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好时光(1 / 1)

大众对旗袍的热情**迭起。

2018年,杭州率先开启全球旗袍日活动。

这下子,旗袍出现要给全球抛橄榄枝了。

不可否认,旗袍出现虽不过百年,却承担起了中国传统服饰之一的角色。

有时候,我们分不清是因为传统之美而喜欢,还是我们真喜欢,抑或是因为流行了喜欢。我们渴望找到东方神韵的表达。

那年花开 不流行传统

曾经,我们并不知道传统有什么用。

用点民族元素就配合起“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的口号。

二十多年前,我大学毕业后参加的第一场时装秀,是广州市首届时装大赛。

中式领、盘扣、掐腰、黑白红外加快拖到地的一条长辫——所谓的几个传统元素混搭出了我理解的传统文化,创意初衷当然是发扬传统文化。这组变异的中式系列,最终荣获二等奖。这算是我最早表达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实践。

而当时的世界是什么?

世界是路易威登、是普拉达、是米兰、是伦敦……

广州,改革开放最前沿,几大潮流中心一年两季的流行资讯目不暇接,工厂热气腾腾的海外订单好像永远也做不完。

花开尽头 陷入“快”时尚

仿佛还没从世界经济危机中缓过神来,“快时尚”飓风就已铺天盖地。

多变、高效、量产、变现,我们被推上了快速跑道。流行之外的就是不流行。

还是张爱玲比较一针见血——

时装的日新月异并不一定表现活泼的精神与新颖的思想。恰巧相反,它可以代表呆滞;由于其他活动范围内的失败,所有的创造力都流入衣服的区域里去。

旗袍因为不被需要、不被重视的解读,沦为服务员等工种的工作服。

没有哪个年代的服饰如旗袍所受到的待遇一般,较之今天的热捧,冰火两重天。

愿好时光 不会再被辜负

这几年,产业转型、消费升级,“快时尚”之累透支了消费审美。

一种服饰,要融入当下思潮,审美还要和当今生活方式接洽。

民国,便成为离当今最近,又可被延展并赋予想象的年代,恰好落入了时代。

且不说我们到底对旗袍有多了解,光想象一下民国招贴海报上的美人之窈窕,民国名女人传奇故事之多,爱情之多彩,就足以让我们对复苏的旗袍一见钟情。

至于到底是坚持完全传统的手工旗袍,还是改良旗袍更好,这不重要。

我们渴望旗袍,或者这样一种服饰,能承载起“工匠大时代”的需要。

据说某地刚新开了一家高端私房菜,专门营造新民国风,价格不菲。

旗袍究竟能走多远,我无法预测,至少希望旗袍不要再成为一种“快”时尚。可贵的传统能流传至今,往往经历了去粗存精、去繁留简的过程。留给我们今天的所有,都历经沧桑。

20世纪30年代鲁迅有句“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理解其背后的意义是:来自民族大众的东西,必定经历千百年提炼升华,才具有生命力和持久力,才能被世界认同。

我们渴望被认同。而认真对待、深入挖掘、细水长流方长久,而不仅仅是像我当年的时装秀,只是为了走上舞台。

但愿旗袍的重回流行,不再仅仅是个网红故事。

愿传统旗袍之美,不再被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