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侯外庐等人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第五卷出版,该书是在他20世纪40年代出版的《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而且曾经作为《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单独出版过。在此次修订出版的著作中,很多评价性观点已经迥异于此前的同类著作。而其中有关戴震的思想可以看作侯先生20世纪后半叶的新观点。是年,周辅成在《哲学研究》上发表了题为《戴震的哲学》的长文(一年后以此文为基础出版了专著),标志着20世纪后半叶戴震哲学思想研究的新进展。此后,戴震哲学思想研究进入新的阶段。首先,在戴震哲学史料选编与解读方面,一批选注作品问世。[98]其次,《戴震全书》与《戴震全集》相继出版,为戴震哲学思想的深入研究奠定了新的基础。[99]再次,国际性及地方性戴学研讨会的召开及会议论文的结集,将戴震哲学思想研究不断向前推进。[100]最后,20世纪90年代后,相关研究专著及单篇论文的出版与发表,一批博士、硕士论文及博士后研究报告的涌现,使戴震哲学思想研究,无论从数量、质量看,还是从广度、深度看,都取得了度越前贤的进展。
从研究成果的形式来看,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戴震哲学研究没有出现专著,单篇论文较多,一些思想史与哲学史的相关论著辟有戴震思想研究的章节。研究成果的系统性不够强。20世纪80年代以后,戴震研究进入新的境界。王茂的《戴震哲学思想研究》一书,是中国大陆第一部系统研究戴震哲学思想的著作。在该书中,作者将戴震哲学的性质规定为“十八世纪中国的一个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体系”。继王茂之后,一些有关戴震研究的专著相继问世,戴震哲学思想研究开始朝专精方向发展。
伴随着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的文化事业也在恢复的过程中向前发展。戴震哲学思想研究也在此大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向前发展。1982年,地方政府对“戴氏私立东原图书馆”(创立于戴震200周年诞辰)进行修缮,并命名为“戴震纪念馆”,于1986年5月9日开馆。该馆存有乾隆手抄戴震著作稿本、微波榭刊《戴氏遗书》、雕菰楼刊《戴氏合刻》、乾隆谕旨、戴震手迹等。[101]
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大陆学术界的戴震哲学思想研究朝向更为广阔的方向展开,并在某些领域向纵深方向发展。从更加广阔的学术视野来审视戴震哲学思想在中国文化现代转向过程中的作用,是这一时期戴学研究的一大特点。如李开的《戴震评传》,萧萐父、许苏民合著的《明清启蒙学术流变》,许苏民的《戴震与中国文化》,王国良的《明清时期儒学核心价值的转换》,吴根友的《中国现代价值观的初生历程:从李贽到戴震》等著作,既继承了侯外庐等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提出的中国有早期启蒙思想的主张,同时也开拓了一些新的研究视角,如引入语言哲学、解释学的观点来解释戴震哲学的新特点等。
相对于20世纪前半叶戴震哲学思想研究的情况来说,20世纪后半叶的戴震哲学思想研究主要表现出以下五个方面的特征。第一,伴随着对明清哲学研究的深入,特别是研究范式的变更,大批哲学家的思想被发掘出来,特别是王夫之思想的被发现,对戴震在明清哲学史上的地位的评价有所下降。第二,关于戴震哲学的性质的争论更加多元化,使戴震哲学的多面性与丰富性得以充分的展开。第三,由于“**”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初期,戴震哲学思想研究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戴震哲学思想研究才进入一个新的恢复、发展期。第四,由于《戴震全集》《戴震全书》的相继出版,戴震哲学思想研究逐渐朝向更加深入的方向发展。第五,伴随着研究者学术视野的变化,在继承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些新的研究视角逐渐展示出来了,如从语言哲学、解释学的角度来重新考察戴震哲学在中国哲学现代转向中的意义等。
本节将从五个层面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直至21世纪初几年内有关戴震哲学思想研究给出宏观综述,努力总结这半个多世纪的戴震哲学思想研究的新成果,并希望在此基础上对戴震哲学思想研究的新方向给出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