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汉人的记述,与曾子有关的还有《孝经》一书。司马迁说:“曾参……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班固说:“《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汉书·艺文志》)按照这种说法,《孝经》是曾子对孔子“孝道”思想的记录和发挥。但据研究,《孝经》与孔子的思想存在一定的差距,故后世学者对此多持怀疑态度,又提出了曾子弟子说、子思说、孟子门人说、汉儒杂凑说等。认为《孝经》作于子思,见王应麟《困学纪闻》引冯椅说,近年虽然有学者继续申论此说[71],但证据不足,只能算是个推论而已。清人陈澧曾说:“《孟子》七篇中,与《孝经》相发明者甚多。”[72]王正己进一步提出,《孝经》的思想有些与孟子相同,不过是文字略有变化而已,由此认为,《孝经》大概是孟子门人所作。[73]不难看出,此说同样缺乏足够的证据。因为即使孟子与《孝经》思想具有某些相同之处,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甚至可能是孟子曾受到过《孝经》思想的影响,若由此推断作《孝经》的是孟子门人,则显然难以成立。另外,由于《孝经》中的文字已被《吕氏春秋》引用,认为《孝经》成书于汉代同样证据不足。[74]
这样看来,关于《孝经》的作者,真正值得重视的应该是曾子弟子说。认为《孝经》作于曾子弟子,至少有以下根据:一、《孝经》一文为“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且称曾参为曾子,如果它不是实录,而是假托的话,那么,假托者应该就是曾子弟子。晁公武说:“今首章云‘仲尼居’,则非孔子所著明矣。详其文义,当是曾子弟子所为书。”[75]二、曾子以重孝著名,而《孝经》阐发孝的思想,后者应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曾子弟子论述孝的作品。三、《孝经》与前面提到的《曾子》十篇在文句、思想上多有相近之处,是在后者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如《孝经·开宗明义章》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而《曾子大孝》说:“民之本教曰孝”,二者极其相似。《孝经·开宗明义章》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曾子大孝》则说:“身者,亲之遗体也。行亲之遗体,敢不敬乎?”《孝经·三才章》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曾子大孝》则说:“夫孝者,天下之大经也。”《孝经·圣治章》说:“子曰:天地之性,惟人为贵。”《曾子大孝》则说:“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为大矣。”这些都是二者思想相同的例证,所以不少学者认为,《孝经》应为曾子弟子的作品。四、《孝经》常引用《左传》中的文句,似对其内容较为熟悉。如《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经·三才章》引用此段,仅将“礼”字改为“孝”字。又《左传·宣公十三年》“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孝经·事君章》照抄。又《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进退可度,周旋可则,容止可观”等语,《孝经·圣治章》改为“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左传·文公十八年》“不度于善,而皆在于凶德”,《孝经·圣治章》仅改“度”为“在”。据刘向《别录》记叙《左传》的传授,是左丘明授曾子之子曾申,曾申授吴起。[76]可见,曾子一派曾参与了《左传》的传授,所以在创作《孝经》时常常将其文字引用其中,这同时也说明,《孝经》完成于曾子弟子之手是有根据的。
曾子弟子众多,《孝经》反映的是哪些弟子的思想呢?不少学者认为应是乐正子春一派。[77]前面说过,乐正子春曾独立创派,影响巨大,该派有自己的著作是十分正常的事情。《公羊传·昭公十九年》何休注:“乐正子春,曾子弟子,以孝著名。”据《曾子大孝》及《礼记·祭义》《吕氏春秋·孝行篇》记载,乐正子春下堂伤足,伤好之后,仍有忧郁之色,数月不出门,认为损伤了身体是对父母最大的不孝。而《孝经》首章《开宗明义章》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与其思想是一致的。至于《孝经》成书的时间,可能比《曾子》略晚,但也应完成于乐正子春弟子和再传弟子之手,反映了乐正子春一派对曾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