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自由女神”来自法国(1 / 1)

今天一个最重要的科目,就是乘船游览自由女神岛。

我们全团一大早就赶到17码头排队,这是一个资格很老的码头,在摩天大楼背后的一个小广场上。等我们走到近前才知道,排队上船速度之所以缓慢,是因为每位旅客必须以码头游船为背景拍一张照片,然后才允许上船。至于照片要不要另说,导游告诉我们配合一下。

还好,游船舱内有宽大明亮的玻璃窗,游客可以在温暖的船舱内观光。我们上船时座位已满,只能选择近前甲板窗前的倒座。虽然是倒座,但侧过身子,前面无遮无栏,拍照的视野极好。船舱内的游客几乎都是中国人,所以只有中文解说。船上两名工作人员是黑人,但对中国人很友善。

游船航行由远及近,到自由女神下方时,女神雕像最具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

人们熟悉的自由女神像,正式名称是“自由照耀世界之神”,它是美国国家的纪念碑。但美国的自由女神却是法国人赠送的。

纽约第17码头

纽约的自由女神

天性浪漫的法国人民是个极富创造性的民族,美国的自由女神像便是体现他们创造精神的又一代表性作品。这座屹立在美国纽约湾入口处的巨大雕像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一个多世纪以来,自由女神经历了严寒酷暑,经历了狂风暴雨,经历了社会变迁,经历了荣辱兴衰。现在,自由女神像已成为美国的象征与骄傲。

据资料记载,1876年是美国独立100周年纪念年。法国人决定向美国赠送一件礼物。他们将这一光荣使命委托给雕塑家奥古斯特·巴尔托迪,巴尔托迪愉快地接受了这一使命并开始积极筹划。

巴尔托迪是位热情爱国者,曾积极为自由与共和制而奔走呼号。他出生在阿尔萨斯地区,年轻时目睹法国拿破仑三世帝国的衰败与崩溃。他的出生地在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德国,这件事在他心灵上留下重大创伤,更激发了他对自由的追求。因此,他一直向往使自己的创作能为自由而呼唤,为真理而呐喊。

巴尔托迪在美术学校学习时,与同学们一起曾为修建一座理想的灯塔而热烈讨论过。之后,高举火炬、放出光明的想法在他脑海中扎了根。1867年,在苏伊士运河即将开工时,他曾要求在那里修建一座巨大的女性塑像,高高举起火炬,但他的意见没有被接受。这些已经萌发过的想法自然成了后来他构思自由女神像的基础。接到任务后,他曾到美国实地考察。新大陆生机勃勃的景象与旧大陆形成强烈的对比,这更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

经过他的精心构思,这个“照耀世界的自由女神像”逐步在他的头脑中形成。照巴尔托迪的说法,这个伟大女性的面容是以他的母亲的面容为模特的。但也有人说,女神的相貌更接近于雕塑家的妻子珍妮。巴尔托迪设计出的这个巨大雕像,其外壳是用2.5厘米厚的铜板分段锻造的。雕像的头部及右手中的火炬在制造完成后曾分别在巴黎和纽约的博览会上展出,受到了观众的欢迎与认可。

他在设计的过程中,提出来一个严峻的问题:这个15层楼高、80吨重的庞然大物如何能支撑起来并在纽约湾的强风暴雨下巍然挺立?这个难题交给了巴尔托迪的朋友、钢铁建筑专家、工程师亚历山大·古斯塔夫·埃菲尔。当时埃菲尔47岁,使他名扬天下的巴黎埃菲尔铁塔尚未问世。但他毕竟是一位才华出众、智慧过人的发明家,并且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他用了一年时间为铜像设计出一个完美的铁架结构。实际上,这套框架本身已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摩天大楼。

为了保证塑像的稳定性,埃菲尔与巴尔托迪商议使女神右臂举得更高,以靠近身体的重心。埃菲尔的精巧设计并非立即为人们所公认,一些专事挑剔的人曾横加指责,另一些人则担心这个构架不够牢固。但埃菲尔满怀信心地告诉人们:“它毫无疑问会支撑得住!”历史已经证明埃菲尔是正确的。自由女神像也如几年后建起的、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巴黎铁塔一样成了埃菲尔的纪念碑。经过巴尔托迪与埃菲尔两位天才的精心合作,一个震惊世界的杰作终于问世了。他们曾发誓要一举成功,要完全成功,结果,他们实现了自己的诺言。自由女神像成了法国的骄傲,也成了美国的骄傲。

当游艇劈波斩浪驶近自由女神像时,人们频频按动相机快门,不停选择最佳拍摄角度。我们也不例外。可眼前感受女神雕像以一种难以言喻的视觉冲击迎面袭来时,我们的神思仍难以抑制地飞往女神的故乡——法国。

1884年自由女神像在巴黎总装时,全城为之轰动,人们竞相前来观看。同年7月4日,即美国的国庆日,她被正式移交给美国政府。美国驻法大使莫顿代表美国政府接受了这一神圣的礼品。接着,女神像被拆卸下来,躯体的各部分装在200多个大木箱中。为了运往美国,还动用了军舰。

