军政治部、卫生部于1940年出版的《诺尔曼·白求恩纪念册》撰写《学习白求恩》一文(建国后编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时,题目改为《纪念白求恩》),高度赞扬了白求恩的共产主义、国际主义精神,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向他学习,毛泽东在文章中庄重地指出:“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做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1940年4月,在河北省唐县军城南关修建了白求恩陵墓。晋察冀军区决定将军区卫生学校和模范医院分别命名为白求恩卫生学校和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1952年,白求恩的灵柩迁入石家庄烈士陵园。

1972年,白求恩的故国加拿大政府追认白求恩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英雄”。

2009年10月,在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国家外国专家局共同主办,由国际在线网站承办的“中国缘·十大国际友人”网络评选中,白求恩当选为百年来对中国贡献最大、最受中国人民爱戴或与中国缘分最深的“十大国际友人”。5600多万网友参加了投票评选,白求恩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