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飞:轻创业的北斗七星法(1 / 1)

1.轻创业如何起步?

北斗七星法

抛开时间管理不谈,你要做的轻创业本身是属于商业范畴的,这对任何一个人来讲都是既熟悉又陌生的。说我们熟悉它,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商业世界的一分子,是消费者同时也是商业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说它陌生,是因为多数人从来没有真正拥有过属于自己的商业,从来没有像商业缔造者那样去思维,而这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就是全新的领域。

你打算把一只脚踏入这个领域,开始创造属于自己的事业,就有必要学习这个领域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方法。

然而,当你向市场上寻求商业书籍、商业课程时,就会发现它们很难指导你眼前的行动。商学院里那种学院派的内容,理论性极强,很多内容不但晦涩难懂,而且也根本不适合创业;网络中实战派的内容的确具有较强的实操性,但案例都是大佬如何取得成功的,独角兽公司是如何快速成长的,上市公司是如何经营管理的。对于个体如何以个人财务自由为目标、以实现幸福为方向进行轻创业的方法总结少之又少。

所以在这里,我斗胆尝试,把轻创业的基本套路划分为七个环节,用来帮助个体事业的起步。

接下来为你提供的这七个环节的讲解,我试图做到三件事:第一,符合商业最基本的逻辑;第二,提供具体行动上的指导;第三,适合轻创业。

从心出发,不盲目跟风

做1万元的商业和做1亿元的商业,虽然都叫商业,但套路是不一样的。需要的资源、对创业者心智的挑战以及成功的可能性都是大大不同的。

如果你是以创造出一家上市公司的方法来轻创业的话,可以说是杀鸡用牛刀,能不能成功我不知道,但至少找团队、拿投资、做产品、抢市场……这些事情会直接把多数普通人吓住,卡在起点上一动也动不了。因为轻创业和这种类型的重创业在最基本的出发点上就很不一样。

当要回答“应该以什么作为自己的事业”时,重创业更多的是从市场出发,谈的是“风口”(趋势)中的商业机会,讨论的是市场中的大规模需求。而轻创业,是从创业者本人出发,考虑的是“我喜欢做什么?”“我擅长做什么?”“我打算服务什么样的人?”等。

如果你从市场出发去思考自己的轻创业,那么你的成功概率将大幅度降低,因为你选择了门槛儿高且自己很有可能无法全情投入的事情。所谓风口(趋势),意味着一个大规模的市场,比如头些年滴滴抢下的网约车市场和近几年流行的电子烟市场等,这样的商业都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投入、丰富的商业经验,以及和竞争对手近身肉搏取得胜利的决心。能在这里脱颖而出的都可以自称商业天才了。如果单纯是为了抢这样的风口,而你本人却不那么热衷自己所做的事情,在你的事业上轨道之前,你可能就已经不耐烦了,根本撑不到和别人开始竞争的时候。

我有位朋友,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组织小伙伴“摆摊儿”做买卖;初中时卖烤地瓜、烤羊肉串;大学时带着同班同学集体打工赚班费;1999年做了个电子商务网站;“非典”时做了个网络社交平台;团购兴起时又跟风做了个团购网站;直播火起来的时候就做直播App;直播凉下来就又做网红经济。

实话实说,做了这么多次创业,没有一次能被称作成功的,没有一次他能站上这个领域领头羊的位置,甚至没有一次他能够坚持到盈利。他所干的事情都是跟风,都是挤在一大波创业者和风险投资之中,拿上钱企图拼赢一场赌局。

要说他唯一有热情坚持的,就是这种重创业本身,但是他对于每一次创业要做的事情毫无忠实度,我们可以送他一个“连续创业者”的美名,我们也赞赏他不屈不挠的精神,但我们不推荐以这种方式进行自己的轻创业。

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努力,都会面对困难,尤其当碰到挫折的时候,只有发自内心的热爱,才能让你愿意坚持下去。

定义使命

到底应该把什么当作自己的事业?起步时,不要问如何赚到钱,而应该问:如何能给别人提供价值。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自己,这并没有问题,但不能只为自己。想财务自由就必须有源源不断的现金流进账,这些现金流只能来自别人。为何别人会愿意掏腰包来供你过幸福生活,只能是因为你给他们带来了幸福,你创造的资产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价值。

所以,你总会看到各式各样的标语,例如“服务他人,成就自我”或者“服务他人,幸福自己”之类的,张贴的人也许只是把它当个口号,但我们作为追求幸福的轻创者,是真的要践行这一理念的。思考自己的事业,需要你带着一颗奉献他人的心,然后以设立自己的使命作为起点。

使命,是你事业的社会意义、存在的价值,它是指导你创业的原则和基本思想,确保你的事业方向不跑偏。

举些例子:

*使孩子的数学成绩翻一番。——来自一位数学老师

*使年轻人保持良好体态。——来自一位人体工学创业者

*使减肥的人开心瘦身。——来自一位健身达人

当你看到上面这些使命,你应该大致可以知道使命的拥有者是做什么事业的,也能看到他们事业的方向是哪里,还能看到他们服务的对象,虽然只有十个字左右,却传递了极为丰富的信息。里面没有一个写着“我要赚钱”,但你能感受到其中的价值,如果你是目标受众,你很可能会愿意为之付费。

关于使命,我是从彼得·德鲁克的书上学到的。

那是在2011年,我刚开始起步我的事业,在读彼得·德鲁克的管理学著作时,我感受到了设定使命的重要性,于是,就在当时,我在书上写下了“使自律者自由”六个字,而这一使命延续至今。

我觉得我服务的对象是自律者,一群对自己有要求的人。人们常说“你叫不醒装睡的人”,我是认同的,主观能动性问题是我很难解决的,我更适合给已经动起来的人助力。而我帮助自律者达到怎样的状态呢?是自由,具体来说是身体健康、心智成熟、为所欲为(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和不劳而获(财务自由)。

