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论心理健康(1960)(1)(1 / 1)

整合良好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基础。首先我要列举一些整合人格的要素:成熟的情绪、坚韧的性格、处理冲突情绪的能力、内在生活和适应现实之间的平衡,以及人格的不同部分成功地结合成一个整体。

在某种程度上,即使在一个情绪成熟的人身上,也存在婴儿化的潜意识幻想和欲望。如果这些幻想和欲望——首先是在儿童的游戏中——被自由地体验到,并且被成功地修通,那么它们就会成为兴趣和活动的来源,人格也会因此而丰富。但是,如果没有实现的欲望所产生的怨恨仍然过于强烈,修通它们因而受到阻碍,那么各种来源的个人关系和享受就会受到干扰,从而难以接受那些对于后来的发展阶段更适宜的替代物,现实感也会受到损害。

即使发展是令人满意的,各种来源的享受从而不受干扰,在心灵的更深层中仍然可以发现一些哀悼感——哀悼无法挽回的失去的快乐以及那些没有实现的可能性。人到中年,常常有觉知地体验到童年和青春一去不返的痛惜。而在精神分析中,我们发现,成人甚至仍然无意识地渴望婴儿期的快乐。情绪上的成熟意味着,这些失去的感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接受替代物而抵消,这样婴儿化的幻想就不会干扰成年期的情绪生活。享受能够得到的快乐,这个能力,不论在任何年纪,都与相对而言摆脱了嫉羡和怨恨有关。因此,在生命的较后阶段,获得满足的一种方式是间接地享受年轻人的快乐,尤其是我们的孩子和孙子们的快乐;另一个满足的来源是丰富的记忆,即使还不到老年,丰富的记忆也使过去依然鲜活。

坚韧的性格是以某些非常早的过程为基础的。孩子在其中体验到爱与恨的感情——最初也是最根本的关系是与母亲的关系。母亲不只是外在客体的形象,婴儿也会将她人格的许多层面纳入自己之中(根据弗洛伊德的说法,这叫内射)。如果被内射的母亲的好的层面超过令人挫折的层面,那么这个内化的母亲会变成性格坚韧的基础,因为自我可以在此基础上发展它的潜能。这是因为如果婴儿对母亲的感觉是引导性和保护性的,而不是掌控性的,这份对母亲的认同就会带来内在的平静。这个最初关系的成功会扩展到和家族其他成员的关系,先是和父亲的关系,同时也会反映在成年后对家族和一般人的态度上。

对好父母的内化和认同,是对人和事业的忠诚,以及为自己的信念而做出牺牲的基础。忠实于所爱的和感觉正确的事物,意味着与焦虑(永远无法完全消除)密切相关的敌意冲动都转向了那些危及美好事物(被感觉为美好的事物)的客体。这个过程从来不能完全成功,这样的焦虑会一直存在——即破坏性也可能会危及内化好客体和外在好客体。

许多表面上相当平衡的人,其实性格并不坚韧。他们通过逃避内在和外在的冲突,让自己的生命变得轻松,结果他们只以成功或达成权宜为目标,却不能发展出深厚的信念。

然而,坚韧的性格如果不能因为顾虑到他人而有所缓和,也不是人格平衡的特征。理解他人、悲悯、同情和宽容,这些都丰富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体验,使我们对自己感觉更安全、更不孤单。

平衡有赖于我们对各种矛盾的冲动与情感有所洞察,以及协调处理这些内在冲突的能力。平衡的一个方面是适应外在世界——一种不干扰我们自身情绪和思想自由的适应。这也意味着一种互动:内在生活总是影响面对外在现实的态度,反过来也受如何适应现实世界所影响。婴儿会内化他最初的经验和周围的人,这些内化也会影响他的内在生活。如果在这些过程中,客体的美好占了上风,并且变成人格的一部分,那么婴儿对于来自外在世界的经验的态度就会受到正面影响。这样的婴儿感知到的不一定是一个完美的世界,但一定是一个更值得认同的世界,因为它的内在情境是比较快乐的。这种成功的互动会带来平衡以及与外在世界的良好关系。

平衡不是逃避冲突,而是度过和处理痛苦情绪的力量。如果痛苦情绪被过度地分裂出来,就会限制人格,导致各种各样的抑制。尤其是对幻想生活的压抑会强烈地影响到发展,因为它抑制了天资和智力,也阻碍了对他人成就的欣赏,以及因此而衍生的乐趣。在工作和休闲中,在与他人的接触中,缺乏享受,会造成人格的贫瘠,激起焦虑和不满。这样的焦虑(具有迫害和抑郁的性质)一旦过度,就会变成心理疾病的温床。

有些人相当平顺地度过一生,特别是当他们的人生还算成功,如果他们从未和内心较深层的冲突达成妥协,这样的事实也并不能排除他们罹患心理疾病的可能性。这些没有解决的冲突可能会被感觉到,特别是在某些关键时期,例如青春期、中年或老年。而心理健康的人更有可能在人生的任何阶段都保持平衡,更少依赖外在的成功。

从我的描述可以明显看出,心理健康和肤浅不能相容,因为肤浅与否认内在冲突和外在困难密切相关。否认之所以会过度频繁地发生,是因为自我不够强壮,不足以应对痛苦。虽然在某些情境下,否认似乎是正常人格的一部分,但是如果它占据优势,就会导致缺乏深度,因为它阻碍了一个人对自己内在生活的洞察,也因此阻碍了对他人真正的理解。这就会失去一种满足:给予和接受的能力——即体验到感恩与慷慨的能力。

潜藏在强烈否认下的不安全感,也是我们对自己缺乏信任的一个原因,因为在无意识中,洞察不足就会导致部分人格仍然处于未知地带。为了逃离这种不安全感,不得不转向外在世界。然而,一旦在成就和与他人的关系中出现不幸和失败,这样的个体是无法处理它们的。

相比之下,如果一个人在伤痛来临时,可以深深地体验到伤痛,那么他也就能够分担他人的哀伤和不幸。同时,不被哀伤或他人的苦恼所淹没,能够重获并保持一种平衡,这是心理健康的一部分。同情他人伤痛的最初经验,来自和婴儿关系最密切的那些人——父母和兄弟姐妹。在成年期,父母如果可以理解孩子的冲突,分担他们偶尔的哀伤,就能更深刻地洞察儿童内在生活的复杂性。这意味着父母也能充分地分享儿童的快乐,并从这一紧密的联结中得到幸福感。

一些对外在成功的追求,如果并没有成为带来人生满足的核心要素,就会形成坚强的性格。据我观察,如果外在成功是主要目标,而我先前提到的其他态度却并未发展出来,那么心理上的平衡就不够稳定。外在的满足感并不能弥补心灵宁静的缺失。只有内在冲突减少,并因此建立起对自己及他人的信任,才会产生心灵的宁静。如果缺乏这种心灵的宁静,一旦面临任何外在的逆境,个体就易于强烈地感到被迫害、被剥夺,并据此进行回应。

上述对心理健康的描述,显示了其本质上的多面性和复杂性。正如我试图表明的,因为它的基础是心理生活的基本来源(即爱的冲动与恨的冲动)的互动——爱的能力在这种互动中居于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