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或名称贴上标签的时候,就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而引起的,故称为“标签规则”。心理学上也叫“暗示效应”。
心理学家克劳特在1973年做了一个实验。他要求人们为慈善事业做出捐献,然后根据他们是否有捐献,给予“慈善的”或“不慈善的”称号。另一些被试者则没有用标签法。后来再次要求他们做捐献的时候,标签就有了使他们以第一次的行为方式去行动的作用,也就是那些第一次捐了钱并被称为“慈善的”人,比那些没有标签的人捐得要多,而那些第一次没有捐钱而被称为“不慈善的”比没有标签的人贡献得更少。
但是,如果贴的标签不是正面的、积极的,那么被贴标签的人就可能朝与所贴标签内容相反的方向行动。心理学家斯弟尔在1976年对此做了一项研究。他给人们打电话,说他们参加了(或没有参加)某个团体,或者讲一些对那个团体不太友好的话,然后要求这些人帮助那个团体。结果表明,消极的标签比积极的标签起了更大的作用,其原因大概是被测试者认为这种标签太不公正。因此,他们想主持公道,并乐于帮助这个团体。
心理学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标签规则”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由于兵力不足,而战争又的确需要一批军人。于是,美国政府就决定组织关在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战斗。为此,美国政府特意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了战前的训练和动员,并随他们一起到前线作战。训练期间心理学专家们对他们没有过多地进行说教,而是特别强调犯人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叙述的是犯人在狱中的表现如何得好,如何接受教育、改过自新,等等。专家们要求犯人们认真抄写后寄给自己最亲爱的人。
三个月后,犯人们开赴前线,结果,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而言毫不逊色,他们在战斗中正如自己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那样勇敢拼搏。后来,心理学家就把这一现象称为“标签规则”。
在标签规则中,如果贴的标签是反面的、消极的,那么被贴标签的人也可能由于觉得不公平而产生与所贴标签内容方向相反的行动,也就是说,“激将法”是可行的。但是,要负面的、消极的标签产生正面的效果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被贴标签者能够理解所贴标签是不是客观、公正的,二是被贴标签者的独立性比较强。
一个人的成长,不但受制于先天的遗传因素,更脱离不开后天环境的影响。在种种影响因素中,社会评价和心理暗示的作用非常之大。每个人的性格和行为变得跟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越来越相像。我们要善于运用“标签规则”对人们的心理起到健康的引导作用,做一个健康、向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