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我们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发生剧变。影响最大的,就是苏联解体。
这除了让美国那巨大的军事压力忽然卸下外,也让它得以摆脱无休止的军备竞赛带来的巨大痛苦:银子流水一般出去,却连个响声也听不见。最让人痛苦的,就是那让美国人自己看见都发愁的10000多件核武器和庞大的常规武库——仅日常维护费用,就是个天文数字。
更加可喜的是,日本经济帝国也垮了。作为战利品,整个日元经济圈的所有成员都丧失了防御力,任凭欧美两强掠夺。欧美两家谁也顾不上理睬对方,趴在“日元经济圈”的尸体上,狠狠地喝饱了血,吃够了肉。
这双份的红利,让双方都各自消停了几年。其间,它们平心静气,理顺、改革内部经济结构(如美国,在搞信息技术主导的“知识经济”),或者忙于自身组织的扩张(如欧洲,在准备欧盟的扩大和迫在眉睫的欧元区建设)。
恰如同亚马逊森蚺,在吞噬短吻鳄后,需要静养很长时间,慢慢消化吃下去的血肉。半年内,森蚺就不必再进食。
然而,到20世纪90年代末,红利已经吃完,“森蚺”需要再次寻觅猎物和牺牲品。
美欧环顾四周,发现这个星球上,大国(日本、巴西、阿根廷、俄罗斯)都被吸干了血倒在地上奄奄一息,已经没有了吸血的价值。唯一的牺牲对象,只有对方。
于是两强难免恶战一场。
欧洲实力弱,于是取守势:1999年元旦,建立欧元区,企图通过加强欧洲自身的经济整合,增强在角逐中的实力。
然而,美国通过利用欧洲急于驱逐俄罗斯在巴尔干势力的心理,以北约的名义,在欧洲心脏点燃了“火药桶”。欧元区顿时受到重创:资金大量外流,流入了最后一个“安全港”——美国。
若是我们开阔视野,翻检旧事,便会发现,欧元区的遭遇仅仅是当日连串金融危机其中较为显眼的众多倒霉蛋中的一个而已:90年代初,日本经济泡沫破灭;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俄罗斯金融风暴;1999年,巴西金融危机;1999年,旨在打击欧元的科索沃战争爆发……期间,小的金融动**、地区冲突不计其数。这些战争、动**和危机,使得巨量的资金纷纷逃离亚洲、拉美、欧洲,还剩什么地方?
没错,最后剩下的,只有一个避难“圣地”,就是我们前面说到的“光明”之地——美国。
所以一切顺理成章,整个世界倒霉透顶的1990-2000年,也就是美国长达十年的经济繁荣时期:一波一波的海外资金顺次流入美国,其背景却是别国一轮一轮的经济危机。
而这个成绩,是克林顿在任的时间内取得的。换言之,这一切的受害者是全球各国,而其受益者却只有一个,也就是帅哥克林顿领导的美国。
克林顿政府圈了全球的钱,便卖力打造“新经济“——”美国国家信息高速公路计划”。这个计划虽然是由克林顿的前任总统老布什于1992年2月在发表国情咨文时提出的,但此时距他下台已经时日无多。1993年9月,克林顿当政后数月,美国政府宣布了“国家信息基础结构的行动计划”。
于是,在国家的强力推动下,包括美国风险投资在内的大笔投资资金,加上在世界四处游**的游资(记得此时日本流出的巨额日元资本吗?记得科索沃战争后,欧洲资金外逃,引发欧元暴跌吗?),都涌入所谓“知识经济”的投资领域。
大量本国和外国的资金流回、流向美国,从而为美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股市的火爆提供了充裕的资金基础。
