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后,重耳好好整顿了一下民风,恢复晋国的实力。
俗话说,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对重耳来说,就是“你若强大,求人的自来”。这会儿,天下共主的周王室出乱子了。周襄王有个弟弟叫王子带,在老爹周惠王当家做主的时候,王子带最得宠,因此,王子带完全不服大哥,想以武力争一争天子之位。周襄王实力不济,只能连夜搬家跑到临近的郑国住(洛阳到新郑),顺便派人把消息发布到各国,表示自己落难了,赶紧来帮忙。
重耳收到消息,兴奋得像个200斤的孩子,此时国际上,齐桓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宋襄公想接替齐桓公,结果争霸路上被楚国教做人,楚国虽然强大,但他们是不会来举“尊王”大旗的,相当于全世界都在给晋国让路,让他们放肆发展,一鸣惊人。随后,晋国谢绝了秦国也要来帮忙的请求,自己带领军队,一举平定了王子带之乱,把周襄王送回了首都洛阳。从此,天下人都知道,重耳带着晋国杀回历史大舞台了。
人要是走运起来,哪哪都有人送人头。过了两年,也就是重耳当上晋老大的第四年,楚国的楚成王开始搞事情了。前几年,齐桓公和他所带领的齐国凋敝,宋国争霸无能,楚成王好好威风了一把。现在,楚成王又带着人马,要让顽固派的宋国跪下唱征服,结果骨气硬脖子更硬的宋国全员一根筋,完全不想投靠楚国,连夜派人去找晋国求救。诸侯遇到困难找谁,谁就是江湖大哥的意思,晋国正需要这样一展身手的机会。而且,当年流亡的时候,宋襄公对重耳这帮流浪汉还不错,此时不救,更待何时?
安顿好宋国使者,重耳还没开口,一个地位不高的大夫先轸率先定调了:“报施救患,取威定霸,于是乎在矣。”报答别人,再顺便当个霸主,就在此一举了。
接着,智囊团中另一个人、重耳的舅舅狐偃也开口了:“宋国是要救的,但是我忘不了当初老大受的耻辱。”大家觉得诧异,好好地在讨论救宋国的事,狐偃鬼扯什么呢?狐偃接着说:“现在曹国投靠了楚国,卫国又跟楚国通婚,我们先去打曹、卫,楚国肯定会来救,宋国之围不就解了嘛!再者,当初曹、卫、郑这几个小屁国太过分了,借这个机会,正好有仇报仇,有怨报怨。”胡子一捋,一套完整又完美的作战策略出台。
狐偃的策略听起来是不是很熟?三十六计里著名的“围魏救赵”,其实在春秋早就被用烂了。
所有人都忍不住为狐偃的高智商点赞。重耳听计,大军屁股一歪,打曹国去。毕竟,这么多国家里,曹国是最能在危险边缘疯狂试探,并把重耳气得暴走的,打他,大家不会觉得师出无名。
晋国在今天山西境内,曹国在今天山东的菏泽地区,靠近河南省。从晋国到曹国,中间刚好要路过卫国。于是,刚刚从晋国热门话题撤下的卫国再次被炒上热搜,大家叽叽喳喳地建议,晋国大军打算找卫国借路。
卫国打了个喷嚏,觉得事情并不简单。平白无故来那么庞大一支军队从自己国境走过去,卫国当然不想借,谁知道他们是不是想故伎重施,学当年晋献公假道伐虢的套路?
想到这里,卫国粗暴地拒绝了借路要求。卫国不知道的是,当晋国那帮最强大脑惦记上了他们,他们怎么选择都是错。如果借路,大军开拔的当天,卫国就要受一遍凌虐,不借,晋国正好有了把卫国一起揍的理由……真是打你就打你,还挑日子吗?
晋国其实要的就是这结果,转身从南渡过黄河,现在,曹国放一放,先打卫国。
卫国自然不是晋国对手,没多久,跟重耳流浪的原班人马就杀到了卫国五鹿,这个差点饿死,还被卫国老百姓请吃土的地方。以前站在这儿,是穷酸落魄,寒风中瑟瑟发抖,现在重回五鹿,是威风八面,斗志昂扬,大大出了一口恶气。卫侯心想,春秋套路不是赶尽杀绝,举白旗投降就行,于是不慌不忙地派人递交投降书,表示抛弃老楚,以后跟晋国做朋友。
晋国怎么说?回复很快传来,不同意。不能你想跟谁混就跟谁混,还得问问大哥收不收。
这下卫侯真慌了,想跑去找楚大哥,可国家贵族们又不同意。贵族们甚至想了个缺德办法,把卫侯赶出国家,一切脏水也往他身上泼:当年都是他,我们本来是想好好招待晋哥的!
