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昌:对不起,我有大舌头(1 / 1)

汉朝的某一年,刘邦正在心情舒爽地怀抱着戚夫人,这是他私下休息的时间。不一会儿,一个不识趣的人闯了进来,刘邦起身一看,是老乡周昌啊,也只有他会在自己休息的时候还喜欢跑来打扰。因为太熟,刘邦也懒得避讳,还是抱着戚夫人卿卿我我,周昌走进来一看,来得不是时候呀,转身就要走。

这会儿换刘邦不依不饶了。刘邦放下戚夫人,跑上前一把抓住周昌,用膝盖撞击他的腿部,害得周昌一个踉跄,单膝跪地,刘邦顺势就骑他脖子上去了:“咋了,话都不说就走?你觉得我是个怎样的皇帝?”

周昌深感有被冒犯到,脖子一挺,敢怒也敢言地说:“哼,你就是夏桀、商纣一样的垃圾皇帝。”

刘邦一听,不怒反笑,周昌好老儿,胆儿挺肥,同时内心也油然升起一丝敬意。刘邦清楚地知道,自己已经掌握了全天下的生杀大权,而周昌显然也很明白这一点,可他本性就这么耿直,别说脖子在人**,就是刀在脖子上,他怕是也不会低头。

周昌和哥哥周苛是刘邦的老乡,而且,两家离得很近,更难得的是,刘邦是泗水亭的亭长,周家兄弟俩都是泗水亭底下的小卒,等于说,他们是刘邦的老部下,经典组合了。后来刘邦起兵,周家兄弟二话不说也追随起义,周苛当了帐下的宾客,周昌则被指派去管军队的大旗。每当打仗的时候,周昌就负责保管好己方大旗不倒,引导大家的方向。俩人算是刘邦汉室集团的原始股持有者。

后来刘邦率先入关为汉王,和项羽对峙的大大小小战役,兄弟俩从未缺席,就像影随着身一样,是刘邦的贴身物件。刘邦刚当上汉王,就把周苛封了御史大夫,地位仅次于宰相,周昌也被任命为九卿之一的中尉,掌管京城安全,职责就像现在的首都公安局长。不过,当时的中尉比公安局长权力大多了,京城的所有禁卫军都由他统管,这种职位,只有皇帝最信任的人才能担任。

周昌兄弟俩一门荣耀,当时的人难以匹及,可惜好景不长,在项羽将刘邦困在荥阳时,刘邦被陈平偷偷安排着溜出了城,留下周苛在那死撑。等项羽破了荥阳,本想招安周苛,可周苛不仅不买账,还大骂了一段绕口令:“投降是不可能投降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投降,要投降的是你们,不投降的话,不多久你们全都要当我汉的俘虏!”气得项羽亲自送温暖,把周苛扔进了大鼎烹煮而死。

哥哥死了,周昌顺势升了官,接替了御史大夫的位子。

别看周昌耿直起来像个铁憨憨,打起仗来却丝毫不含糊,在和项羽对战的过程中,周昌跟着刘邦曾多次击败过项羽的军队。所以,后来论功行赏的时候,周昌是跟大汉第一功臣阶梯一起受封的,他被封为了汾阴侯。

周昌这人什么都好,敢于和权贵势力作斗争,看不惯谁就怼谁,对汉朝也忠心耿耿,唯一的缺点就是,他是个口吃。听他说一句话,有时候比他还着急,而跟他在一起谈话,你就会忍不住学他,然后不由自主地也变得有点口吃症状。刘邦总喜欢逗他,而有时候,大家都很认真严肃的情况下,却又总被他给逗乐。

平定天下的刘邦已经和吕后分居多年,早就没什么夫妻感情了,此时让他坠入恋爱酸腐味的,是众所周知的戚夫人。戚夫人还给他生了个白胖小子,叫如意,可知刘邦有多喜欢这个孩子。刘邦经常左手抱着戚夫人,右手抱着如意,说如意很像自己。刘邦觉得,如意就算走路摔一跤,那落地的姿势都是帅的。聪明的戚夫人自从跟了刘邦后,眼见了他对原配吕后有多不上心,慢慢地也就滋长出了一些本来不该有的想法,登堂入室以后,再夺嫡上位。当然,戚夫人也听说了一些吕后的手段,知道她并非善类,唯一能保住自己长久富贵的,就是拔掉吕后,自己当老大。

戚夫人深知自己最大的依靠就是刘邦的宠爱,于是使出女人的撒手锏,从早到晚对着刘邦哭,说吕后凶残,迟早要弄死自己和如意,请皇上给想点办法。不论是疼惜柔弱不能自理的戚夫人母子,还是纯粹厌弃原配,刘邦都想把最好的送给戚夫人和如意。于是,刘邦松口说:“要说办法,就是把刘盈撤下来,换如意当太子。”戚夫人得到许诺,更是天天泪流成河地催办,比钉钉还准时。可惜,当时没人告诉她:“女人,你这是在玩火。”