据统计,在1998年《幸福》杂志公布的1000家大企业中,设立风险投资项目的企业由两年前的不足1%上升到20%以上;1999年全美国超过70%的风险投资涌入互联网领域,其总额达到300亿美元以上。据此,我们看到,来自美国国内的资金对互联网领域发展的投资巨大,而来自海外的投资,也蜂拥而入美国互联网领域。2000年,外资总共持有9080亿美元的美国公司债券。统计显示,每年美国的外商直接投资(FDI)达2000多亿美元,毫无疑问,这些资金投入的大热门领域,就是当日的明星领域——互联网。与此同时,美国各类电话公司、媒体公司、计算机公司、软件公司、卫星制造公司、互联网服务商都在积极投资建设互联网,使信息技术方面的投资在GDP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企业在信息技术设备的投资份额提升到了45%以上,这使美国资本类支出在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年均增长11%。(薛伟贤、冯宗宪:《网络经济泡沫解析》,载《财经研究》2004年第1期。)
于是,在国内外资金的有力支持下,美国网络企业云集的纳斯达克市场,短期内迎来了大发展、大扩张的时机。而在股市高涨时期,发生了巨额资本抢购少数股票的情况——较早的时候,上万亿美元对应的只有近500种网络股——极大地哄抬了股价。
而纳斯达克股市允许网络公司在取得第一笔收入之前就上市,于是,不管好坏,无数公司挂上个“.com”的名字就乱哄哄地上市,而且上市之后,立刻遭到资金哄抢。这让人忍不住立刻想起了中国的期房制度——房子只是画在纸上,就已经可以上市交易了。这一类荒唐的举措,在中国和美国,乃至世界各国,都只有一个结果——在疯狂抢占市场份额的一片混乱中,除了引发惊人的泡沫外,从未导致其他什么好的结果来。
事实也是如此,泡沫由此而生——不仅是泡沫,而且是空前的大泡沫。
到2001年3月,已经有5500家企业在纳斯达克上市。这些企业中,有微软、英特尔、戴尔、思科、朗讯、美国在线、雅虎、亚马逊等大批实力雄厚的世界级高科技企业。
然而,在这热热闹闹、一团和谐的景象中,也不乏大量混迹其中的皮包公司、垃圾公司。其虚弱的财务状况和虚构的盈利前景,成了一触即发的机簧——一旦风吹草动,立刻就会成为泡沫破灭的导火索。
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时间表:
1971年2月8日,纳斯达克股市建立,最初的指数为100点,十年后,指数才得以突破200点。
1987年10月19日,在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暴跌以后,纳斯达克下跌11.5%,创造了一天内的最大跌幅。当年年终时,该指数为330点。(记得格林斯潘上台两个月后就发生的股灾吗?)
1991年4月12日,500点;
1995年7月17日,1000点;
1997年7月11日,1500点;
1998年7月16日,2000点;
1999年1月29日,2500点;
1999年11月3日,3000点;
1999年12月29日,4000点;
2000年3月9日,5000点;
2000年3月10日,创造5048.62点的最高纪录。随后迅速急转直下,同年,连续跌穿4000点,甚至3000点;
2001年3月12日,跌破2000点大关;
2001年3月20日,1857.44点,与去年最高点相比跌幅已达63.2%,创下纳斯达克历史上最大跌幅。
……
这场股灾破坏力有多大呢?余永定老先生在2002年的文章中给出的数字,是4万亿——5万亿美元的资金蒸发了。
但是美国人自己没有多大损失。
他们圈了全世界的钱,完成了国家的经济战略,建立了一批新时代的经济航母:IBM、微软、Intel、戴尔、思科、朗讯、美国在线、雅虎、亚马逊……这些经济巨舰,将在未来的经济全球竞争中,为美国科技、经济继续称霸全球保驾护航。
话说到此,我们忍不住就会觉得非常奇怪:为何每次美国泡沫破裂,接手最后一棒的总是外国人?
