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库恩后期的“语言学转向”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无论是研究主题和关注焦点,还是在研究方法和思想风格上,他的立场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说早期他是立足于经验,运用自然主义的方法来探索科学发现的话,那么后期就已经更多倾向于哲学性的分析,具有显著的先验特点,如果说早期他具有比较明确的科学史家风格的话,那么后期则更多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哲学家的形象。尽管由于他的思想形成基础主要是科学的,而没有较为深厚的哲学传统训练,从而显示出哲学立场比较模糊的势态。但正是这样的背景,使得他能够在自己思想的构造中,融合各种哲学观点。具体来看,库恩后期语言学转向所体现出的思想意蕴主要在于:
首先,从科学观的角度看,在其思想早期,库恩一反逻辑经验主义的静态科学累积观,以范式为核心,提供了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交替的动态科学发展观念,而科学革命就是科学共同体之间统治地位的交替。语言学转向之后,库恩的思想尽管仍然是逻辑经验主义走向衰落的重要因素,但毫无疑问,他部分地接受了逻辑经验主义的思想和工具。典型的就是充分运用逻辑经验主义的语言分析工具,深入到科学革命的内部,对其深层结构做出语言上的剖析。这很大程度上源于库恩早期范式本身所具有的问题。因为按照早期观点,科学革命就是范式的转变,抛弃旧范式而接受新范式是科学革命的根本内容,伴随着的是概念的重构过程。这就必然会产生诸如心理上的、知觉上的一系列的变化,但这些因素产生了严重的相对主义和非理性主义问题。
为此,给予科学发展过程一种新的描述和构造,就成为库恩后期思考的重心。通过语言因素的引入,库恩实际上认识到,科学知识不仅是历史发展的产物,而且也是对描述语言进行变革的结果。科学的发展既展示了人们关于世界事实的不断更替的认识,也表现了描述这些事实的语言的变换。从另一种意义上讲,这就意味着科学知识的获得总是要以改变语言为代价的。因此,科学知识的增长实际上也是科学语言词汇的丰富和意义的深化,“在科学知识的增长过程中,语言也增长了;引入新的术语,把老的术语应用到更广阔的领域,或者以不同于日常语言中的用法来使用它们。能量、电、熵这样一些术语是明显的例子。这样,我们发现了一种科学语言,它可以称为与科学知识新增加的领域相适应的日常语言的自然扩展”[28]。
由此,科学革命本质上也就成为语言革命,无论是理论的变革、概念的重组,还是主流共同体的交替,归根结底都会体现在语言的结构和进化上。而科学也正是凭借着新出现的科学语言词典,对世界做出了重新的划割,构成了不同的世界部分,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科学主题和学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库恩指出,“语言中的革命变化的特异之处就在于:不仅改变术语附着自然的规则,而且也大规模改变这些术语附着的客体或情境的集合”。“科学革命的基本特点就在于:它改变了语言本身内部所固有的自然知识,这种先行于任何可以说成是科学的或日常的描述或概括的东西。”[29]这应当是库恩后期思想跟前期思想相比,具有较大差异的地方。
其次,从方法论的意义上看,库恩后期思想的构造中,借鉴和使用了语言分析方法。有鉴于前期所立足的经验主义基础,容易导致经验的主观性和私人性等问题,因此,库恩后期在对科学活动的理解上,更倾向于从语言分析的视角,采用一种语境化的处理方式。
库恩整体主义的观点,使得他强调了语境在科学认识和实践中的作用。这一点非常符合现代科学的特征。因为科学知识都具有明确的历史性。历史对科学的介入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真理的相对化。不同于传统认识论情景下,具有永恒、超越历史和普遍性的科学真理,历史视域中的科学是相对于人类历史语境来定位的。虽然这并不必然导致对普遍主义的反对,但正如科学不再具有永恒的本质一样,科学真理只能具有有限的普遍性。真理的相对化的引入,已经颠覆了实证主义的静态科学观和科学线性进步的天真认识,相反,心理的、文化的、历史的和社会的因素,共同构成了科学知识得以生产、运行、传播的基本语境。
