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时令美食,食物成为人们与历史、传说、节气、地域相连接的桥梁,袭传统、寄相思、庆团圆、盼丰收、送祝福、寓吉祥,把美好就着美味一起吃进肚,在体内积聚面对生活的勇气与力量。
重阳糕
中国的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时令美食,食物成为人们与历史、传说、节气、地域相连接的桥梁,袭传统、寄相思、庆团圆、盼丰收、送祝福、寓吉祥,把美好就着美味一起吃进肚,在体内积聚面对生活的勇气与力量。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腊八节喝腊八粥,重阳节则要吃重阳糕。
重阳糕最初叫“蓬饵”,汉代《西京杂记》中有关于重阳糕的最早记载:“佩茱萸,食蓬饵,饮**酒。”到了宋代,重阳糕成为重阳节的标配食物。登高是重阳节的重要习俗,而“糕”与“高”谐音,因此重阳糕格外受到人们的青睐。“吃糕”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在没有山可登的平原地区,可作为登高的“替身”,同样取“步步高升”的寓意。明代时,重阳糕被赋予新的内容。在九月九日这天清晨,父母要把重阳糕搭在儿女的额头上,同时说“愿儿百事俱高”,以祝福儿女百事顺利。在清代,宫廷每到年节时令都会举办“节令宴”,重阳宴便是其中之一。由于满汉文化的交融,重阳糕自然是宴席上的必备美食。
重阳糕的配方主要为米粉和各种各样的果料,但是并没有标准样式。古人为了追求美好的寓意,为重阳糕设计了许多新奇别致的造型。例如,将糕制成九层宝塔的形状,塔顶放两只羊,“重羊”正是“重阳”的谐音,若在塔顶放一盏灯,则代表登上最高处;用江米和黄米做原料,制成上下两层两种颜色的糕饼,代表“上金下银”;在糕上放几只面捏的小鹿,称为“食禄糕”,小孩吃了,长大后有做官的福气;在糕上放小象,称为“万象糕”,取“万事万物皆高”的寓意。
重阳糕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就是通常会在糕上插一面“重阳旗”。重阳旗的旗面是三角形的彩纸,有的上面绘有龙凤、云纹、水浪纹等图案,象征登高避灾。插上彩旗的重阳糕好不威风,惹得食客忍不住要多买几块。
芝麻
寒露时节,天气进一步迈向寒冷,白露里温润的露珠,此时开始透出寒气。这段时期气温加速降低,雨水减少,气候偏于干燥。古话讲:“秋之燥,宜食麻以润燥。”“麻”指的就是芝麻。寒露一到,市面上各种以芝麻为原料的时令小食便开始走俏起来。
芝麻是一年生直立草本植物,生长在热带以及部分温带地区。花为白色或淡紫色,雌雄同株,形状像迷你的喇叭花,呈穗状有序排列。芝麻的茎是一根中空的“养分输送管”,下面先吸收到养分的地方率先开花,花开的顺序是一节一节自下而上,“芝麻开花节节高”的谚语就由此而来。
据史料记载,芝麻是由张骞出使西域时引入我国,又称“胡麻”,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但是也有学者认为,我国的芝麻起源于云贵高原。芝麻虽小,却身居“八谷之冠”,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早在三国时期,人们就已经掌握了从芝麻中炼油的技术。芝麻油香气浓溢,人们干脆直接把它命名为“香油”,而用石磨低温磨制出的香油,就是几乎家家都有的小磨香油,堪称油类中的绝品。
汉代时,人们为了增加面饼的香味,在饼表面撒上芝麻,烤熟后果然有了芝麻的油香气,这种芝麻饼叫“胡麻饼”或“胡饼”。《太平御览》转引《续汉书》中记载:“灵帝好胡饼,京师皆食胡饼。”上到皇帝下到平民百姓,都对胡饼情有独钟。唐代时,胡饼风靡长安城。白居易在《寄胡饼与杨万州》一诗中写道:“胡麻饼样学京师,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白居易买到了类似长安名店辅兴坊制作的胡饼,想起嘴馋的好友正在万州当刺史,决定寄给他品鉴一番。看来,热衷与好友一起分享美味,这份情谊古来有之。
小小的芝麻穿越在历史长河中,所到之处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芝麻制品层出不穷,芝麻糊、芝麻酱、芝麻糖、芝麻酥、芝麻绿豆糕……或许真如《一千零一夜》中的故事《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所讲,“芝麻开门”是一句有魔力的咒语,只不过咒语开启的不是藏有金币的山洞大门,而是舌尖上新鲜的体验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