现在我们停下来看一下,在世纪之交的千禧年前后,欧洲和美国两处的局势。
我们看到了相同的景象:经济萧条。不同的是,美国是泡沫破裂后的经济萧条;欧洲则是被美国人暗算后,资金大规模出逃造成的经济萧条。
美国需要新的劳力(旧日的亚洲“四小龙”“四小虎”,已经被美国人杀了吃肉)生产出巨量商品和财富,以支持其霸业;欧洲需要新的经济增长点,需要巨量的廉价工业品,来支撑欧元信用。
于是,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眉飞色舞的美国佬看了鼻青脸肿的欧洲人一眼,摊开了右手,诡秘地笑了;欧洲人用幽怨的眼神,也瞄了美国佬一眼,摊开了右手。
昏黄的煤油灯下,两只右手上,都用毛笔写了同样一个字——China。
中国,是时候加入WTO了。
到了此刻,欧洲人明白了,与自己心意相通的美国人已经决心重整世界贸易体系和世界经济体系,巨大的生产力正在被释放出来,巨量的财富将会生产出来,而美国人,作为这个世界的坐庄者,将会从中拿走最多数量的份额——于是,1999年年中,在向中国做出种种明的要求和暗地里的勒索后,在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的问题上,美国同中国达成协议:在保证美国利益、遵守做出的种种承诺的基础上,美国“支持”中国加入WTO——中国加入WTO的最大障碍消除了,而挡在中国之前的那个“藩篱”也就此打开了。
剩下的事情就不多了。在应对了欧盟的一轮类似的勒索后(虽然它们的代表老施曾经在北京声称全力“支持”中国加入WTO),中国推开了所有障碍,于2001年顺利加入WTO。
那一刻,端的是非同小可。因为中国的加入,使得美国人自从19世纪后半期就在倡导的“美式全球化”正式建成(记得中学历史书上讲过的美国人于1899年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吗?)。十三亿被挡在门外的中国人民,将原本世界贸易体系的人口体量一下子扩大了20%;数亿训练有素的劳动者进入了世界贸易循环,将全球劳动力成本压低到了惨绝人寰的地步。
全球的资本家都惊呆了,如此千载难逢的发财机会,有生之年也就只会出现这一次吧!于是,他们关了墨西哥的足球工厂、德国鲁尔的全部钢铁厂(2007年,最后一家被整体拆了卖给了中国人)、巴西的婚纱厂,收拢资金就跑到中国来。
全球制造业朝着全球最低的成本、全球最高的利润回报率(Highest Return)就冲过来了,伴随着这个进程的,是全球各地制造业企业关门歇业。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总结:全球化的最后一班车就此开走,以后想上车的,再也不可能了——除非他们在整体上以更加惨绝人寰的劳动力成本和其他要素成本击败中国。
嗯,没错,没有搭上末班车的俄罗斯(2011年底,俄罗斯才正式加入WTO)“杯具”了,已经搭上车却未能在实业领域竞争过中国,于是只能做些软件外包业务的印度也“杯具”了。
这个体系,建立了在全球配置资源进行生产的经济框架。该框架存在着四个等级:
一、最低级。如非洲国家、拉美国家等,它们通过提供能源和矿产资源、初级产品或者粗略加工的半成品,来参与这个框架。
二、次低级。曾经坐过这个位子的国家,在60年代有日本,在60年代后,直到90年代中期,有亚洲“四小龙”和“四小虎”,而2001年之后,就仅仅只有中国了。中国收取来自最低级国家的初级产品、原材料、资源、能源、半成品,以中国丰富、廉价和熟练程度较高的劳动力,加工成工业制成品,供应国际市场。
三、次高级。这个群体包括了所有发达国家,包括美国在内。这个层级的国家,依靠高技术水平和充足的资本立足。
四、最高级。这个层级,只有一个国家——美国。换言之,美国跨次高级和最高级两个层级。
在这个全球化的体系中,各国有着鲜明的分工。
发达国家提供资本(或者叫作全球流通的信用货币),以美元、欧元、日元的形式,在全球组织生产。生产的流程大致是:
最低级国家提供原材料、能源、矿产、粗略加工的半成品,交由唯一的次低级国家中国,在次高级国家技术、管理、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下,由中国工人组装、制造成成品出口美日欧进行消费,中国获得美元、欧元或者日元,然后支付最低级国家。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中国获得的资金主要是美元,因为美元是国际主要的结算货币。2008年3月20日,星岛财经网报道,全球每日3.2万亿美元的外汇交易中,86%的外汇交易额与美元有关;而世界各国的外汇储备中,近2/3也是美元("2/3"这个数字很有趣,我们还会提到这个数字)。