如果你之前对我有过了解,就会发现我一直以来做的事情全部是围绕着这一使命展开的。我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时间管理老师,我之前出版的书基本上都是在给自律者提供自我管理的方法,我开发的软件应用也是在给自律者提供工具,而此时此刻你在读的这本书则更向前一步,触及了最终的目标——自由,所以,我自认为我是一个帮助人们从自律到自由的教育者。

九年的时间,我一直在使命的指导下前行。事实上,由于我接触的读者和学员较多,有各式各样的人来找过我谈各式各样的合作,给我提供千奇百怪的赚钱机会,最奇葩的是让我去开卡车运渣土……当然,都被我婉拒了。我想说的是,那些事情也许更赚钱,但与我的使命无关,如果我真的去做,可能既不会感到快乐,也很可能赚不到钱。

这就是使命对方向的把控作用,它让你有所为,有所不为。

我有一些学员也辞掉工作尝试自己做事,但他们今天做这个,明天做那个,什么能赚钱做什么,什么来钱快干什么,结果,闹得自己比上班还累,收入不稳定不说,还感觉自己毫无积累、毫无成长。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没有设定自己的使命,他们满脑子想的是挣钱,却没有思考过自己到底能为他人创造什么价值、怎么让这些价值放大。

所以,现在,请你停一停,想一想你的使命,用“使什么人怎么样”的格式写下来。

几点注意事项:

一个使命不一定管你一辈子,当你达成了一个使命,你可以设定新的。当然,如果你的使命是值得毕生追求的事情,那是非常美好的。

你服务的对象不能是自己,因为无论如何,你肯定都是为了自己,这不用说了,必须得服务别人。

你服务的对象不应该是你的亲人朋友,当然,你肯定希望他们都过得好,但从财务自由的角度看,从亲朋那里赚钱不太可能产生一个有益且良性的事业。

解决社会问题

思考事业,还可以从一个问题入手,这里提到的“问题”是指problem而非question,而且,这个问题是一个社会性问题,也就是一群人共有的问题,而不是一个人独有的问题。这个问题给这个群体带来烦恼和困扰,他们在独自解决这一问题时会有困难,必须依靠外部力量来解决。

比如,爱干净的上班族没时间清扫家里的地板、年轻人找不到适合的伴侣、盲人出门上街非常不方便等,都是特定群体的烦恼,如果你能够提供一种合理的解决方案消除他们的烦恼,你就是提供了一种价值。

问自己:我要解决的社会性问题是什么?以下是几个供你参考的思考角度:

(1)自己的困扰:你自己所面对的问题可能是最靠谱的,只要这个问题是非完全个性化的,别人也有可能碰到的问题。这时,你对于这个问题最了解,最能与其他人感同身受,也最有热情去解决它。

(2)自己的观察:你去观察你的亲戚朋友、同事客户,甚至是大街上的人、网络中的人,也许通过平时的交流,你就会发现他们所遭遇的问题。如果你认为这一问题也同样具有在某个特定群体内的普遍性,那么它就有可能成为你事业的起点。

(3)趋势信息:为什么要多看看新闻,尤其是国际、国家性质的大事件,因为这有助于你了解世界的变化。为什么要了解这些变化?因为有助于你看到其中的机会。印度洋葱减产50%,日本由于老龄化大量引入外籍劳工,越南借着中美贸易战提升了本国经济和就业……你从中能得到什么样的启发,看到什么样的社会性问题,说不定就是你的事业方向。

(4)创造一个你认为更好的世界:“世界”这个词可以大到整个地球,也可以小到你所在的社区。想象这个世界的哪些方面可以变得更好,那时人们是怎样行事的,和现在相比有什么变化。这一变化就是你要推动的。就像我们常听到的故事,比尔·盖茨在几十年前梦想的世界是每个人桌面上都有一台计算机,这就是那时候他脑海中的更好的世界,他也成为这一改变的推动者。和个人愿景一样,对未来世界的想象越生动越具体越好,这会唤起你行动的动力,让你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2.如何确定自己的产品?

用产品实现价值

如果你已经做完了前面说的思考工作,我相信你已经知道要做什么事情了,此时你已经稳稳地站在出发点上,准备好进入下一个环节了。

当我说“我要使自律者自由”时,一定会有人问:“How?怎么做呢?”当你说出你的事业时,你也必须回答清楚具体要怎么做,这就是你的点子,也就是你要做的产品。

产品是你事业的载体,也是你轻创业的资产。在商业领域,你要做的最基本的一件事情就是创造产品并把它推向市场,从市场中获得直接或间接的收益。当你站在出发点,大声喊出你的使命、你期待世界变成的样子、你要解决的问题时,你其实只是在描绘你的愿望而已,并没有任何市场价值,也很难得到市场的共鸣。但当你能够说出你具体要做的产品时,别人将能够感知到这件事的靠谱程度。

产品一定是对顾客来说有价值的东西。很多人刚起步时,特别扭捏,不好意思卖自己的东西,总会有“也许还不够好”“别人会喜欢吗”之类的顾虑,甚至会认为卖东西收钱本身就不好,会让“好事情变质”。

之所以会有这些担忧,就是因为没有认识到向顾客销售商品的过程就是你努力为顾客提供价值的过程,是在帮他们实现他们幸福生活的过程,当你这样去思考问题时,就不会觉得这有什么不好了。

消除痛苦与带来快乐

给顾客提供幸福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是归纳下来就两类,一类是当顾客碰到困扰时,你的产品帮助消除或削弱这种痛苦感;另一类则是直接给顾客提供快乐。大部分药品就是典型的消除痛苦类产品,而大部分娱乐(如游乐场、游戏机等)则是带来快乐类的产品。

事实上,如果你的产品能够消除顾客的痛苦,给顾客带来的也是快乐的感觉。在《无快乐的经济》一书中,作者就深刻地阐释了快乐和痛苦的关系,它们并非对立的两极,而是相伴存在的。所以当你规划你的产品时,首先要确定你的产品以何种方式为顾客造福。我个人推荐你优先考虑帮助顾客消除痛苦类的方式。