在纽约湾为女神建造基座的工作曾遇到不少困难,这项由美方负责的工程几经修改,一拖再拖。因此,直到1886年10月28日这个面朝法国方向、象征着法国人民与美国人民友好的自由女神像才最终在大洋彼岸落成揭幕。美国政府为自由女神像举行了盛大而隆重的揭幕典礼。那一天,塑像所在的贝德洛岛欢声雷动,鼓乐齐鸣。美国总统克里夫兰亲自主持了揭幕仪式,气氛极为热烈。到了1924年,美国政府将自由女神像所在地宣布为国家纪念地。从此,这个头戴桂冠、身披长袍,左手紧握美国《独立宣言》、右手高擎火炬的自由女神巍然屹立在纽约湾的自由女神岛上,两眼安详地注视着前方。她身高46米,连基座92米,重达225吨,仅她高高举起的右手的食指就有2.45米长,是世界上最大的塑像。火炬顶部的瞭望台可以宽裕地容下15个人。塑像体内共有22层、168级台阶,内部的电梯可以开到10层,接着游人还可循梯直登巨像冠部,极目远望。

法国人民一向追求自由浪漫,送给美国人民的自由女神像象征争取自由的崇高理想,座基上刻着美国犹太女诗人爱玛·拉扎露丝的十四行诗《新巨人》。

不似希腊伟岸铜塑雕像

拥有征服疆域的臂膀

红霞落波之门你巍然屹立

高举灯盏喷薄光芒

你凝聚流光的名字——放逐者之母

把广袤大地照亮

凝视中宽柔撒满长桥海港

“扼守你们旷古虚华的土地与功勋吧!”她呼喊

颤栗着缄默双唇:

把你,那劳瘁贫贱的流民

那向往自由呼吸,又被无情抛弃

那拥挤于彼岸悲惨哀吟

那骤雨暴风中翻覆的惊魂全都给我!

我高举灯盏伫立金门!

工程师古斯塔夫·埃菲尔在几年之后又完成了一件伟大的杰作,那就是矗立在巴黎市中心的以他名字命名的埃菲尔铁塔,如同自由女神像已成为美国的象征一样,埃菲尔铁塔已成为法兰西的象征。每年都有几百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登上这座300米高的塔身,瞭望巴黎市区的美丽景色。

至于巴尔托迪,除了自由女神像这个不朽的巨型雕塑外,他的另一个纪念碑式的作品就是贝尔福雄狮。这是在法国东部阿尔萨斯地区的贝尔福市,顺着山坡在天然的岩石上雕塑出的长24米、高16米的昂首高瞻、高声怒吼着的雄狮像。它气势宏伟,形象逼真,表现了当地人民保卫家乡、英勇抵抗德军入侵的大无畏精神,深得法国人的景仰与喜爱。如果你没有机会到贝尔福去欣赏这一杰作,那么在首都巴黎的顿费尔——罗什洛广场的中央矗立着它的复制品,人们可以随时领略巴尔托迪这一杰作的风采。

斗转星移,100多年过去了,时间的消磨使女神已明显“衰老”,露出“倦容”与“病态”。她的头部正渐渐向右倾斜,右臂上也出现了漏洞。如果把她衣裙上的铜锈去掉,人们会发现她穿着一件褴褛不堪的衣服。被美国人称为“自由小姐”的雕像,早就失去了她青春的光彩。

据法国专家分析,这里既有自然环境的影响,又有人为的因素。头部倾斜是安装时偏离了重心。铜锈的产生则是因为埃菲尔在铜板里面衬了一层铁板,两者中间使用的绝缘体已经腐烂,铁锈便直接向外扩散。但对女神像最大的危害还是来自那些对她的肆意“改造”。在美国这个高度商业化的社会,连自由女神像也未能幸免商业利润的冲击。为了招来更多的游客,美国人在阶梯中间增加了供休息用的长凳,使每天登上女神像头顶的人多达2500余人。女神体内没有通风设备,游人呼出的气体加汗水都在起腐蚀作用。美国人在女神高举的火炬顶端打开“窗口”,装上灯光,供游客络绎不绝地前来参观。游客加重了对女神塑像的负担,“窗口”造成雨水渗入,灯火挥发出的热气则加速了金属的变质。

因此,法、美专家便在1984——1986年间对女神塑像进行了重大的整修。受到损害的部分得到修复,一些陈旧的材料得以更换,已经难以整修的火炬则在法国重新制造。结果,这座世界闻名的自由女神像又以崭新面貌迎来了她正式揭幕100周年。为了自由女神像的百岁诞辰,美国举行了盛大的庆典,这一天也成为美国人民的重大节日。法国总统作为贵宾应邀出席。法国的军乐团与艺术家也应邀参加表演,场面隆重、热烈。法国的电视台进行了现场直播。据说,参加自由女神像落成100周年主题庆典,各项庆祝活动的人数近1000万,比1976年参加美国建国200周年活动的人还多一倍。人们都在衷心祝愿这位自由女神不再衰老,永远健美,永远年轻。

细心的巴黎人及前来观光的游客会发现,在法国首都巴黎也有3座规模较小的自由女神像。一个陈列在市区中心的国家技术博物馆里,身高2.2米,这是制造纽约自由女神像时参照的模型。另一个自由女神像矗立在塞纳河畔的一个名为天鹅岛的小岛上,是自由女神像赠给美国后,侨居巴黎的美国人自愿捐款修建的,以表达他们对法国人民的感激心情。其规模和高度只及纽约自由女神巨像的1/10。第三个自由女神像在塞纳河左岸的卢森堡公园,立于西侧的林木中,它的体积更小些。这些小的自由女神像远不如纽约的巨像那样有名与引人注目,但也经常吸引人们驻足观望,并提醒人们,巴黎是自由女神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