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说的是:这个世界上可没有那么一种按钮,只需要轻轻一按就“铁定”能让其他人做这或者做那。幸运的是,我们人类可不是自动运转的机器。而且经验表明,自己的某些行为方式能够具有一定规律性地去“触发”对方的行为方式。因此我们意识到,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私人生活中,如若施以压力,往往会有反作用力的响应。举个例子:我们强烈要求一位同事最后(“更迅速地”)去做这做那,但他会故意让我们“为难”以对我们进行报复,而不是去改变自己的行为。或者他以后会伺机报复我们。再举另外一个例子:原本根据家规“饭桌上不准玩手机”,但有时这规矩也出了例外,因为子女这时必须“发送一条十分紧急的WhatsApp消息”,也许这个例外就这样保留下来了。也许第二天,手机又放在了盘子边上,还在那一边哔哔作响,一边震动不停。偶尔的一次放纵会适得其反,就像老话说的那样:给你点阳光你就灿烂。
因此我们至少可以——即使没有百分百奏效的规则——去预测一下各种行为的趋势: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惩罚会引起防备或是攻击性;以暴制暴。我们还可以举出几个例子:埋怨他人会激起他人的防备之心,宠溺会使人的期待与日俱增,他人的目光会使得自己越发注意自己的行为。所以当班上的小捣蛋鬼影响了课堂纪律,或者是牙牙学语的孩子说出了刚学会的脏话时,视而不见可能会比把这些事情摆到台面上来讲更为奏效。你需要知道的是:事情的本质可能并不如我们所见的那样。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值得庆幸的是,这种相互影响的行为有时也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即以一种积极的方式。例如,展现善意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尤其是当别人处于压力状态下并鲁莽行事的时候。设想在奶酪摊前,在您才吃到第四块奶酪时,您身后的一位男士很不耐烦地对您说:“还要等多久呀?!”而您却是友好地报以微笑且答道:“真是抱歉,如果您赶时间的话,我马上就吃完。”您这样一来不仅仅调节了现场的气氛,而且您自我感觉也好多了呢!与其和他针锋相对地大吵一架,还不如对这位暴脾气的男士说点儿好听的话。有些人——虽然不是每个人——在收到赞美或是意想不到的提示后其态度会发生很大的转变。
反正也没有一个“百分百奏效”的规则,那我们认识到这些又有什么用呢?至少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在我们自己做出任何反应之前,不妨先克制一下。我们自发所做出的那些反应(源于愤怒、不耐烦或者也可以是担忧)通常都与我们的本意——对方就此打住或者在言语上进行回击——恰恰相反。如果我们真的是想办成某事,达到目标,而不是仅仅去发泄情绪,那么这种自动驾驶般的处事方法并不值得。当您对对方能够有更多的了解时,您或许可以很好地去揣摩一下,从客观的角度来看最明智的行事方法是什么。性子比较急、容易发脾气的同事可能更吃软而不吃硬。还有那些喜欢再三推迟最后期限,占领着主导地位的同事,与他们打交道时,您最好凡事事先就询问好,可别等到最后一刻去指责或者给他们下最后通牒。您可以像开篇那位机智战胜顽童的老人一样,遇到棘手的情况,用策略去替代下意识的冲动。
善意能够化干戈为玉帛
这里就体现了在第一个章节中我给大家介绍的WEWAW模型的作用(参考《照一照镜子》一章):通过思考您的行为可带来的影响,您可以在“做出评价”与“实施行动”之间设置一个缓冲带。换句话说就是:您有意识地在外界刺激与应激反应之间设置一个屏障。这种方法并不是总能够奏效,但是熟能生巧。
还有一个小贴士:如果当您面对某种行为时感到愤怒或者无语,以至您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去应对,那么您最好的应对方式就是保持沉默。也许在这之后您就会得到一个结论:有的时候视而不见便是上策。或者您决定采取与之前不一样的处理方法,只需要几秒钟的时间,奇迹就会发生!这只需要你说一句“嘿,我必须得再好好琢磨一下这事儿”,或者停顿一会儿,在此期间什么也别说(相较于面对沉默者的人,此刻沉默者往往会觉得更为难受)。只要您不因为条件反射而立刻做出回击,那您一般是不会做错什么的。
先发制人很多时候只是先发,但未必能够制人!