为什么应该优先考虑消除痛苦的方式呢?这和成本有关,也和成功概率有关。

先说说成本,消除痛苦类的产品比纯粹地提供快乐类的产品制作起来要更容易。要想为顾客创造绝佳的快乐体验,有可能需要全套专业的设备,需要训练有素的服务人员,需要前期的大量投入,多数情况下,不是靠你一个人可以按质按量搞定的。影视剧、电子游戏以及线下的各种服务型门店都属于这类。所以消除痛苦类的产品起步更容易。

再说说成功概率,人类的心理机制决定了人们会优先选择消除自己的痛苦。这在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被称为“损失厌恶”,简单地说就是相比获得,人更在意损失。丢了100块钱所带来的痛苦远比得到100块钱带来的快乐要大,所以在股市波动时很多人很难做出理性的“止损”决定,因为从市场把钱拿出来就意味着板上钉钉的损失,于是人们更愿意继续看着股票一跌再跌,并骗自己以后会涨起来的。

按这个说法,空中部分的内容就不太符合消除痛苦优先的原则,因为相比于获得更彻底的自由,人们会更在意损失的安全感和稳定性。不过,我仍然可以做些事情让这种情况有所改变,比如,当我描述一些上班族可能遇到的糟糕处境时(比如每天早晚挤地铁、令人压力山大的职场氛围和人际关系,甚至描绘我自己自由的生活状态来拉仇恨,等等),如果有一些正巧是你碰到的问题,就有可能引发你消除痛苦的行动。

要想消除痛苦,你提供的产品必须能够解决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问题,它必须是一个能自圆其说的解决方案。

产品与服务

你的产品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比如一位轻创者想制作一种眼镜,帮助人们获得深度睡眠,这眼镜就是有形的;而另一位轻创者想为大学生提供一对一的职业规划咨询,他的产品就是他自己的经验和时间,这就是无形的。

典型的有形产品会有研发制造成本投入,前期投入大;典型的无形产品需要人力资源投入,不容易实现被动收入;所以介于两者之间的信息类产品往往会成为轻创者的首选,因为信息类产品如书籍、课程、视频、应用软件等,算在有形的范畴内,却没有太多硬性的制造成本。要是算在无形的范畴内,又不需要太多的人员来提供服务,比较容易实现躺着挣钱。

但这并不绝对,不同地域、不同背景和资源的创业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最佳的方案。

产品线

无论你提供有形产品还是无形产品,都不一定是靠一款产品直接实现你的使命,直接解决全部问题。更多的情况是,你可以陆续推出一系列产品,每种产品可能解决一个更细分的问题,整套产品解决整个大问题。这样的规划有利于起步的生产,也有利于销售。

我的使命是使自律者自由,我的第一本书是不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的,所以我出版了好几本书,每本书都是我的一款产品,而且我还设计开发自我管理的App,后续也许还会为轻创者提供更深入的服务,整套下来,产品的数量很多,但都是围绕着同样一个群体的一个大问题,进行拆解和各个击破。

我的起步是从《哪有没时间这回事》开始的,而它解决的是读者时间利用不当、效率不佳以及伴随的纠结拧巴问题的。这样做,能使我的产品更聚焦,更有针对性,也就更可能把问题解决得更好。

你的产品体系也需要提前有个思考,如果想不清楚,就可以先从一个相对比较明确具体好上手的问题切入,再逐步扩展。有些时候,一个常见的策略是让产品形成梯度,按照从最入门的产品到最高级的产品排布,入门产品价格低廉,甚至免费,吸引更广大的顾客群体;高级产品利润高,服务少部分顾客。

级别只和顾客规模有关,和产品质量无关,无论你打算开始着手制造哪个产品,都需要给顾客提供符合期待的品质,真正解决用户的特定问题。

有人做,没人做,不重要

当你说出你要做的产品,人们普遍的本能反应是告诉你类似这样的信息:“哦,我知道已经有人做了一样的产品。”他们的隐含意思是,已经有人做了,你再做没戏,别费那劲了。

当你听了几次类似的反馈,再重新描绘你的产品时,可能就会附上一句:“我这个产品点子市场上还没人做过。”

在这里我想告诉你的是,这两种讨论都是无意义的。你要做的是一款好产品,而不是一款有人做过或没人做过的产品。有人做过,说明市场靠谱,需求已经被证明,你要做出你的特点;认为没人做过,则往往是一种自以为是的想法,要知道,这个世界上充满了各式各样的聪明人,你的想法已经被别人想过无数次了,而且,没人做过相同的产品,不代表没人去尝试解决同样的问题,你的产品永远不可能是摆在顾客面前的唯一选项。

比如,最近兴起的人造肉,的确是具有超级市场潜力的产品,但真肉、维生素补充剂、豆类和坚果等都是顾客的可选方案,而且当一家人造肉厂商兴起时,会看到早已经有很多家进来。所以,不要相信自己的产品在地球上是独一无二的,有人做过是好事,有了参照,你就有机会提供比他们更好的服务给顾客。

他山之石

事实上,当你对做什么产品还不确定时,去看看市场上的类似产品,是个非常棒的主意。这能帮助你了解市场上已有的竞品,并且进一步可以帮助你建立对这个市场的感知。如果你调研得够详细,还能额外获得很多对你进一步设计产品有帮助的关键信息。即使你已经明确自己要做的产品,这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了解自己的产品与其他产品的区别、优势、劣势、竞争力以及常见的顾客需求和顾客反馈。

依据产品种类的不同,寻找类似产品可能会是在完全不同的平台上,也许是在京东、淘宝等电子商务平台,也许是在AppStore等应用商店,也许直接深入线下门店去摸底。除此之外,任何行业都有该行业领域的一些数据和分析报告,各种机构的评测和趋势分析,它们会集中展示该领域的产品并提供详尽的参考信息。

了解产品时你可以重点获取以下几方面的信息:

1.产品是谁做的?他们的使命和愿景是什么?

2.有多少人参与其中,是怎样的发展历程?

3.实际的销量如何?

4.卖点是什么?

5.产品的组织结构和主要内容(功能)是什么?

6.用何种方式承载这些内容和功能?

7.主要在哪里售卖?

8.是如何宣传和推广的?

