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的楚国,国政大权基本被楚王、令尹(相当于宰相)、司马(相当于军委副主席)三大巨头职位平分。而除了楚王是父子代代相传,令尹和司马两个职位,在楚庄王及以前,基本都由楚国一个庞大的家族——若敖氏掌控。
若敖氏的祖先,也是楚国先君的子嗣。
楚国在西周末期有一个国君叫熊仪,死后被葬在若敖,因此也被大家称为楚若敖。春秋时期是嫡长子继承制,楚若敖死了以后,大儿子霄敖继承了君位,其他没有继承大权的儿子,以及他们的后代,则统统都是“若敖”的后代,被统称为“若敖氏”。若敖的小儿子叫伯比,也就是“若敖氏”这一支的始祖,伯比后来又因为功劳被大哥熊坎(楚霄敖)赐了块封地斗邑,自此可以享受斗地人民的供养,所以,斗也成了他的氏。
熊氏、若敖氏、斗氏,都是伯比的氏,当时宗法社会还有个潜规则:得到一块封地,大伙儿就以封地为氏,他的子孙后代也会以此为氏,那么他也就成了开宗立庙的大人物,这是件很值得夸耀的事,所以基本上,在获得一个新氏以后,他们就极少再称前面的氏。因此,伯比后来的称呼就是斗伯比。
斗伯比家经过几代繁衍,子子孙孙们也很争气,其中一个后代又得到“成地”,分出一支成氏家族,所以,成和斗,总括起来都是若敖氏家族的成员(再往上追,大宗都是楚国国氏熊氏)。若敖氏在楚国政局上代代互相扶持,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几乎能占楚国半壁江山。
楚国的著名令尹斗伯比、子文(斗谷于菟)、斗廉、斗祁、斗勃、斗般等,都出自斗氏,成大心、成嘉、城濮之战中不听楚成王使唤,非要跟晋文公君臣一决高下的子玉(子玉又名成得臣),都是成氏家族成员。楚国司马中,子良(子文的弟弟)、子西(斗宜申)、子仪(斗克)、子越(斗越椒)等,也都出自斗氏。等于说,这些都是若敖氏家族的势力。
相对地,坑少萝卜多的时代,若敖氏在朝堂上占比越多,其他楚王的后代,就没有资格挤进权力中枢了,因此,若敖氏特别招人嫉恨。
而随着若敖氏家族越来越庞大,终于也就跟楚王产生了争权、抢座位的矛盾。削弱若敖氏,就成了几代楚王需要提上日程的事。前面城濮之战失败,楚成王命令成得臣、斗勃和子西自杀(斗勃没自杀,子西又叫斗宜申,自杀时绳子断了被救),改任另一支大族蒍氏的蒍吕臣当令尹,就是明证。
不过,蒍氏终于抵不过家大业大的若敖家族,蒍吕臣当令尹期间,做的不过是先努力维护自己家利益,很快就死了,令尹又回到了当初给子玉当小弟的斗勃。斗勃被后来的楚穆王诬陷自杀后,令尹位子再次落到了子玉的儿子成大心手里。转来转去,还是若敖氏家族手中。
成大心死后,弟弟成嘉继续。
成嘉刚上台一年,楚穆王领盒饭了,终于轮到了楚庄王即位。
于是,就发生了楚庄王“三年”不能发布号令的事。
楚穆王刚死,听说楚国没了老大,周边的几个舒国腰杆子又直了,想趁火打劫一下。作为令尹,成嘉自然不能让楚国的霸权地位下降,带着太师潘崇一起去打击群舒,让司马斗克和公子燮一起留守国都。结果,公子燮早就想当令尹,而现在令尹坑里蹲着成嘉,于是,公子燮联合不安分的斗克,派人刺杀成嘉。结果公子燮无能,刺杀失败,俩人又怕成嘉回来报复,就把楚庄王绑了票,准备“挟大王而自重”。俩人初步计划到商密去,这里曾是鄀国首都,也是斗克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相对熟悉一点。
一行人浩浩****跑着,到了庐邑,庐地长官庐戢梨和叔麇知道情况后,开启“燃烧吧!大脑”的头脑风暴,想出了个主意把斗克等人诱拐进城,然后瓮中捉鳖,杀死乱臣贼子,终于成功解救楚庄王。
然而,这一切还没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