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前面的章节中已经系统地考察了语言分析方法的理论背景、发展趋势和实践应用,但这些论证主要是在英美分析哲学的语境下展开的。诚然,由于分析哲学运动的巨大影响力,语言分析方法成了该哲学流派的标签。但是,语言问题并不局限于分析哲学传统,它是当代英美分析哲学和欧洲大陆诠释学共同关心的核心论题之一。分析哲学与诠释学对语言及其作用的理解存在分歧和差异,这导致了二者在语言分析的方法论意义这一问题上,产生了碰撞和沟通,并最终深化了我们对于语言问题和语言分析方法的反思与批判。

因此,在这一章,我们尝试将诠释学作为语言分析的另一传统加以全面考察,以期在打通英美传统和欧洲大陆传统之间交流互动之通道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当代语言分析理论的广阔视野和多元论域。在具体的论述中,我们追本溯源,首先回顾并总结了由伽达默尔所主导的诠释学的“语言学转向”,明确了语言在诠释性理解和解释中的基础性地位,而这一“语言学转向”也促使分析哲学阵营中的罗蒂、麦克道尔等人开始从伽达默尔等诠释学家那里寻求语言观等方面的启迪。在这种大背景下,当代科学哲学家群体逐渐意识到诠释学在自然科学与精神科学中的普适性,而20世纪之后,诠释学在科学中的运用已经呈现出繁荣的景象,诠释学已经不再局限于精神科学独立的方法论而扩张到了自然科学研究中;此外,自然科学与精神科学方法论的相互浸染也促进了科学方法论的扩展。由此,我们全面展开了对科学诠释学之理论溯源、发展历程、研究对象、理论特征和应用域面的系统阐释,围绕诠释学概念和理论在科学理解中的实际应用这一问题,将美国当代物理学家、哲学家马丁·埃杰,以及当代诠释学—现象学科学哲学的先驱者之一P.A.希兰的科学诠释学思想作为典型,加以详细讨论。最后,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考察之下,我们明确指出当代科学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学科之间的互动性关联及复杂性学科的出现不仅对当代科学的诠释学分析做出了有力论证,而且推进了科学诠释学在当代科学研究中的运用。

本章之目的,就是要通过阐释语言分析方法与诠释学理论之普遍性以及诠释学在科学研究中的适用性等元问题的密切联系,将语言分析作为联结分析和诠释两种哲学风格,沟通英美和欧陆两种哲学传统的横断性研究平台,加以重新界定和全面考察,在视域的融合中展现语言分析对于当代哲学的形塑和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