除了上述这些之外,如果有可能,还可以做以下的一些事情作为补充:

1.自己亲自上手体验一下产品。

2.找这些产品的顾客交流。

3.找产品的制作团队交流。

4.了解媒体对产品的评价。

5.通过一些专业的数据分析平台了解产品的详细数据。

一旦你沉下心来开始完成上述任务,你的脑海中就会开始具体勾勒你自己的产品,将会形成属于你自己的独特创意,并带着它走向下一个环节。

3.通过怎样的渠道接触顾客?

产品的触角

当你已经想清楚你的产品形态,肯定会很期待尽快把它设计实现。且慢,你可能没有意识到你的产品其实还不完整,处于缺胳膊少腿的状态。考虑产品设计,必须要考虑产品将要推广的渠道,它是你的产品伸向顾客的触角。

在商业领域,渠道可能是最为形象的名词概念,就像真的存在一条条管道,使你创造的价值流淌到顾客手中。具体来讲,渠道是指你的产品价值向顾客传递过程中所经历的所有中间环节。比如,我的书到达你的手里,可能就经过了出版商、书店、物流公司等,除此之外,还有可能有电商平台、自媒体、个体店铺经营者等,他们共同构成了我这本书到读者之间的若干条渠道。

现如今,很少有商品不经过任何中间环节直接到达消费者,渠道必然在某种程度上发挥它的作用。顾客通过渠道认识你的产品、购买你的产品甚至分享推荐你的产品,并且通过渠道反馈他们对于产品的使用体验。你绝对不应该忽视渠道的作用,但是很多轻创者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认为“酒香不怕巷子深”,认为只要产品够好,顾客就会纷涌而至,用不着费劲去考虑产品以外的事情。

但是,“酒香”本身就是渠道,如果你认为这是你的唯一渠道,那么你在设计产品时就必须把“酒香”考虑进去。真实的轻创过程,并不是你单纯地闷头设计一款产品,然后再给产品插上管子作为渠道,这些管子必须是你产品的一部分,在设计阶段就要成为产品不可分割的部分。很多时候,渠道将反作用于你的产品,影响你的产品形态。

为产品预设接口

在产品设计阶段,你必须考虑你都将通过哪些渠道接触客户,因为不同的渠道有不同的特点,渠道本身也会有自己对于接入产品的诉求,如果你的产品不能与渠道匹配,轻则销量惨淡,口碑不佳,重则根本无法接入该渠道。

当我构想呈现给你的这本书的内容时,我只知道我要传递的信息是什么,但当我开始考虑适合的渠道时,这些信息如何组织、如何呈现就变得更为清晰了。内容产品有很多种可能的渠道,以音频形式在各大线上课、音频平台投放,或者是做成视频放在视频平台、短视频平台,或者干脆直播,又或者是线下课程……也就是说,除了这条传统的出版渠道之外,还有其他若干可能性。当我自己选择了出版渠道时,文字这一形式也就被确定下来,也就是说,我这款内容产品的最终形态其实很大程度上是由我选择的渠道决定的,我必须按照这条渠道上的惯例来构建我的内容。

渠道除了会对产品的形态有影响,甚至还会对产品的定位本身有影响。不同的渠道所触及的顾客不同,无论是顾客规模、顾客各方面属性,还是顾客的消费能力和喜好,都会有差异。我之前时间管理的线上课在很多平台上都有发布,但唯独在知乎上的销量最好,这大概是因为知乎上的用户会更喜欢我这种偏理性、重实际问题解决的风格,也就意味着我的产品与这个渠道最为匹配,我也可以继续在这个渠道更多地投放产品,而这些考虑是会直接影响到我的写作和讲课风格本身的。

五种渠道类型

要在产品设计阶段思考渠道问题,你可以从不同的渠道类型分别下手,我在这里为你归纳总结了五种常见的渠道类型,这并不意味着你需要建立五个渠道。一个渠道可能同时扮演多种角色,事实上,有意识地合并一些渠道可能会是好事,因为每个渠道都需要你付出额外的时间和精力去维护,太多的渠道有可能意味着过高的管理成本。

先来看看这五种渠道类型:

1.识别渠道:这种渠道让顾客接触到你的产品,并在头脑中留下对产品的初步印象。比如一些广告,尤其是那种重复三遍的,目标就一个,让你记住产品的名字,并且越来越熟悉它。

2.认知渠道:这种渠道让顾客能够详细了解你的产品,发现你产品的独特价值,并引发你的目标顾客对你的产品产生兴趣。在书店里,你很可能只看到了我这本书的书名,但在一些微信公众号和豆瓣之类的读书类平台,你能看到有关这本书的介绍和达人、读者对这本书的评价,这些都有助于你进一步了解这本书。

3.购买渠道:顾名思义,这种渠道促进顾客购买你的产品,应该提供足够便捷的购买体验,并投放足量的产品。

4.交付渠道:你的产品或服务必须能传递到顾客手中,才能够让顾客享受到其中的价值。

5.反馈渠道:你的顾客在使用产品的过程当中可能会碰到问题,可能会需要帮助,甚至可能会有不满,这都需要有发泄的出口。而你,也有必要了解顾客的使用体验以不断改进你的产品,这就是反馈渠道所能发挥的作用,它给了你和顾客对话的途径。

除此之外,在所有你所触及的渠道上,你都可能会发现与你相竞争的产品,调查它们是如何做的会帮助你更好地适应渠道、改进产品,并最终脱颖而出。

避免自建渠道

有些时候,市场上的渠道并非现成摆在那里,你可能找不到合适的渠道来达成你的目标,这时,你可能需要建立自己的渠道,直接接触顾客,这种渠道被称作“自有渠道”。自有渠道能够为你带来更高的利润,但同时也意味着更高的建设和管理成本,所以对于轻创者来讲,自有渠道,尤其是识别、认知和购买三种前端销售类的渠道,如果有现成的渠道可以合作,就应该避免自建。