毫无疑问,这样一种问题视角的转变,使得不确定性成为科学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因为科学理论给出的仅仅是对可能世界的描述,观察或测量结果跟对象之间的关系只是在特定条件下的一种语境关系,而非传统认识论范畴内的再现。与此相应,所谓认识宇宙,追求单一、统一的规律,只是相对于语境而言的,离开特定的技术条件和思维框架,这些都只是一种理想,否则,世界就过于简单了。因此,在库恩那里,知识具有很强的“语境相关性”,不仅“关于知识的主张是相对于言说语境的……而且,对认识论结果的评价,也只能在具体的语境中来进行”。[30]从这一意义上看,科学知识的产生、理解和评价,都离不开语言共同体的使用,它们是在交流和言说中语境相关的。也就是说,关于知识的主张的正确与否,会随着会话和交流的目的而变化,因此,知识主张的适当性也是随着语境的特征变化着的。这也是库恩后期思想所传递出的重要洞察之一。
最后,从哲学传统上看,库恩后期思想具有融合英美哲学和大陆哲学的明显倾向。应当说,走向语言学化,使得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对立或对抗情绪的大陆哲学和英美哲学、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有了共同的对话基础,为它们的对话和交流提供了基本的平台,成为各种观点相融合的桥梁。实际上,从库恩早期思想中就已经反映出了这样一种趋向。其核心概念“范式”(paradigm)的希腊文原意就是“共同显示”,即科学共同体所“共同具有的东西”,类似于维特根斯坦意义上的“用法规则”,它构成了制约共同体成员之间话语、交流和科学活动的情景条件,不同的范式代表了不同的语境和不同的意义构造方式,从而也就代表了不同的世界,可以说,科学的世界图景不是对实在世界的表达,而是科学家们在主体间约定的世界。[31]那么,到了语言学转向之后,这种融合性表现得就更为明显了。一方面,在语言学转向中,他经由沃尔夫的语言理论而接近了康德主义,并且对康德主义作了语言学化的诠释,尤其是在对科学革命和不可通约性论题的处理上。典型的就是他承认本体世界和现象世界之间的区别,认为词典由来自现象世界的知识对象所构成,不仅是术语和概念的集合,而且就像康德的范畴一样,为大量的感觉和刺激变成词典中有序的可能的经验提供了前提,试图以此来解决共同尺度的问题。
另一方面,他同样接受了来自英美哲学传统的观点。无论是从科学共同体到语言共同体的转变,还是对语言使用和语境的强调,都在践行着他提出的“学习翻译一种语言或一门理论就是学习描述世界”的核心观念,因为他明确提道,“懂得一个词的意义,就是知道如何在跟当前的语言共同体的成员的交流中来使用”[32],这一点跟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理论一脉相承。而且,他认为“每种语言的词汇系统,都使得与之相对应的生活形式成为可能,只有在这种特定生活形式里,命题的真假才能被断定并得以合理辩护”[33],则进一步通过语言共同体和词典的构造,把科学革命跟维特根斯坦意义上的“生活形式”观念连接起来。科学革命已经通过词典的变化,进而语言共同体的重新组合,形成了新的面对世界的生活方式。
另外,从具体方法上,库恩也借鉴了很多语言分析手段。比如,在词典中术语的构成上,他强调了隐喻(metaphor)、模型(mode)和类比(analogy)等方法的重要作用,认为它们是“新概念诞生的助产士,是指导科学探索的强有力的手段”[34]。可以说,这些语言手段在传统科学认知中往往被忽略。库恩认识到了科学家需要隐喻、模型和类比等手段,在新理论和旧理论的转变之中构筑桥梁,这不仅深化了对科学语言的形成、发展的理解,而且,事实上正因此,它们具有的推动新的科学预测、促进科学假设的创立的重要功效,也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
尽管有人认为,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之后的路,是一种错误的转向[35],但毫无疑问,从语言学转向的视野来重新认识库恩,无论是对于理解库恩前后期思想变化的实质,厘清科学哲学发展的内在脉络,还是对于把握历史主义以来,科学哲学论域空间的扩张和不断涌现的新论题,以及认识科学哲学与科学史、科学社会学、科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结合而言,其价值都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考虑到以库恩为代表的历史主义在科学哲学发展中的地位,其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