于是,按照上面给出的模式,国际贸易可以周而复始、循环不断进行下去。而且,在每次循环中,参与循环的四个等级的国家,都可以获得利润,而这些利润,绝大多数将会用来扩大生产规模。所以,下一次循环的规模,将会比前一次大得多。
各国在这个循环中,获得的利润,也是不断累积增加的,于是,世界人民的日子也越过越好。
按照习惯用童话思维来推测的人们的看法,从此,按照“王子和公主就过上了幸福生活”类似的推理,下面发生的事情就是:“世界人民过上了幸福生活,日子越来越好。”
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美好,童话从来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
辩证唯物主义者和历史唯物主义者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观点:矛盾推动了事物的发展,客观现实的物质力量,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唯一原动力。
从上文的循环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如此全球经济模式下,四个等级中的国家,各自起到的作用是:
一、最低级:为全球经济提供了原材料、能源、矿产和半成品等,其参与门槛最低——有“东西”卖即可。所以,全球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属于此,甚至澳大利亚、俄罗斯也属于此(但是澳洲和俄罗斯的情况比较特殊,这个放下不表)。
二、次低级:负责组装工作,需要的门槛稍高。
中国成功跨过这个门槛,因此成为这一层级唯一重要国家的原因,也是成功挤掉其他大约150个发展中国家,坐稳这个位子的原因:
(一)政治稳定。如泰国般三天两头政变,或者如越南般三天两头闹罢工,资金就要出逃或者犹豫了(资本要的是low risk)。
(二)劳动力充足。中国具有数以亿计的青壮年劳动力以及每年数百万的大学毕业生。
(三)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中国的技术水平已经远远高于一般发展中国家(当然,距发达国家相差甚远),这点可以使得中国从事“较高”技术要求的工作。
(四)主要要素价格(如劳动力价格、水电能源价格、环境成本)低得惊人,这点非常重要。
(五)产业链组合严密而完整,交通非常便利。举个例子,东莞的服装厂,隔壁就是纽扣厂、印染厂、缝纫机厂等,这使得企业间的中间环节减到最少,相关成本减到最低。而这点,却是其他发展中国家很难做到的。举个不恰当的反例,某人在越南开个服装厂,却为了采购纽扣,千里迢迢到浙江义乌或者广东某地,相关成本就飞上天了。
(六)放弃了意识形态上的反美概念。关于这点,克林顿和小布什,还有奥巴马、特朗普们是一点儿不担心:都变成事实上的G2了,连“Chimerica”(即某段时间国际媒体上天天鼓吹的“中美共同体”,这个词连同“G2”,都是老美造出来忽悠中国人的,更重要的是,忽悠全球“不明真相的群众”)的新词都出来了,还有啥意识形态的因素让老美担心的?
三、次高级:负责提供信用货币(全球通用的、充沛的、保证销售市场的资金)、关键技术(高的、被他们垄断封锁的、中国不能获得的技术)、较高效率的管理。
这些要素,在全球只有他们能够提供,所以要给个大价钱。因此,美、日、欧(以美国为主)才能以此为后盾,掌控全球经济的主导权。
理所当然的是,他们从全球化大生产中获得最大的蛋糕份额,拿走了最多的利润,而只给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留下最少的收入。
四、最高级:美国。它负责的是整个全球化框架的构建和维持。具体的手段有:
(一)美元。确切地说,是以石油为支撑的美元。自从20世纪70年代初,尼克松总统与沙特国王达成“美军保证沙特独裁者——国王的统治;当时世界第一产油大国沙特王国代表拥有世界石油储量2/3的OPEC(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保证今后卖石油的时候只收美元,不收其他任何货币”的暗黑协议以来,在这个星球上买卖石油,只能用美元来支付。