和别人合作会降低利润,因为你必须分一部分利润给渠道的提供商,但好处是你可能接触到更广大的顾客群体,这能使你的整体销量扩大。

我之前的线上课程,就是自己花钱雇人对接各个课程平台,平台各种各样的要求我们都得响应,而且只能接触到有限的几家。后来,我选择和我目前的经纪公司合作,由它们负责对接平台,而我自己仅仅需要专心制作优质的课程内容,它们可以把我的课程对接到上百家平台之上,虽然收入的一部分要分给它们,但是能够享受到我课程的学员多了很多。

关于渠道,有个轻创者常掉进去的坑。

很多轻创者的创业项目本身就是做渠道,而且往往长成一个平台的样子。所谓平台,就是对接供给者和需求者两方,当中间商赚差价。比如京东,对接了大量的商品生产商和消费者,使双方在京东平台上发生交易,京东从中谋取利润。

这种模式的诱人之处在于看上去像是“空手套白狼”,什么也不需要付出,只是拉拉客就行,但事实上,这是逻辑上非常容易成立但实际实现起来几乎不可能靠轻创完成的事情。

曾有个轻创者喜欢玩桌游,经常在北京的各种桌游吧玩耍。玩耍过程中他就发现一个问题:桌游吧周末时爆满,但工作日几乎没有人,空着是一种浪费,老板也会发愁空置的时间如何利用;他又进一步想到,创业者和创业团队起步时需要成本低廉的办公场地,而且办公就是在工作日,如果将这两者对接起来,既能够让桌游老板多赚一份钱,又能让创业者有便宜舒服的办公场地,多棒的事业。

他没有意识到,他已经掉进了我说的平台型创业的坑里,他其实就是在扮演中间商。这个点子乍一听很棒,但细分析下来就会发现走不通:经济大环境和创业大环境都不好,创业者和创业团队是相对少数;而场地空置则是大范围的,除了桌游吧之外,咖啡厅、餐馆都存在类似问题。也就是说,这是个典型的供给(场地)大于需求(创业者办公)的事情。创业者如果对价格敏感,完全可以选择图书馆、咖啡厅之类的地方,替代方案很多。所以难度在于找到足量的目标创业者才有可能产生收入并赚钱,就算找到了,创业者和场地提供方完全可以自己谈价格,绕开中间商,中间商完全没有任何控制权。因此这是个无法成形的事情。

像这样,平台中间商模式的关键问题在于,没有任何创造,没有额外价值的产生,更像是给一方在打工,而要想像成功的电商平台那样提供展示、交易、物流、仓储等多种不可替代的服务,又绝非个人能力所及,所以最好放弃这种取巧的想法,认认真真地去设计属于自己的产品吧。

4.什么是产品的关键价值?

产品的灵魂

当你通过产品和渠道的分析,对产品形态有了确定性的认识之后,在开始着手设计产品细节之前,你还需要做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为你的产品注入灵魂,这就是你产品的关键价值。

你产品的关键价值常常表现为卖点,也就是说,当你把你的产品用一句话推荐给别人的时候,你的这句话所要传递的关键信息。

每天你都会接触各种各样的广告,无论是平面媒体、户外媒体或者是电子类媒体,这些媒体不遗余力地向你推荐它们的产品,但它们都不会面面俱到地去详细介绍自己的产品的每个细节,而是围绕着一些关键点在讲解,比如我们熟悉的手机,常被用到的宣传点有相机的像素、5G概念等。

而对你自己而言,关键价值才是你真正想要做的东西,创造一款产品需要做方方面面的工作,有些事是你必须做的,有些是你特别想要做的,关键价值就是你的热情所在,是你真正想要实现的、想要表达的东西,而产品的其他方面则是服务于关键价值的。

确定关键价值非常重要,因为它贯穿你整个产品,渗透在产品的方方面面,如果你提供的关键价值正是你的顾客想要的东西、令他们兴奋的东西,而你又能把你的产品打造成为真正实现这一关键价值的载体,那么你一定就已经取得成功了。

如果你能把你产品的关键价值打造成独一无二的,是其他同类竞争产品所不具有的或是无法很好实现的,那么你的产品就具有了独特性,这种独特性被顾客认可的时候,就将成为你产品最具影响力和最具识别力的标签。

在我出版《哪有没时间这回事》的时候,市场上已经有非常多的时间管理类的书籍,但是在我翻阅它们之后,发现里面有相当多的书籍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它们指出了应该做到什么,但是实际上却并没有给出如何做到的方法,它们更多是从管理的角度出发强调人应该有效率,但是却完全没从人性出发,探讨人应该如何舒服地达到那种效率状态。

所以顺应人性就成了我的书的关键价值,而具体可操作则是另外一个关键价值,我在写作的时候,就会围绕着这两个关键价值,提供让人不拧巴的方法,提供让人可以按照一、二、三步骤去做的方法,来帮助人们提高时间的使用效率,而最终也被证明这是读者认可并推崇的。

而我新设计开发的自我管理App,面向的群体是那些对自己有要求、追求工作生活的条理、追求自己对自己掌控的优秀自律者。他们并不满足于单一方面的管理,所以我的工具提供从时间到任务、到习惯、到信息的全面管理,这种全面性就是我提供的关键价值之一。

注入了这些关键价值之后,我的产品设计便会围绕它们展开,这是我投入时间和精力打磨这款产品的动力,是我说给别人听的时候最兴奋的地方。我也做好了准备,随时等待顾客的检验。

那么,有哪些东西可以成为你产品的关键价值呢?以下是我为你总结整理的几个方面,你可以用来思考和塑造你产品的灵魂。

五种关键价值

(1)个人魅力

一个人的人格魅力就可以成为他产品的关键价值,因为顾客会喜欢活生生的人,有故事的人,有魅力的人,或者是喜欢他做的事情,经历过的东西,以及表达出来的思想,顾客有时仅仅会因为喜欢一个人或者喜欢他做的事情而买单。

近些年看到很多网红崛起,很多都是拍摄了一些自己的日常,有些是养鸡的,有些是捕鱼抓螃蟹的,他们记录下来这些故事本身给用户带来了新奇感受,但更重要的是,他们自身所散发出来的气息以及他们展现出来的品质值得被人称颂,让顾客欣赏和着迷。