终于,刘邦下定决心,打算在朝堂上丢块石头,试试大家的反应。

意料之中的是,群情激愤,反对声一浪高过一浪。并非刘盈有这么高的人气,如意就这么不讨喜,只是太子这个职位在中国古代意义非凡,他是皇帝的接班人,也就是未来的天子,而古代对太子的培养那是下了血本的,文武老师都是精英中的精英,学习的内容也都是皇帝日常会遇到的问题,等于说,他完全就像个见习皇帝。在日常工作上,太子也有权置办自己的一套班子,相当于一个小型朝廷。临时换人,一切需要重新培养不说,朝廷上也将是一波微型地震,不知道多少人会遭遇人事变动。

再者,从周朝开始,近千年对太子人选都是立嫡立长的规矩,虽然这套规章并不完善,嫡长子也有可能不够优秀,甚至是个平庸的人,可因为有这个硬性指标的名头在,却也拦住了很多人蠢蠢欲动的野心,阻挡了无数次血雨腥风的朝廷动**。有时候,皇帝临时起意,或因为个人好恶要更换太子,别人就会拿这一套规则出来反对;有时候,皇子们对皇位有想法,可因为没有合适的身份,对不起,大家不支持。你强行要干,只能是造反,一下就因为师出无名被打成反贼和黑恶势力。可以说,这条并不那么完美的规制,至少保证了中国古代大多数时候权力的正常交接。

所以,如意注定得不到大家的支持。这些反对的声音中,数周昌的喊话最能让大家安静:“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期期,就是周昌口吃的结果,当然,他这句话一定有很多个“臣”,很多个“不”,只是记载为了简洁,少了很多口吃部分。当别人满是哭腔呼吁不能换太子,周昌的“期期”一下缓和了严肃的气氛,大家一听到他的高呼,马上把注意力放在了周昌身上,同时又忍不住笑。正当所有人努力憋笑中,忽然刘邦爆发出了一长串的哈哈哈哈哈:“陕西话(关中)烫嘴吗?”随后大家也跟着稀稀落落地哈哈哈哈了起来,这件事就这么轻松地告一段落了。

这一幕,被在旁边偷听的吕后看到了,吕后感激涕零,下朝后拦住周昌扑通一声跪了下去,梨花带雨地说:“要不是您的‘期期’,呃,要不是您努力据理力争,太子几乎就要被废了。”周昌听了憨憨一笑,赶紧扶起吕后,说自己只是尽了臣子的本分。

当然,这一次被劝退,却并没有打消刘邦废太子的决心,直到吕后在张良的帮助下,为太子请来了足够的社会资源站台,刘邦这才伤心地唱歌说:“太子羽翼丰满了,我动不了了,再动,就是试试就逝世了。”

换不了太子,却开启过国本之争,自己挖的坑哭着也要填完。刘邦知道以吕后的个性不会善罢甘休,连忙给如意找了个大后台,将他封到赵地去当诸侯王。赵地在战国时期就是冶铁工业发达区,国内人讲义气,善战,即使吕后将来掌权,也不敢轻易对他用兵。

安排好了这些,刘邦还是不太放心,因为还有一个隐患的万一,万一自己死得早,还没等如意长大就领盒饭了呢?那小如意就算去了赵国,也保不住自己呀。于是,刘邦又陷入了长久的焦虑,整天都是一幅吃到狗屎的苦相,时不时还唱两句忧伤小调。有一天,周昌底下有个叫赵尧的御史正好去见皇帝,看见刘邦这幅模样,忙耍起了小心机,要猜刘邦的小心思:“陛下这么不开心,是因为搞不定后宫两个老婆吧?陛下怕万岁以后赵王保护不了自己吗?”

刘邦一听,嘿,苦相这么多天了,都没人来猜猜自己在想啥,这小子有眼力见。“嗐,因为这事愁死我了。”

赵尧胸有成竹地说:“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这事说起来其实很简单,陛下只需要找一个人去赵国当国相,这个人既要皇后和太子和群臣都很敬重,也要自身脾气过硬,保准能保住赵王。”

刘邦虽然心里早就是这个想法,可一直想不到合适的人选,连忙催促赵尧:“会说话你就多说点,在线等,挺急的。”

赵尧说:“御史大夫周昌啊,他这人脾气耿直,从不受人摆布,大家都很敬重他。加上前面他‘期期’地帮过太子,皇后也很感激他,这差事非他莫属。”

刘邦连连点头,当即就决定要把一直跟自己差不多形影不离的周昌派出去。周昌不知道,属下跑来说几句话,自己就要被降职,而且远离中央了。

赵尧告退,刘邦刻不容缓地召见了周昌,开门见山地说:“亲,我要麻烦你啦。”

