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忆江南,最忆的是红花、绿水、桂子、芙蓉。我却常想起西北的河套,想那里的大漠、黄河、沙枣、蜜瓜。
1968年底,我从首都的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内蒙古西部的一个小县里,迎接我的是狂风飞沙,几乎整天整日天地混沌朦胧,嘴里沙土不绝。风头过来时,路上的人得转过身子,逆风倒行。那风也有停歇的时候,一天我们几个人便乘了这个难得的机会,走出招待所,穿过那些武斗留下的残墙断壁,到城外去散心。只见冰冷的阳光下起伏的沙丘如瀚海茫茫,一直黄到天边。没有树,没有草,没有绿,甚至没有声音。在这里好像一切都骤然停止。我们都不说话,默默地站着,耳边还响着上午分配办公室负责人的训话:“你们这些知识分子在这里自食其力,好好改造吧。”知识就是力量。我们这几个人本是有力量的,有天文知识、化学知识、历史知识,可是到哪里去自食其力呢?眼前只有这一片沙漠,心头没有一点绿荫。
春天到了,我被派和民工一起到黄河边去防汛。开河前的天气是阴沉低闷的,铅灰色的天空,像一口大锅扣在头上,不肯露出一丝蓝天。长长的大堤裹满枯草蓬蒿,在风中冷得颤抖。那茫茫大河本是西来,北上,东折,在这里绕了一个弯子又浩浩南去的。如今,却静悄悄的,裹一身银甲,像一条沉睡的巨龙。而河的那岸便是茫茫的伊克昭沙漠,连天接地,一片灰黄。我一个人巡视着五六里长的一段堤,每天就在这苍天与莽野间机械地移动,像大风中滚动着的一粒石子,我的心也像石头一样的沉。我只盼着快点开河,好离开这忧郁的天地。
一天下午,当我又在河上来回走动时,眼睛突然一亮,半天上云开一线,太阳像一团白热化的火团,挤开云缝,火团旁那铅块似的厚云受不了这炽热,渐渐由厚变薄,被熔化,被蒸发。云缝越来越宽,阳光急泻而下,在半空中洒开一个金色的大扇面。这时远处好似传来隐隐的雷鸣,我的心激动了,侧过耳朵静静地听着,声音却好像是从脚下发出的。啊,老河工说过,春气是先从地下泛动的。忽然我又发现,不知何时,黄河那身银色的铠甲裂开了一线金丝,在渐渐地扩宽。那是被禁锢了一冬的河水啊,正在阳光下欢快地闪出软软的金波。不一会儿偌大的冰河就破碎了,浮动了。黄河伸伸懒腰苏醒了,宽阔的水面漂着巨大的冰块,顺流直下,浩浩****,像一支要出海的舰队。那冰块相撞着发出巨大的响声,有时前面的冰块流得稍慢一些,后面的便斜翘着,一块赶一块地压了上来,瞬时就形成一道冰坝,平静的河面陡然水涨潮涌。北国的春天啊,等不得那柳梢青绿,墙头杏红,竟来得这样勇猛。
不知何时,堤外的河滩里跑来一群觅草的马,它们狂奔着,嘶鸣着,一会儿吻吻地下的春泥,一会儿又仰天甩着长鬃。我被感染了,不禁动了那在心头关锁了许久的诗情,轻声咏道:
俯饮千里水,仰嘶万里云。
鬃红风吹火,蹄轻翻细尘。
我的心解冻了。
春天过后,我们被分配到一个生产队去当农民。每天担土拉车,自食其力。生活是单调的,但倒也新鲜。书全都锁进了箱子。我从头学着怎样锄草、间苗、打坷垃。我已学会用一根叫“担杖”的棍子担土,学会不怕膻味吃羊肉汤泡糕,还知道酸菜烩猪肉时最好用铜锅,那菜就越煮越泛出鲜绿。高兴时也去和放马的后生们一起骑上马在草地上狂奔,只是不敢备鞍,怕摔下来挂了镫。晚上也到光棍房里去听古,有时也能凑上去开几句粗野的玩笑。一次,我从牧人处得到了一个黑亮的野黄羊角,竟用心地雕起烟嘴来。渐渐,我们的饭量大了,胳膊腿粗了,只是不怎么用脑了,对箱子里的书也渐渐淡忘。只有偶尔开会夜归,抬头望天,学天文的就指给大家,那是“牛郎”,那是“织女”。抱把柴火蒸馒头时,学化学的就挽起袖子来兑碱,算是我们还有一点知识。
夏初的一夜,经过一天的劳累,我在泥壁草顶的小屋里酣卧。一觉醒来,月照中天,寰宇一片空明,窗外的院子白得像落了一层薄霜。不知为什么,我不觉动了对北京的思念。这时的北海,当是碧水涟涟,繁花似锦了。铁狮子胡同我们那个古老的校园——那里曾是鲁迅先生不能忘却的刘和珍君牺牲的地方——这时那一树树的木槿该又用她硕密的花朵去遮掩那明净的教室。图书馆的楼下一定也泛起了一阵阵的清香,那满园的丁香该已经开放。和着月色,我忆起宋人的诗句,“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样不知过了多时,便又在一种浮动的暗香中蒙眬睡去。
翌日,我起来扫院子,鼻间总有一种若有若无的清香。我怀疑还是昨夜的梦,但这香又总不肯退去。原来沙枣花已悄悄绽开。我拉着扫把伫立着,房东大爷看见了说:“后生,想家了吧,春过了,你们也该走了。”我说:“大爷,我们不走了,就在这里当一辈子农民。”不料,他胡子一抖,脸上闪过一丝不快。连说:“那还行?那还行?”