(2)个性化

个性化有两层含义,第一是指定制,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定制产品,甚至参与到产品的制作中来,这样能让用户有更强的参与感,更大的自由度,可以更好地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第二,是帮助顾客表达自己的个性。因为我们每一个人每天都在用不同的方式来展示自己,向周围的人乃至向整个社会诉说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自己拥有什么样的价值观,自己的特点喜好是什么以及自己是如何看待人或事的,这种表达是人类需求的一部分,如果你的产品有助于更好地表达自己,那么就满足了用户个性化的需要。

微博、朋友圈之类的社交产品,帮助用户更方便展示自己。而一些网络上的文章、测评和自媒体平台,则能帮助顾客更有深度地展示自己,所以顾客才会乐此不疲地发布和转发。

(3)新奇的体验

人们都喜欢新鲜的感觉,喜欢去感受和体验从来没有经历过的食物,以前没用过的产品。没蹦过极的想蹦极,没去过卢浮宫的想去卢浮宫,没看过VR视频也会想体验一把虚拟现实。

所以你的产品能给用户打造这种不寻常的新奇体验,那么它就能够成为产品的关键价值。

人们普遍会认为,要打造这种体验需要非常高的技术门槛,只有靠电子设备才能完成,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有时候海底捞边拉面边跳舞的小哥儿就完全足以交付这种价值。

(4)价格、成本

省钱和省时间永远是顾客想要的(所以我才既做时间管理又讲财务自由)。如果你能以更低廉的价格提供同样的价值给那些对价格敏感的顾客群体的话,那么低价格本身就可以成为你的关键价值。

更进一步,如果你的产品可以帮助顾客节省成本,那其实就相当于在帮用户赚钱,这也是极其重要的关键价值。以前写书,得用键盘一个字一个字地往里敲,一天下来胳膊手都疼,现在有像讯飞这样的语音输入法产品,可以举着手机用语音的方式把头脑中的思想更流畅地表达出来,这对于我节省时间成本、降低对健康的牺牲,有非常大的帮助。

(5)把事情搞定

可以帮助顾客把原来想要做的事情做得更好,这本身也是一个关键价值,就像微信群里原来大家报名什么活动都是用文字接龙的形式,而现在接龙本身是一个小程序,更方便大家参与事情,又方便组织者进行统计。

5.如何包装你的产品?

人靠衣服马靠鞍

顾客在购买你的产品之前,是无法完整地体验你的产品的。所以无论你的产品好坏,顾客最先接触到的都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的外衣,也就是包装。而这一包装对于产品的销售影响巨大,因为它是顾客对你产品的第一印象,而且也很有可能是顾客判断是否购买你产品的唯一依据。

当提到“包装”这个词,不一定是我们在超市看到的那种五颜六色的包装纸或包装袋,也完全可能是一张图片,一篇文案甚至一个人。产品包装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它要起到的作用和起到该作用所需要的方法是一致的。

不少轻创者容易忽视包装,就如同他们忽视渠道一样,他们认为包装不是产品,也不是产品提供的价值,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事实上,如果每一个顾客都有足够强大的判断力和足够充沛的时间和精力去摆弄每一款产品并研究产品给自己带来的价值,并通过横向比较,建立指标和指标体系,最终选择最适合的那一款,那么,包装也许真的不是必要的,也不需要你花心思去琢磨。但现实情况是,顾客泡在商品的海洋里,必须在非常短暂的时间之内(可能是几分钟)基于非常有限的信息(你的包装)做出决策,如果你不重视包装,那么你辛辛苦苦做出来的产品,用户是根本无法感知到它的价值的,这将进一步影响到你的销售收入,最终使你的产品功亏一篑。

我建议你在设计产品时就开始思考包装,因为包装里呈现的信息都是你给顾客的承诺,而思考这些承诺将有助于倒逼你自己在产品设计和实现阶段兑现它们。如果你能够以销售为导向去思考产品,产品应该不会愁卖。

包装的五个功能

要想知道如何设计你的包装,首先要搞清楚包装是干什么用的。坦率地讲,很多产品的包装设计者似乎都并不清楚这一点,他们更想让包装去哗众取宠,而不是达到最根本的目标——销售产品。

从这一根本目的向外扩展,就会衍生其他四个功能层次:

一个产品要想让顾客做出购买决定,一定要提供给顾客一个或一些理由,是这些理由让顾客自愿拍板;这些理由要能够深入地扎根在顾客心中,必须依靠产品的卖点;而卖点再多再好,不是顾客所需要的也无法达成目标。最后,也是最前端的一个功能,你的产品包装必须先捕获用户的注意,才可能发生后续的故事。

当顾客接触你的产品包装时,是被最外层吸引注意,按顺序逐渐深入最终购买的。接下来,为了便于更好地理解和设计你的包装,我将从最内层销售产品的功能开始,逐层向外推导,向你介绍如何实现好每一层功能,以及如何使每一层紧密结合的方法。

销售产品

记住,这才是根本目标,如果包装不是用来销售产品的,那么什么是?很多人都把吸引眼球这一最外层功能当目的,整了一堆莫名其妙的东西呈现给顾客,就想博顾客一笑。还有很多人,就是不肯做销售,怎么都无法过心里这一关,感觉一开始销售产品就会让自己的产品充满铜臭,他们也许前面几层功能实现得很好,像久经沙场的战士一样披荆斩棘,可到了最后的销售环节却像不经世故的孩子一般扭捏,拖泥带水。

任何的包装都一定要号召顾客购买,你想让顾客买,你不说,顾客怎么知道呢?