周昌被这亲昵的称呼吓了一跳,心说肯定不是什么好事,五块钱以上的活动别叫我。刘邦不等他接话,接着说道:“我要派你去当赵国的丞相。”扑通,周昌腿一软,跪在刘邦面前,这哪儿是五块钱的活动,这至少是五千块的,而且是减少了五千块。“陛,陛,陛下,我,我从一开始就跟跟着你你你打天下,怎怎怎么半路要要要抛下我呀?”周昌哭得很伤心,一激动,结巴更严重了。

“乖乖乖,不是我要赶你走,我也知道这是降职降薪,但我儿子如意只有你能保住啊,麻烦你了亲。”刘邦一边说,一边摸着周昌的背安慰道。听到皇帝在保护儿子这件事上唯一信任的就是自己,周昌正义感满满,同时责任心爆棚,挺直腰板到邯郸上任去了。

周昌走后,御史大夫一职空了下来,刚好赵尧又站在眼前晃悠,刘邦一高兴,这职位非他莫属啊,直接把御史大夫的大印交给了赵尧。赵尧当初到底是为君分忧,还是觊觎上司地位,很难说了。

后来,刘邦果然和自己预测的一样,没多久就死了,吕后的儿子刘盈即位为汉惠帝,因为刘盈为人比较温和,吕后当仁不让地当起了家。戚夫人第一时间从宠妃变成了囚徒,随后又派人去召赵王如意,想把他抓到跟前来杀。谁知道,使者去了赵国三次,三次都被周昌挡在了门外,理由是:小赵王生病了,不适合长途跋涉去京城。吕后无计可施,急得挤眉弄眼,终于脑袋像开了光,想出了对策:“我可以先召周昌,然后再召如意啊。”

周昌被召,不好再说自己生病什么的,只能赶赴京城,刚见面,吕后破口大骂:“亲,你不知道我多讨厌戚夫人一家吗?你三番四次拦着我把赵王弄过来,到底啥想法?”吕后以为,周昌当初的“期期不肯奉诏”是因为支持自己母子,在政治上站了自己这队,其实,周昌完全只是在尽臣子之责,就像当时所有反对的大臣一样,他们维护的是道统和长久以来的郅都,并非有什么私人感情。只不过当时他反对的呼声最大,发出的声音最逗乐,一下破解了当时的僵局罢了。所以,刘邦要废太子时候,周昌强烈反对,让他去当赵王相时,他听命并且在其位谋其政,又拼尽全力保护赵王。

周昌也能无奈,只能表示自己是受先帝之托,身为赵相必须保护赵王。

周昌到达京城不久,如意也到了。没有周昌在那拦路,使者到赵国顺利见到了如意,如意也不好反抗,更不了解等待自己的命运,只能随使者入了长安。来了京城一个月,惠帝刘盈对亲妈的狠毒是有所领略的,当即把弟弟如意拉到自己一个房间,同吃同睡,全方位保护起来,吕后想下毒都无从下手。可即使这样精心呵护,一个月后,如意还是暴毙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有一天,惠帝起床去晨练,本来打算把如意也带在身边的,可他才十一二岁,正是贪睡的时候,惠帝也不忍心硬把他拉出被窝。想着保护了这么久,太后也不至于就能天天盯梢,见缝插针到这么一小会儿吧?于是,惠帝一个人跑出去晨练了一会儿,等天亮回来时,如意的尸体都凉了。而且是七窍流血的死法。吕后的斗争意识就是这么强,就在儿子出去的不久后,马上派人送了一杯毒酒。

惠帝的伤心、自责和失望自然不消多说,更内疚到生活不能自理的是周昌。犹记得当初刘邦是怎么担忧这个心爱的儿子,又是如何恳求自己去保护他,这一切都历历在目。可惜,任务没完成,周昌深感自己再也没脸面待在朝廷了,跟吕后请了病假,回家自责去了。在悔恨和自责中度过了三年,周昌也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

严格来说,周昌确实没有完全先帝交付的托孤任务,可在权力面前,特别是吕后这种不达目的不放弃的强势女主面前,身为臣子的周昌又能怎么样呢?他已经秉承着一贯的耿直硬生生把吕后的旨意顶回去了三次,最后吕后要釜底抽薪,各个击破,这就是谁也挡不住的事了。中国古代有一句代表忠信的谚语,“死者复生,生者不愧”,周昌其实已经做到了。哪怕是刘邦复生,他也能问心无愧。

《史记》原文:及帝欲废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大臣固争之,莫能得;上以留侯策即止。而周昌廷争之彊,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上欣然而笑。既罢,吕后侧耳於东箱听,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