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一场去往性格世界的旅行(1 / 1)

了解自己的人,能够更了解他人。我想带您一起踏上走入自我的旅程,这个旅程遵循着您自我性格形成与发展的轨迹。在我们开始我们的旅程之前,我们当然还需要一幅地图,这是一幅用于理解性格特征和行为方式绝佳的地图,由美国心理学家丹·麦克亚当(Dan MacAdam)发明。他致力于研究人们的性格能够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个问题。到底是什么决定了我们如何去判断、感受、处理以及如何去做?麦克亚当联手一个研究小组,一起创造了名为“大五类(New Big Five)”的模型,该模型由三根柱体以及“基因”和“环境”这相反的两极组成(参考图2)

图2:性格形成(根据丹 麦克亚当的“大五类”模型绘制)

我们从靠近边框的左边柱体开始:我们都带着特定的遗传秉性来到这个世界,它不仅影响着我们的身高、眼珠或头发颜色,还决定着我们的天赋、动机(例如为人亲和还是高冷,好动还是静若处子,鲁莽还是谨小慎微)以及各种不同方面的智力,比如逻辑思维、空间想象能力或者语言天赋。科学家们谈论了基因“序列”,即指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它们几乎不会随着生命的进程而改变),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它们会表达出来。一个有着逻辑思维天赋的孩子是在一个书香门第或是在一个有着十分复杂关系的环境下成长,将会对这个孩子最终能够表现出多少的天赋具有一定的影响,决定他今后是当数学教授还是售货员。我们所居住的环境使得我们能够拥有不同的基因表达环境,但基因的序列终究是不会发生任何的变化。

(成功的行为模式会自我加强)中间的柱体综合了环境与基因。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学着如何在这个世界中最好地认清我们自己。我们开发出了行为模式,并且巩固了那些使我们成功过的行为模式,这对于个人而言也一直都意味着“成功”。在孩提时代,“成功”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意味着爱与归属感的获取或最大化。例如,小孩子会学到如果他们做出什么成绩,他就会受到父母的喜爱,或者学到通过沉默来“解决”家中的争端。我们掌握了一种以我们的行为为导向的价值观体系,并且去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与他们在一起我们可以感受到价值观的交集。我们学习并适应一些习惯,使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更加安全、可靠和省心。这也包括一些策略,比如如何实现或者设定目标,或者建立、维持和断绝联系。

除此之外,日常的生活经历也影响着我们的性格,即靠右边的柱体,紧挨“环境”坐落着。所谓的“成长期”也对此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个时间是从童年早期到差不多15岁。在这段时间里,我们的教育、经历还有所处社会环境里发生的各类事情以及世界政治与社会事件都会对我们的性格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在成长期结束了之后,我们的性格并没有停止改变和发展,因为我们之后在人生中所积累的经验继续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模式,进而影响着我们的性格。

我们迄今为止所积累的许多经验都促成了现如今我们尽情发挥的行为模板,同时也促成了我们已经参与的和所改变的。如果我在儿时就形成了一种我所信赖的就寝习惯,这种习惯能够给我带来积极的情绪,那么可能我自己的孩子也会养成类似的行为模式。或者也可以完全不一样:如果我还是少女的时候,我经历了十分严苛的规则,这给我带来了消极情绪,那么我就会希望以后我的孩子可以拥有更多的自由。这儿可没有“逆来顺受”或与之类似的规矩。关键在于我们得去理解其中的玄机,不仅仅是我们的秉性,我们的经历也对我们的行事方式以及我们对现状与他人的评价方式起着重要作用。(性格:多种影响的结果)

在我们进一步剖析该模型之前,我想请大家先来了解两个人物,马克斯与茱莉亚。如何仅仅通过他们迄今所经历的人生来区别他们俩呢?