直截了当没什么不好,顾客又不是傻子,他们不会不清楚你想干什么,而且,我相信你也不会希望真正想要购买你产品的顾客找不到缴费的地方吧。看看电子商务网站,“立即购买”四个大字的按钮总是摆在最醒目的位置,用最醒目的颜色,你也要依葫芦画瓢。

除了直截了当地呼吁顾客立刻行动,还可以再提供一些诱饵,比如优惠、限时、限量等,也可以是它们的组合,比如限时折扣、限量减价、前一百个购买者福利等。这些小技巧意在制造稀缺感和紧迫感,稀缺让顾客觉得自己如果不买就会买不到,紧迫则会让顾客感到如果不现在买将来就会失去优惠,还记得“损失厌恶”吗,一样可以用在这里,顾客不想损失任何福利。

所以不要害怕鼓励顾客购买,这就是你要让顾客做的,不是明天、不是吃完早点,是现在、立刻购买。

购买的理由

顾客在购买产品时,一定至少会为自己找一个理由。比如“我买了它就会让我工作效率更高”或者“穿上它会让我显得更苗条”。无论这个理由是客观事实还是顾客自己异想天开,都是顾客做出决定时必须的。而你的任务是在销售前为顾客制造理由并植入他们的心中。

正确的理由可以让顾客毫不犹豫地购买,错误的理由则会让顾客望而却步。

比如,传染病流行时,顾客要买口罩,其真实理由是恐惧,怕自己的健康受到威胁,所以口罩的包装就要提供安全保障而不是其他,一款水果味的口罩并不能令顾客感觉更好,而密闭性、防护能力才是最需要被指出的。

有些理由是根本的,有些理由是表象,直击根本理由的包装更能打动顾客的心。比如香水,是为了让自己更好闻,但这只是表层理由,让自己更好闻的目的其实是为了更吸引人,这是根本理由。

强调香水有多香不如强调能够让人多有魅力。

顾客购买很多产品的理由都是类似的,可以被提炼和总结的,比如:

*赚钱、省钱、省时间;

*感觉自己重要,感觉自己被人喜欢,感觉自己吸引人;

*舒适、轻松、快乐;

……

你在设计产品时,就要调研和思考你的顾客究竟要的是什么。

证明价值

理由再好,如果产品不能匹配,顾客也是无法相信的。你必须把你的产品和顾客的购买理由相关联,以令顾客信服的方式呈现出来,而其中的关联物就是你产品的价值,或者说是产品的特色。

所以你的包装中一定需要介绍你的产品有哪些卖点。首当其冲的就是你产品的关键价值,它是最应该被优先展示的。

当你展示产品的价值时,不要简简单单地罗列功能,你的每个价值必须从顾客的角度来描述好处。比如一双筷子,你宣扬它说是金属做的,就不如说它不会折、好清洗之类的,前面的说法只是客观的特点,而后面的说法才是能给顾客提供的功效。

列出一份包括关键价值的全部产品价值的清单,还有一些小技巧可以帮助你提高说服力,比如:

1.找顾客提供满意评价。你可以找一些已有的顾客,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表达对产品价值的认可。书后的推荐、课程下面的学员感言、商品代言人等都能起到类似的作用。

2.如果你有信心,可以拿竞争产品做比较,说明你的优势在哪儿。

3.如果你的产品有权威机构的评测,或者是销量上的证明,可以引用相关资料和数据。

4.你自己的热情和投入,你自己坚持的故事也可以作为背书,它代表了你值得信赖,因为你全身心地奉献到该产品上了。

激发需求

产品虽好,还要顾客有需要,但很多时候,顾客的需求并不那么明显,或者并不感觉深刻。

你的包装,有责任有义务告诉顾客,为什么他们需要你的产品?他们的哪些困扰会被更好地解决?

要打动顾客,就要与他们产生共鸣,让顾客感觉到他们是被你深刻理解的。你需要剖析你的顾客,以下是可能尝试思考和分析的一些问题:

顾客的目标是什么?

顾客想要怎样的改变?

顾客有哪些感受?

顾客有怎样的信念?

顾客的自我感觉是怎样的?

回答这些问题,有助于你打动顾客,暗示他们:“我和你一样,我们是相同的,你可以信任我。”

吸引注意力

最后,也是顾客最先接触你产品的原因,就是你的产品包装获得了用户的注意力。

怎么做到?很多人选择类似标题党的方式,用爆炸性、煽动性、**性的方式来夺目,我个人并不推荐,这样的方式经常会给人一种“鼓鼓囊囊一大包膨化食品,打开袋子发现全是气,里面的东西少得可怜”的感觉。如果你在吸引顾客注意力之后却不能提供匹配的相应价值,那用户将极度失望,并且会认为你的产品只不过是“狼来了”的骗局。

实际上,直截了当地传递价值信息就足够了,如果可能,再加一点点吸引力即可。

《哪有没时间这回事》这个书名就是包装的最外层,其实并不是我想出来的,而是出版公司团队智慧的结果。书名传递了时间只要利用得当就能创造出效率的信息,用反问的方式增加了吸引力,并且俏皮的方式也和书里我比较轻松的文字相匹配,这就具备了足够信息,既能够让读者发生兴趣,又能够给读者合适的期待。

相比之下,《拖拉一点也无妨》就哗众取众成分多,传递的价值信息含混不清,使人无法明确产品给自己能够带来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就不如《战胜拖拉》简单明了,也许前者能吸引许多眼球,但产品口碑将可能大打折扣。

以上五个层次的功能,经过逐层思考,你就能够完成一份专业水平的包装。接着,你就可以进入真正的产品设计与实现阶段了。

6.产品设计的方法

100天

前面的五个环节,可以说都是在为这第六步做铺垫。此时,你已经进行了足够深入的分析思考,搜索了很多信息和数据,是时候开始设计和实现你的产品了。

你的任务是尽快将你的产品做出来并投放市场。

尽快是多快?还记得我们之前提到的10000天愿景、1000天展望、100天目标吗?100天就是你实现一个项目的合适时间,前面五个环节也许花掉你10天,剩下的90天就是用来完成第一版产品的。

为什么我在产品前加上“第一版”呢?因为很多类型的轻创产品,你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把你所有的产品构想都实现,就算真的都实现了,坦率地讲,仅仅基于10天的分析与思考就做出来的东西很难完全满足市场的需要,因为你的产品是从你个人出发的,并未接受市场的检验。所以,你的产品很可能是一个版本接一个版本推出的,每一个版本都像是一次实验,在市场中观察实际的销售结果。所以,越快越好地推出你的每一版产品,将增加你实验的频次,有助于你不断根据市场的反馈进行优化,进而更好地满足顾客需要。

