蟑螂规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 / 1)

所谓的“蟑螂规则”,是指蟑螂之间毒性相互传染的现象。这一现象在人类之间也同样存在。

蟑螂是一种人见人恨的昆虫,遭到人们的厌恶。蟑螂的生命力非常顽强,永远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不断地产生抗药性。在20世纪,德国的一家公司发明了一种治蟑的药物,这种药物具有神奇功效,一旦一只蟑螂吃下了这种药物,它并不会马上死亡,而是慢慢死亡,药物的毒性将会污染蟑螂的整个躯体。蟑螂有一个独特的习性:一只蟑螂死亡以后,别的蟑螂会一点点地蚕食掉死亡蟑螂的躯体。当中毒的蟑螂死后,别的蟑螂就会相继中毒,直到全部死亡。

也许有人会问:“蟑螂规则和一只老鼠坏了一锅汤有什么区别?”其实,区别还是很大的。一只老鼠掉在汤水里,这锅汤自然不能再食用了。但是,不能食用的只是这一锅汤而已,别的汤还能食用,而蟑螂规则不只是坏一锅汤的问题,如果发生了蟑螂规则,可能会坏很多锅汤。

下面我们来看看蟑螂规则是怎样在人群中传播的。

某公司有几个合伙人一起创业,在创业初期,互相协作,互相团结,打拼出一片天地。随着业务逐渐扩大,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A负责公司的市场运作,可以说做得得心应手,但B总担心A掌控了公司的核心业务,自己的风险会增加,于是安插了自己的人到A的部门工作。A也不是傻瓜,对B的举动心知肚明,开始怨恨起B来。C一看B在市场部门安插了自己的人手,担心市场部门被A和B掌控,于是他也安插自己的人手到市场部门。A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也安插了自己的人到B和C所负责的领域。时间一长,A、B、C之间的信任越来越小,沟通的机会越来越少。渐渐地,公司没有人再有心思去搞业务,大家都忙着互相监督,争权夺利,公司业务江河日下,最后以倒闭告终。这就是人类之间的蟑螂规则。

在上述案例中,B是第一只中毒的蟑螂,B中毒后,马上就传染给了A和C。当然,这里面只讲述了A、B、C的故事,其实,如果算上A、B、C的手下,那么,蟑螂的数量更大。A、B、C分手后又各自重新创业,A没有再寻找合伙人,因为A坚信,自己是不会变成一只毒蟑螂来毒害自己的,但是A没有想到,自己受到了以往的伤害后,变得对人不信任了,对任何人都抱着怀疑态度。做企业并不是A一个人就能完成的,A手下还会有员工,由于A已经是一只有毒的蟑螂,A又把这些毒性传染给了自己的员工,后来,A的事业再次失败。B创业之后,找到新的合伙人,B认为以前的失败,就是控制力度不够,B要加强控制,手伸得很长,时间长了,新的合作者又变成了一只毒蟑螂,结果可想而知。由最初的一只毒蟑螂B,变成了几只毒蟑螂,在他们各自创业后,又变成了更多只毒蟑螂,后来到底有多少毒蟑螂,就没有办法计算了。这些有毒的蟑螂是否又会把这些毒性传染给自己的家庭、朋友?所以说,一只毒蟑螂,不只是影响一锅汤,而是会影响很多锅汤。

蟑螂规则不只对团队有影响,还会影响夫妻、父子、兄弟之间的关系,甚至影响整个社会。

蟑螂规则告诉我们,每个人都不能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受损的基础上。人生活在群体当中,很多事情都是相互的,当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导致别人受损的时候,别人也会对你做同样的事情,你的利益也可能受损。当老板克扣员工工资时,员工也可以在工作中偷工减料或者消极怠工;当合伙人之间互相不信任,处处留一手,别的合伙人也可以留一手。《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我们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念。只有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有可能真正地避免蟑螂规则发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