马克斯,1958年出生于德国的一个村庄里,有两个妹妹,马克斯是家中第一个出生的孩子。马克斯在他长大的岁月里遭受了哪些深刻的影响呢?二战的阴影仍旧笼罩在他的家中。在祖母的梳妆台上摆着一张穿制服的陌生人的照片,这是他已阵亡的叔叔。逃亡与驱逐对于他的祖父母而言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一旦孩子们有所察觉,他们就会收回到嘴边的话。马克斯的母亲是一名家庭主妇,他的父亲负责赚钱养家。在马克斯的孩提时代,女人属于家庭和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他的父亲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才从苏联的俘虏营里放回来,询问这一段历史在他们家里是禁忌。很快,经济的腾飞到来了。六十年代初,他们搬出了与祖父母同住的房子,换了一个大房子。在马克斯十岁的时候,他的家庭在乡下买了一套房子。“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老话说得好。马克斯很早就明白了义务感和责任心意味着什么:他精心照料他的两个小妹妹(分别出生于1960和1965年),并且他对有人如此信任他这个“大人”很是自豪。马克斯热衷于阅读,即使在他家里1966年购置了电视机后,他仍旧保持着这个习惯,反正那时候的电视也就晚上那么几个小时播放三个黑白频道。他的父亲是一位高级技工,在同一家企业工作40年后,于2001年高薪退休。对于马克斯去学习企业管理学,父亲并不是很高兴,所以马克斯在学业上从父母那里得到的资助很少,尽管如此,他还是完成了学业。现如今他是一家中型企业的销售经理。

茱莉亚,1990年出生于科隆,独生子女茱莉亚是家里期待多时才降生的梦之子,按理说她什么都不会缺。儿童体操、芭蕾还有之后的骑术,她一样都没有落下。在她三岁之前,她的母亲都待在家里,之后母亲重回她的老本行,在一家医疗技术企业里的销售部门找了一份兼职。茱莉亚上了一所十分注重音乐启蒙教育的幼儿园,学校的功课对她来说很容易。她的父母对她所取得的成绩十分赞赏,还提供了她放眼纵观世界的机会:16岁的时候在美国的高中待了一年,高中毕业后她又去巴黎做交换生。茱莉亚决定在大学里主修语言,并且辅修企业管理学。她童年里唯一的波折是她的父亲在2002年时突发心肌梗死,花了很大力气才恢复过来。在此之后,他本应该更加保重身体,但是几个月后他又像从前那样卖力工作,在这段时间茱莉亚的母亲也做着全职。她的家庭在物质生活上仍旧是很充足的,每年都会出门度两次假。家中有两台电视机,能够看几十个频道,随后又买了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在茱莉亚开始上大学时,父母在慕尼黑购置了一套单间公寓,因为茱莉亚在那儿上学。除了上大学之外,这位才华横溢的女儿根本不需要考虑其他任何事情。职业教育?这低于茱莉亚的水平了,这一点她的父母早就说过了。茱莉亚兢兢业业地完成了学业,同时还在海内外积累了多份实习经历。反倒是在求职的过程中她犯了难,选择实在是太多了!她到底该做何选择才好呢?那么她只好先想着:“好吧,我先在这里干着,然后再看我是不是真的适合这份工作……”

我们自身无法助力自己的成长之路

您好好地设想一下:马克斯和茱莉亚的人生轨迹在汉堡的一家企业里交汇。茱莉亚开始了她的第一份工作——市场助理,马克斯是她的上司。极有可能他们俩有着十分不同的世界观。比如,茱莉亚通过她的父亲很早就知悉高强度的业绩导向有其危害的一面。相反,马克斯坚信业绩第一永远是正确的!有些对于马克斯来说十分棘手的事情,对于茱莉亚来说反而很容易上手。而且这只是众多不同经历中的两个例子。我们从小就学习了什么是所谓的正确,什么是所谓的错误,什么是“不恰当的”,如何终结一段冲突,工作有何意义,家庭有何意义(以及家庭的角色如何去分配),甚至如何去庆祝节日。这所有的一切对我们而言首先都是“正常的”。马克斯和茱莉亚之间产生了意见上的分歧这件事本不应该使我们感到惊讶,但没有人能够充分了解其他人所成长的时代、地区以及家庭。真正重要的是:我们能够以一种开放与好奇的心态去面对他人的不同,抑或对此产生怀疑及排斥心理。在第一种情况里,我们的生活更加轻松,可能会拥有良好的社交生活,引导健康的人际关系。在第二种情况里,我们坚如磐石的固执会掩蔽双眼,甚至会使得我们陷入永久的争端之中无法自拔。

那么您具体是个什么情况呢?您看重什么,以及您认为什么对您而言是“正常的”呢?改变您的主要影响又是什么呢?何人又是何种框架条件对此起着决定性作用呢?在似水的年华里,我们很少去思索,我们是谁,什么对我们是特别重要的,何人与何物铸造了现如今的我们。但这恰恰又是使得我们自己和别人变得更加宽容、明智,最终走向成功的关键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