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当孩子的行为令人烦恼或不合时宜时,我们该怎么做呢?即使我们不能接受他们的行为,并且想让他们明白,我们的反应也应该是站在大局看问题——确切地说,就是必须确保他们感觉被爱和值得爱;目标是避免误入有条件养育的歧途。以下是具体做法。
◎ 限制批评的次数
咬住舌头、将大量反对意见吞回肚子里。首先,持续的负面反应会适得其反。如果孩子感觉让我们高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们就会停止做出努力。谨慎选择我们反对和禁止的事情,这样在真的必须说“不”时会更有效。切记,过多的批评和反对会导致孩子认为自己没有价值。
◎ 限制每次批评的范围
将焦点放在某个具体行为的错误上(“你刚才和妹妹说话时,口气听起来真的很不友好”),而非意指孩子本身有问题(“你对人很刻薄”)。
◎ 限制每次批评的强度
重点不仅在于你的负面反应到底有多少次,也在于你每次反应的负面程度有多强。在确保信息得到传递的同时,请尽量温和有礼。微小的情绪影响深远,我们讲话的效应已经被放大,因为这是家长与生俱来的威力。即使孩子看上去对我们充耳不闻,但他们正在不露声色地吸收——并被深深地影响——我们的负面反应。事实上,当养育手段不带压迫性时,我们会对孩子产生更多的影响。我们不仅要关注对孩子说了什么,还要注意肢体语言、面部表情、语音语调,这些因素都会在无意间向孩子传递更多的不接纳、更少无条件的爱。
◎ 寻求批评的替代
可以说,我们不仅要关小音量,还应该换个台。当孩子鲁莽大意、态度敌对或令人生厌时,试着将其看作“教机”。不要说“你是怎么了?我不是告诉过你不要做那件事吗”或“你做那件事,让我对你感到失望”,而是试图帮助孩子看到其行为产生的影响,是如何伤害到他人的感情,或给他们的生活出了难题。
如果只是说出我们所看到的(“你对杰瑞米说了那些话后他看上去有点难过。”)并提出问题(“下次你感到困惑时,你认为除了推搡还能做些什么?”)就没有必要露骨地发表负面评价。当然,这不能保证一定成功,但却可以显著增加机会,让孩子开发出对更负责任行为的承诺,如果你邀请他共同思考让事情变得更好的办法,根据不同的情况,着手重建、修复、替换、清除或道歉,那更是锦上添花。
这听起来显而易见,但我们有时却似乎忘记:即使孩子做了很烂的事,我们的目标也不应该是让他感觉很糟或泯灭某一行为。相反,我们想要影响孩子思考和感受的方式,帮助他们成长为不愿残酷行事的人。当然,我们另外的目标是避免在这个过程中伤害亲子关系。
有一个具体方法,能确保你的干预行为不会表达有条件认可:努力做到从不怀恨在心。“你是家长!”这句话通常意味着你应该施加控制、态度强硬;但我用这句话来表达你应该能够超越幼稚的以牙还牙伎俩:“怎么着?好吧,如果你不做家务,我就不让你吃甜点!走着瞧!”许多育儿书籍实际上都在鼓励这种家长行为(当然要去掉“怎么着?”和“走着瞧!”)。一旦你认真思考,这种反应有多么无济于事也就显而易见了。
记得儿子2岁时的一天,不耐烦等待6岁的姐姐玩完玩具轮到他玩儿,试图从姐姐手里抢过玩具。姐姐生气地抵抗,她推开弟弟,抢回玩具,并宣布:“我现在根本不想给他玩了,因为他抢来着。”她是要教训他,让他知道因为他做错事了,所以应该受到惩罚、被剥夺玩玩具的机会。可问题是:我们也想让自己的行为和一个6岁的孩子一样吗?大量所谓的训育技巧都包含以牙还牙的反应,然而这只不过是给了我们一种报复的满足感。
做家长意味着你拥有某些责任,而尽责并非轻而易举。我的妻子常常提醒我,尤其是当我们为孩子准备的晚饭又一次被晾置时,我们所能做的还是为他们准备富有营养的餐食(尽可能地重视他们的喜好),然后报以最美好的希望。这不仅是我们唯一能做的,也是我们必须一直做下去的,无论最后有多少顿饭进了垃圾桶。
这就是无条件的爱,你坚持尽最大努力提供这种爱,即使你的努力不被欣赏且没有回报。有时孩子对待我们的方式看起来和爱的撤回十分相似,当他们感觉遭到背叛和阻挠时,会生气地大喊“出去!”或“我不爱你!”即使这些事情在我们看来微不足道。但我们的任务是保持冷静,避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理解他们行为只不过是挫败感的暂时发泄;他们并没有真的停止爱我们。令人心碎的是,即使是受虐的孩子,也还是会继续爱施虐的人。我们必须时刻牢记:我们与孩子之间没有对等性;这并不是两个拥有同等力量的成年人关系,哪怕最微小的迹象流露出你收回了对孩子的爱,其产生的影响都要比孩子尖叫“我恨你”对你所起的作用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