于是,在这个石油驱动经济运行的世界上,人们发了疯似的相信美元。用真金白银、实实在在的商品来换取这印刷成本只有4美分,而面值却写着1美元、5美元、10美元,甚至100美元的纸片——仅仅因为它的名字叫作“US Dollar”。
于是,从理论上讲,美国人便可以花4美分印一张这种叫作“美元”的纸,然后就可以到国际市场上当作1美元、5美元、10美元,甚至100美元来用,换取世界各国的优质资源和产品,以及服务,如南非的黄金和钻石,巴西的矿产资源,中东的石油,中国的裤子、袜子、稀土,日本的电器、汽车,德国GPS制导的联合收割机,印度的软件,欧洲的甲级足球俱乐部,俄罗斯的顶尖科学家,等等。
甚至——乌克兰的颜色革命,格鲁吉亚的马仔总统,世界各国的经济情报,哥伦比亚、阿富汗优质毒品的优先供应,黎巴嫩长枪党对贝鲁特难民营的大屠杀,土库曼斯坦总统、阿拉法特、沙龙的神秘死亡或者“中风”,连续40多年未曾间断的针对菲德尔·卡斯特罗的600多次暗杀,乌兹别克斯坦安集延骚乱,陈水扁亲信陈敏贤与陈哲男在韩国赌场洗钱的录像,等等等等,背后的推手,就是美元。
更加重要的是,有了这个基础,美国才能有财力、有能力保证军事、工业、农业、传媒、金融等各行业的运行。
因此,这第一个武器“美元”,是美国强大的终极根源和力量来源。任何企图动摇这个根基的个人和势力,都将会被美国扫入地狱。不信的话,可以去问已经在地下的萨达姆。2001年11月,伊拉克宣布将“使用欧元替代美元,对其石油储备进行重新定价”,公开对石油美元提出挑战。换句话来说,“这种行为,就等于是对美国宣战”。于是,2003年3月20日,美军对伊拉克宣战;2006年11月27日,萨达姆被绞死。
而帮助美国支持这一“武器”的国家和势力、个人,无论多么有悖于美国的价值观,都被视为盟友,如至今仍然实行世袭独裁统治的沙特国王,其背后有美国大兵的枪弹支持,可谓世界上位子坐得最稳的独裁者。
(二)发达的军事工业。美国的军费开支,超过了排名其下的第2-10名国家军费的总和。
这样的军事工业支撑起来的军队,强悍异常。敢挑战美国在全球化体系中地位的,统统威吓之、攻击之。小国之君,直接杀无赦。作为这一强悍力量的一个注解,美国的国防部,早先自称为“United States Secretary of War”,翻译为中文也就是“美国战争部”。
众多倒在美军枪下的人中,最典型的,无过于传说中拥有“大杀器”但事实上却死于挑战美国的萨达姆了:1.企图垄断伊拉克、科威特石油资源,并且以此为后盾,一统阿拉伯世界;2.胆敢在出售石油的时候,以欧元为计价单位,对“石油美元体制”发起根本挑战。
(三)超过全球其他国家总和的11个航母战斗群。美军在海上卡住全球主要交通要道,然后只要喊出台词即可:“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此路过,留下买路财!”
如果不听话,轻则整出个“金河号、铁河号”事件;重则放出个“索驴里”“索牛里”海盗,让你尝尝哭爹又喊娘的滋味——不用担心,“索牛里”海盗知道该抢谁,谁绝对不能动。怀疑这一点的兄弟,去查查被抢货轮概率和国籍就明白了。
(四)已经失去竞争力却要用大量纳税人的钱去输血的汽车业,最大的用处就是养活一帮干活少却吵着要最好待遇的懒人(敢这么狂,是因为懒人有选票)。
(五)超级发达的、效率已经非常高的,但是还要国家拿出巨额资金进行扶持的农业。有了这个“大杀器”,美国人在世界粮食市场就是说一不二——世界第一大粮食出口国的宝座落入美国之手已经有数十年了。
以玉米为例,美国的玉米收获面积、单产、总产量均是世界第一,出口量当然也是世界第一。具体些讲,十几年来,国际市场上每两吨玉米中,就有一吨以上来自美国。据此,美国掌握了国际市场上对玉米供应量、价格的绝对控制。这是打压世界粮价或者推高世界粮价的最好武器。2007年到2008年之间,这张牌打出来,用“生物柴油”概念,吃掉了传说中过剩的粮食。疯涨的粮价,整惨了印度、埃及、海地等一众国家,把全球30多个国家搞得鸡飞狗跳。
(六)超级发达的、竞争力极强的传媒和电影业。它除了本身具有娱乐名义之下的精神鸦片功效之外,还起到了控制全球文化产业和话语权的作用。
(七)对全球吸血的金融工具——华尔街及附着其上的金融体系,通过炒作全球各国必需的商品,从中赚取巨额利润。这等于从全球每个国家、每个企业、每个百姓身上刮下一层厚厚的油水。金融危机前,华尔街员工分红后消费的已经不再是汽车,而是游艇,甚至是直升飞机和潜水艇,或者买个无人岛屿玩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