就这样,我们又讲到了“改变”他人这一日常策略上来了。这个过程极大地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之前我们的视野仅限于下意识地希望“他人”会去做这或是做那,现在我们着眼于自己,也就是我们自己的自发性反应(“自动驾驶”)以及我们自己的各种行为可能,同时也因此着眼于我们在与人交往中的个人责任。一旦我们关闭自动驾驶,并且开始认真地思忖如何以一种更为明智的方式达到我们的目的,那么我们成功的概率便会大大上升。关键问题是:我到底该如何来改善自己的行为,才能使别人能够按照我的意愿去行事?我虽然不能够去改变别人,但是我能够给他人提供一个其他行为的机会,如此一来,他人(也许)会有所行动。这就是我要说的秘诀,不那么复杂,但实施起来并不总是那么容易。
我的一位朋友曾经绝望透顶:她十五岁的女儿朱莉在两周之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此之前,朱莉一直都是那种“别人家的孩子”的形象,如今,她不仅违反规定给自己打了鼻环,还在头发上装了绿色的条纹,不仅如此,她的成绩也突然一团糟了。她之前在班上可一直都是尖子生。最近她总把自己死死地关在房间里面,听那些震耳欲聋的“可怕”音乐,带一些“奇奇怪怪的”朋友来家里面。每次我碰到我的这位朋友的时候都会听到一些关于朱莉的新故事:朱莉喝断了片儿,因为酒精中毒进了医院;朱莉把她那特别贵的皮背包说送人就送人了;朱莉差一点儿留级;朱莉不愿意继续练习弹钢琴了。
朱莉会不会吸毒?现阶段最严峻的情况是:朱莉想要退学,然后搬出去,去做一个木匠的学徒工。朱莉的妈妈为此尝试了一切她能想到的:软禁朱莉,并且不准她开派对,减少她的零用钱,并承诺给她一些奖励,也求过她,也威胁过她。但她现在不再那样做了,而是把女儿的话听进去了:“很好,如果这真的就是你想要的生活,我们会支持你的,而且只要你到了十六岁就可以搬出去住。最好你现在就开始物色一间出租屋。我们每个月可以给你五百欧,一直到你的学徒生涯开始为止。除了房租,之后你必须自己负担一日三餐、衣服还有一些其他的开销。你是想现在就去申请还是先做一个实习看看呢?”
朱莉因此明显感到了沮丧。在她参观了一些带家具的出租屋,而且在木工车间实习了一周后,她之前的宏图大业就此搁浅。现如今,朱莉总是住在家中,矛盾虽有,但都在可控范围内。而且她打算去参加文理中学的毕业考试,她极有可能以一个还不错的平均成绩通过这场考试。
这招行不通?那就换个新思路吧!
尽管我自己没有小孩,但是我能够理解我的这位朋友的担忧——我曾经也是一位叛逆的青春期少女,在很多方面还和朱莉很像呢(在这里必须得感谢我的母亲,她和我共同度过了这段艰难的阶段)!青春期少男少女们的父母也许更能够理解这种忧愁。朱莉母亲的智慧很令我钦佩,她在某一刻突然意识到常规的方法可能并不奏效,随即尝试了一种新的方法。当然,这种方法也不是百发百中,但那个时候她有其他的选择吗?让矛盾继续升级,造成我们可以预见的可怕后果?如果什么东西一直尝试,但始终未能成功,那真的应该去试一下新的方式方法。有人说:一直重复做同样的事情但是却期待得到不同的结果,这真的是疯了——即使这句话不是(大多数人这么认为)从爱因斯坦嘴里说出来的,对我来说也是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