可即便这样,晋国还是不收卫国小弟。晋国想干啥?晋国这趟的目的在解宋国的困难,楚国都没从宋国撤离来救卫,算不得实现作战目标。所以,和平条约不能签。一系列矛盾的关键点,在于楚国怎么做。
楚国并不是个把小弟丢给别人**的大哥,听说卫国有难,也派人来救了,但来的只是小股部队,大部队还在包围着宋国首都商丘。而小股部队遇上晋国主力,自然干不赢,所以第一次交战下来,局面还是持续胶着——晋国在打卫,楚国在围宋,各自抓了对方小弟,看谁耐心好,谁更着急一点?
此时此刻,最着急的倒不是晋楚双方,而是刀夹在脖子上的宋国。所以,晋国想救宋,还必须搞点动作出来。
在卫国击败了部分楚军,晋国队伍一歪,打曹国去了。这个本来就在挨揍名单里的国家。别说,曹国这会儿比卫国抗揍,他们占主场地利优势,第一次竟然把晋国给打败了。晋军气愤之下,想了点缺德损招,终于趁势拿下曹国。现在,是时候跟曹共公谈谈了。
曹国王宫里,重耳列了一二三四五条内容,指着曹共公鼻子骂,曹共公只能低着头接受。真是扬眉吐气。
但问题是,战事进展太顺利也不好。曹国已经被拿下,楚国就无所谓来不来救了,不像被围途中还能挣扎抢救一下。所以,现在局面还是楚军在围着宋国打,晋国搞的这些,除了报了当年仇怨,对局势毫无波澜。火烧眉毛的,还是宋国。
宋国的求救信和使者还是一波一波像雪片似的飞来。这下选择困难症的重耳真为难,不救宋国吧,宋国当年对自己有恩,做人不能忘本,做大领导更要树立正面榜样;大军开到商丘救宋国吧,就要跟楚国正面对战,楚成王当年对他们也不赖,还留了个“退避三舍”的承诺,真要开打,不也算忘恩负义吗?
还是先轸跑来出主意:楚国围宋,占了多少地,咱们就从曹、卫身上分多少地补给宋国。这样,着急的肯定是曹、卫两国,他们也要找自己大哥求救,那选择难题就丢给楚国了。
人才啊,所有人眼前一亮,马上放出消息要照办。楚成王想了想,闹那么麻烦,算了吧,当即撤了宋国包围圈,打算各回各家。
有一个人不同意,楚国的元帅子玉当年就想灭了重耳团队,强烈请战要跟晋军打一架。楚成王劝,说重耳吃过的土比你打过的仗多,可子玉还是坚持。楚成王骂骂咧咧地退出群聊,只分了一部分军队给他。
子玉拿到军队立马着手,派使者跟晋国说,你们恢复曹、卫两国独立主权,我们放了宋国。
本来,事情到这里算结束了,可晋国人心眼多,又想称霸天下,一眼就看出这要求背后的意义:如果答应子玉条件恢复曹、卫,两国感谢的肯定是楚国,如果不答应,等于把宋国也给抛弃了,楚人一句话安定三国,晋国不答应就得罪三国,好好地跑出来救人,结果反倒被排挤到对立面?
怎么办?
先轸说,好办,我们自己私下答应宽恕曹、卫,曹、卫感激的就是晋国,再来个逮捕楚使,激怒楚国,子玉就会忍不住暴走了。
后来的事,尽在先轸掌握中。子玉大怒,主动出击,晋国人也不交战,而是一个劲往后撤,兑现了当年“如果两国有一天打架,我们后退九十里”的承诺。子玉不知情,依然穷追不舍,双方终于还是在城濮碰到了。
晋楚历史上第一次对战,城濮之战打响。是时候展现真正的实力了。在晋、齐、秦、宋联军反击下,楚军大败。晋国把当时国际上最厉害的楚大哥踩在脚下,一战成名,成了中原这一片诸侯的带头大哥。
这就是公子重耳变身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之路。人要救,名声要赢,大哥也要当,真可谓面面俱到。
这一战不仅奠定了晋国的霸主地位,更确定了春秋之后几百年的国际走向,拉开晋楚争霸序幕。后面的故事,就是晋楚两国来来往往抢小弟,列国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周旋,互飙演技,上演演员的诞生了。晋文公,当之无愧的春秋第二霸。
《史记》原文:子玉使宛春告晋:“请复卫侯而封曹,臣亦释宋。”咎犯曰:“子玉无礼矣,君取一,臣取二,勿许。”先轸曰:“定人之谓礼。楚一言定三国,子一言而亡之,我则毋礼。不许楚,是弃宋也。不如私许曹、卫以诱之,执宛春以怒楚,既战而後图之。”晋侯乃囚宛春於卫,且私许复曹、卫。曹、卫告绝於楚。楚得臣怒,击晋师,晋师退。军吏曰:“为何退?”文公曰:“昔在楚,约退三舍,可倍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