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怎样让政治与我们更亲近(1 / 1)

——《走近政治》序

这是一本尽量通俗的、以政治为内容的文集。集内的文章大都曾发表于《人民日报》《求是》《新华文摘》《学习时报》《理论前沿》等报刊。有的篇章还得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或被选入全国中学教材。

不管是直接还是间接,政治总是在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我们确曾经历过一段“突出政治”的“左”的时期,使人们的心理产了一些逆反。但如果因此又走向另一个极端——淡化政治也是不对的。如何让人能理解和接受政治,并发挥它的指导作用,化为思想力量,化为行动,这不仅是政治思想工作的课题,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学术课题、艺术课题。

政治是某一个时期影响较大的关乎全社会的大事,它的共性较强,对每个人来说,有时关系紧密,甚至命运攸关;而有时并不直接,难免会有一点距离感,甚至觉得与己无关。政治是经济文化的集中表现,也是社会意志的集中表现,要集中就要抽象,它常常要被抽象为理论、政策、方针,对常人来讲这难免会觉得有些枯燥,并常被误解为政治就是条文、口号。

针对以上这两条误解,政治思想方面的文章、讲话,要遵循两个思路。

一是要切实联系实际,包括个人的生活、工作、思想的实际,社会历史的实际及我们工作方面的实际。恩格斯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十六大报告指出:“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过去我们的一些政治文章、口号之所以让人觉得空泛,就是没有能紧扣群众所关心的问题,没有说到这个方针、理论、思想与群众利益的关联点。只有在结合实际,关联到对象的具体利益时,才能消除大政治与小个人之间的距离感。读者、听者才会感到一个政治理论或一种思想是这样的可亲可信。

二是要讲清道理,说清理论的来龙去脉,将口号还原为根据、事实,甚至是故事。持之有故,言之有理。一个人的行为标准除了利益选择外还有理性选择,人总是遵循一个他认为正确的、合乎逻辑的理去行事。为了这个“理”,他甚至可以抛弃眼前的“利”。孔子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第一代革命家中就有许多人是抛弃个人利益,背叛剥削家庭,明社会发展进步之大理而投身人民解放事业的。理可以服人。总之,只要力避空泛,求实际,讲道理,每一个人就都会感到政治于己确实是用得着、离不开的东西。

我长期从事意识形态工作,不管是写理论文章、思想评论还是从事政治题材的文学创作,都谨记以上这两条,一般来讲效果还好。另外还要加一个第三条,就是在求讲清利害,以理服人的同时,要尽量追求美感。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因为政治从本质上说是社会历史之大美大情,感人最深。只要文字运用得当,完全可以给政治插上美的翅膀,政治文章完全可以写成一篇美文。

现应出版社之约,将这方面的文章汇为一集,一方面满足读者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想与思想宣传战线的同行切磋,探讨一下政治题材方面行文说话的方法。是为序。

200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