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规则: 遵循事物的规律,诱导强于压迫(1 / 1)

我们把一盆花草放在暗室里,只有窗户能透射进来一点阳光,那么花草一准朝向阳光生长。我们把它称做自然界的“阳光规则”。

《伊索寓言》中有一则小故事是由自然现象引喻出来的:北风和太阳在争论谁的本领更大。吵得正起劲的时候,路上走过来一个人。它俩说,看谁能够把那个人身上的衣服脱掉,谁就算赢。北风先呼呼地吼了一阵,差点把那个人的大衣吹掉。可是风越刮越厉害,那个人却将大衣越裹越紧。北风用尽了力气,也没有办法叫那人把大衣脱掉。这时候,轮到太阳上场显本领了,它赶走了天上的乌云,用温暖的阳光照在那个人身上。那个人被太阳一晒,觉得全身暖洋洋的,马上就脱掉了大衣。太阳越晒越猛,那个人觉得越来越热,于是就把身上的衣服一件一件地脱下来。北风见状只好认输。“北风与太阳”的这个故事,用两种截然相反的方式向我们揭示了人际互动中要求与需求之间的关系。这种现象被称为“阳光规则”。

大到对国家的治理,小到家庭内部的管理,无处不体现着阳光规则的影响。在此我们一起感受阳光规则在生活中的体现。

一次,在公交车上看到这样一幅情景:车上并不拥挤但人也不少。一位看上去有五六十岁的老妇人站在了一个座位旁边,座位上坐着一个十几岁的小女孩,老妇人的身旁站着一位美丽的妙龄少女。几站之后,小女孩准备下车了,就在她刚一起身的瞬间,那个妙龄女迅速将手中的皮包越过老妇人的肩膀放到了空出的座位上。老妇人一边为她让开身,一边平静地说:“别着急,让我挪一下。”抢到座位的妙龄女嘟囔着:“谁着急了?”妙龄少女坐下之后,发现老妇人总是看她便有些不耐烦,于是便说:“你总看我干什么?”“我在欣赏你的美丽。”老妇人仍然平静地说,“你很漂亮。”妙龄少女白净的脸上泛起了红晕,但是表情中却流露出一种不耐烦。老妇人继续平静地说:“我下一站就该下车了,这个座位原本就是你的。”妙龄少女的脸庞上红晕面积愈加大了起来,但嘴上依然撑着面子:“下就下呗。”老妇人的脸上泛起了一丝笑意,依然平静而温和:“姑娘,知道吗?有的时候一个座位很容易得到,但是做人却不那么容易了。”说完之过,老妇人下车了。可以看得出妙龄少女的面容上写满了羞涩。

在生活中,我们常会遇见人们因为一些琐事而发生争吵,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会用辩解、驳斥甚至怒骂去解决矛盾,但结果却导致冲突升级,甚至结怨。而车上的这位老妇人没有指责,没有抱怨,温和而平静地让妙龄女从中获得了一种教益。这就是阳光规则的表现。我相信老妇人的话语和态度会在妙龄少女的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并会影响到她以后的处事方式。试想,如果老妇人为了这个座位与她发生争吵又会是一个怎样的结果呢?至少有一点可以断定,妙龄少女很难从中去体验到羞涩的感受。

夫妻之间、亲子之间、手足之间,所有这些关系都会给人一种温暖的感受,但也正是在这样的温情之中往往更容易造成冲突。我们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身在外,我们会对周围的人报以微笑,我们在他人眼中很有礼貌,懂事理,温文尔雅,彬彬有礼。但回到家中,我们放下了大度,丢失了谦和,抱怨、指责、火气不时地抛向了自己最亲密的家人,因为在我们的心中总会认为家人可以接纳你的抑郁,容忍你的烦躁。也正是因为亲人之间存在着特殊的情感,所以我们会向他们提出更加苛刻的要求和过度的期望。要求爱人十全十美,希望爱子出类拔萃,一旦达不到就会出现抱怨和指责:“看看人家老公已经升职加薪,瞧瞧你有多窝囊!”“人家老婆做得一手好菜,看看你一点都不贤惠!”“人家孩子已经考了英语四级了,你怎么那么不争气!”期望一旦落空,家庭之间的冲突矛盾也就会成为座上客。有人会说,我这也是为了这个家过得更好,希望他们能够更有出息。但是,我们却单单忘掉了人人需要阳光这个真理,特别是在亲情当中,阳光更温暖,更加有效。

人际互动中,你需要“阳光”而希望躲避“北风”,你身边的人同样也欢迎“阳光”而排斥“北风”。温暖胜于严寒,做事要遵循事物的规律,要善于诱导而不是去强制压迫,只有做到了这点,就会激发主体的积极性,并从根本上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