一年后,我们自然是分配了,工作了,各自去自食其力了。去年夏天,我们这一伙河套人在北京的一个朋友家里小聚。主人说要给大家吃一件稀罕物,说着便捧出一个金黄如碗大的东西。众人一见,不觉齐声惊呼:“河套蜜瓜!”在北京见到这种东西,真如他乡遇故人,席间气氛顿时活跃。瓜切开了,那瓤像玉,且清且白,味却极甜,似糖似蜜,立时香溢满室。老朋友们尽情畅谈,经过那场沧桑之变,各人终于又走上了自己的路。大家诉说着,互相安慰、祝贺、勉励。当然,也少不了忆旧,重又陶醉河套平原那迷人的夏夜、火红的深秋,最后自然又谈到桌上的蜜瓜。那样苦的地方,怎么能产出这样好的瓜呢?我们这些在那块土地上生活过的人自然知道,正因为经了那风沙、干旱和早晚极悬殊的温差,这瓜里的蜜才酿炼得这样甜、这样浓。事物本是相反才能相成的。
河套,我永不会忘记那个我刚开始学步的地方。
阅读指导
文章借回忆西北河套的大漠、黄河、沙枣、蜜瓜等景象和物产,回忆了“文革”期间,作者大学毕业分配到内蒙古西部小县下乡的一段生活经历。文章基本按照到达县城后的时间顺序,写了作者的忧郁、解冻、融入、思念及品瓜忆旧,反映了当年的苦闷及挣扎,也以历尽艰苦回忆往事的心情表达了对当年磨练的感谢。
作者初到小县满眼是武斗留下的残墙断壁,城外沙丘如瀚海茫茫,几个知识分子在瞧不起知识的时代、在这荒芜之地如何自食其力呢?后来,作者心中的忧郁被黄河开冻的威猛壮观冲开了,久睡的诗情也重新焕发了。
春天过后,作者被分配到一个生产队去当农民,每天担土拉车,自食其力,已开始融入农民生活,但总是遗憾远离了书本,所学知识难以用上。夏初一天劳累后作者在小屋里酣卧,一觉醒来,月照中天,不觉动了对北京的思念,思念当年学习的地方,那思念中的清香已变成眼前的沙枣花的清香,也就决心在这里当一辈子农民了,但心中总有不甘。去年夏天,“我们”这一伙河套人在北京小聚,各人终于又走上了自己的路,重又品尝到河套蜜瓜,终于体会到苦难磨砺人的道理。最后表达了对磨砺自己的河套的铭记和感恩。
细致的描写渲染了人物的心情,如黄河防汛河堤巡防图的刻画,人每天就在苍天与莽野间机械地移动,天气的阴沉低闷,铅灰色的天空像一口大锅扣在头上,长长的大堤上枯草蓬蒿在风中冷得颤抖,茫茫的伊克昭沙漠一片灰黄,描绘了阴郁荒凉冰冷的氛围,而在这河堤上,作者“像大风中滚动着的一粒石子”,环境描写渲染了人物的渺小、孤独、无助的心情。
而云开日出的景象,“阳光急泻而下,在半空中洒开一个金色的大扇面”“这时远处好似传来隐隐的雷鸣”,使“我的心激动了”,阴郁的心灵受到了震动;被禁锢了一冬的河水在阳光下欢快地闪出软软的金波,冰河就破碎了,浮动了,巨大的冰块顺流直下了,“那冰块相撞着发出巨大的响声,有时前面的冰块流得稍慢一些,后面的便斜翘着,一块赶一块地压了上来,瞬时就形成一道冰坝,平静的河面陡然水涨潮涌”,这声音、这运动、这气势,怎不给作者以震撼。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河水解冻时的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