当然,用100天时间做出来的产品必须是体现了其关键价值的,即使它不完整,你得做个对顾客有吸引力的东西,至少是你猜测能有吸引力的东西,而投放市场就是验证你猜测的过程。

那么,到底怎么设计和实现你的产品呢?讲真,每个读者要做的产品都不一样,从形式到内容,从定位到渠道,从市场门槛到技术门槛,各式各样,我无法在本书中提供具体的建议。我只能提供给你一个抽象的思考结构,并再为你奉上几个具体的实例。

骨骼、肌肉和皮肤

构建一个产品,有基本的三步:结构、流程和材料。

结构:是你产品的骨架。你要回答的问题是,你的产品有哪些部分?这些部分当中哪些主要,哪些次要?部分和部分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并列的?递进的?还是其他?当你把这些问题回答清楚,你就为你的产品撑起了一个支架,这个产品就已经有了基本轮廓,有经验的人便可以对产品进行判断了。

流程:是产品的肌肉,是连接骨骼、牵引骨骼、与其他肌肉和骨骼相互配合的动态力量。流程决定了产品各部分之间的联动关系以及产品和顾客之间的互动关系,一个个完整的流程使顾客得到了一次次对产品价值的体验,流程的合理性、顺滑程度,过程中的感受都会影响顾客对产品的感知。

材料:是产品的皮肤,是包裹在骨骼和肌肉之外直接与外界接触的界面。顾客是通过产品的材料来使用和体验产品的,他们可能不清楚结构,也可能不熟悉流程,而材料供给了顾客足够的信息,使得顾客可以仅仅通过材料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这三个抽象步骤就是你设计产品时的思考框架,你会发现,无论是内容产品、软件产品,还是影响力产品,都可以此框架来思考。

诚然,这么三言两语的介绍是无法让你立刻学会怎么制作产品的,任何一个领域的产品设计本身都是大学问,一本书都无法讲清楚,这是你需要后续学习的东西。产品是你轻创业的载体,即使你不是亲自实现它的人,你对它也应该有相当程度的了解。不然,你是无法通过产品去了解你的顾客并满足他们需求的。

7.如何了解顾客,改善产品

顾客是伴侣

你的产品设计得好不好?顾客说了算。要想让顾客满意,就要了解客户的特征、需要以及实际使用你产品时的真实感受。如果说前面六个环节是在复习备考的话,那么这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考试本身,它告诉你当前的水平如何。

你的顾客是特定的一群人,这被称作“细分”,是从全部人中以某些特征筛选出来的一个相对小的群体。千万不要宣称你的产品可以服务所有人,即使是卫生纸都做不到,但这是轻创者常犯的错误之一,他们往往对顾客抱着“来者不拒”的态度,想要满足所有人,最后反倒无法满足你的顾客。

另一个轻创者易犯的错误就是让自己的产品太过高冷,他们不断强调自己的产品不是给这个用的,不是给那个用的,但是却说不出是给什么样的顾客用的,缺少了这一描述,很可能意味着根本没有顾客存在,产品就沦为了自娱自乐的东西。

分析顾客

想要了解顾客,就要先了解你自己,你想帮助谁?他们有怎样的困扰?和找对象一样,你得把你心中顾客的形象描绘出来,什么样的人才是你的候选人,什么样的人是会掏腰包付钱购买你产品的人。找对象绝不可能“是人就行”,找顾客也不应该“通吃”。

你要像想象你的理想伴侣那样,列出你的顾客是个怎样的人,这被称作“顾客画像”。他多大?干什么的?收入怎么样?有房吗?……理论上,你对顾客描述越详尽越好。

除了基本的“人口普查”式的指标(如性别、年龄等),更为重要的是要去分析顾客的性格特征,你的顾客有什么爱好?他们相信些什么?他们对于你产品的态度会是什么?他们是一群自信的人还是焦虑的人?他们的目标是什么?等。越来越多的产品,不是通过产品功能本身打动顾客,而是通过顾客的情绪、态度和渴望来销售产品,对顾客这些方面的分析将让你越来越清楚顾客的真实需要。

产品验证

顾客分析的工作在轻创之初就可以开始做,但往往那个时候,你对顾客的了解很有限,其中很多分析都是基于自己的想象,因此,我们必须有一种方式去不断了解顾客,不断修正你的顾客“画像”。这时,你快速制造出来的产品就成为关键。

无论你如何去分析顾客的人格特征,最终,最真实的是用户面对你产品时的实际行为。顾客购买你的产品了吗?他们把产品推荐给朋友了吗?他们持续使用你的产品了吗?回答这些问题,必须依靠你将产品投放到市场上,并观察实际的情况才能知晓。你需要提前定义好你要验证的关键指标有哪些,然后有意识地在产品设计时加入这些指标的收集机制,最后投放产品获得信息,在此之后,根据这些信息改进你的产品,改进你的指标,再次投放新款产品到市场。如此反复,就像往市场这个化学溶液中不断注入不同配比的试剂,观察发生的反应,以此来找到最佳的配比。

轻创闭环

当你通过顾客分析和产品验证对顾客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通过你新的见解和认知,就可以重新回到起点,也就是你的出发点,思考自己的出发点是否是真实的、合理的,进而再次思考产品与渠道,重新确认关键价值,重新修改产品的包装,调整自己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工艺,再把它投放到市场中验证。由此,一遍遍地循环,打造出令顾客和你都满意的有益产品。

产品就是你轻创的全部,你无须太多操心金钱本身,好的产品一定会给你带来满意的收入,而实现好产品的努力过程将促进你高速成长。

写到此处,这一部分的内容我已和你分享完毕,全书也接近尾声。

创业是个充满挑战的事情,而且一个人创业也会时常感受到孤独或迷茫,但没关系,我和其他轻创者都会和你在一起,也许帮你诊断轻创项目,也许推动你前行,也许构筑起合作,总之,你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的付出也绝不会徒劳,这一过程必将为你创造新的体验和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