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楚怀王要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屈原顿时感觉五雷轰顶,对楚国的命运产生了深深的担忧。虽然如今的他根本得不到楚怀王的信任,根本不能改变什么,但他觉得自己绝对不能坐以待毙。
于是,屈原又与将军昭睢、大臣陈轸等反对合秦的朝臣商议,联名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不过,昭睢与陈轸等人虽然竭力劝说,但都无济于事,怀王仍旧一意孤行。
这日,昭睢与陈轸破例带着屈原一同前去面见楚怀王,欲将黄棘之盟的利害关系为楚怀王言明。在昭睢与陈轸相继劝楚怀王无果之后,一直站在旁边未开口的屈原说话了:“下臣屈原,参见大王。”
楚怀王一听是屈原,便觉得奇怪,问道:“三闾大夫,你不好好管理祭祀的事情,跑到这里来凑什么热闹?”
屈原不卑不亢地回答道: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况且臣如今还食着朝廷俸禄,自然关心楚国的前途命运。微臣曾经为大王分析过当今天下的形势,我们若想振兴楚国,唯有与六国合纵,一同压制楚国一统天下的最强对手秦国。可是如今,一切都颠倒了,大王不仅不再抗秦,反而做出亲秦背约之事,简直是趋利忘义。难道大王不怕天下人耻笑您目光短浅,心无百姓吗?
楚怀王不等屈原说完就说:
住口!你真是胆大妄言。当初你为张仪没能及时贿赂你而阻碍我合秦,如今已无参政之权还敢在寡人面前卖弄你所谓的见识,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寡人不管你是何居心,希望你能就此打住。寡人念你曾经为变法改革出过力,不与你计较。不过,如果此次不对你稍加惩罚,你日后必然更加肆无忌惮。所以,寡人决定将你流放到汉北,希望你能认真反思悔过。
说完盛怒而去。
昭睢与陈轸见屈原惨遭如此待遇,都感到愤愤不平,可是又无能为力,只能不住地叹息。不过屈原倒像是早有预料似的,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悲伤之意,反而还安慰两人:两位不要为屈原难过,也不要对楚怀王心生怨恨。
他只是一时被秦人蒙蔽,只要你们多多劝解,他迟早会醒悟过来的。我这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归来,以后楚国的兴衰、万民的安危都拜托两位了。
屈原与朝中交好的大臣交代了一番后,便踏上了前往流放地的路途。
在前往汉北的路上,屈原不时听到关于楚国的噩耗,不是楚怀王为与秦国交好,向秦国赠地、赠人,就是楚国某位大臣因反对秦楚联合而招奸佞小人谗害,要么就是楚怀王听信卖国奸臣的蛊惑,替秦国欺压其他列国……每一个消息的传来,都令屈原痛心疾首:
周赧王十二年(前303 年),齐、韩、魏三国因楚国背离合约,相约一同攻打楚国,进行讨伐。楚怀王面对声势浩大的讨伐之师,忽感心惊胆战,立马派人向秦国求助。为表达借兵诚意,楚怀王还把太子送到秦国作人质。
楚国太子不堪在秦国受辱,于第二年杀了秦国大夫,逃回了楚国。
周赧王十四年(前301 年),秦国便以此为借口,与齐、韩、魏联合攻打楚国,攻占了楚地重丘。
周赧王十五年(前300 年),几国又发动了对楚国的第二次进攻。在这场战争中,楚国损失士兵两万多人,又折损一员英勇大将景缺。眼见着楚国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楚怀王才幡然悔悟,明白了屈原、昭睢等人所说的齐楚联盟、六国合纵的重要性。于是,他又将太子送到齐国,以求齐宣王能重新考虑齐楚联盟抗秦一事。
屈原虽远在千里之外的汉北,但闻知楚国发生的沧桑巨变,情不自禁地涕泪横流。
流放期间,屈原想通了许多事情,比如对楚怀王的感情和看法。因为楚怀王曾经有过振兴楚国的想法,也曾经非常信任自己并委以重任,二人也算有过志同道合的经历,也共同为楚国振兴富强做出一些成绩,所以屈原对怀王没有丝毫的怨恨,有的只是些许失望和同情。
也就是说,屈原对楚怀王仍抱有期望。希望楚怀王有一天能回心转意,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能够对自己的作为有所悔悟。而对于曾经陷害过他的靳尚和郑袖,屈原仍然怀有深深的恨意,屈原是个爱憎分明的人,对毫无主见的楚怀王,更多的是惋惜,而对奸诈邪恶的小人,就是愤恨了。
想通这些之后,屈原的内心豁然开朗了。因而在闲暇时他又重拾对诗歌的兴趣,创作了《抽思》和《思美人》两首诗,他在诗中将自己的遭遇、志向和愿望写得清清楚楚。
屈原希望这些诗歌有朝一日能传到郢都,传到楚怀王的耳朵里,使楚怀王有所触动,能够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所悔悟。可是,诗歌传出去一两年之后,也没见郢都那边有什么动静。于是,屈原决定静下心来,重新写一篇更好的、更能打动人的诗歌。
有了这样的想法,屈原艰辛乏味的生活便有了新的目标。他想象着这首诗歌的内容,想象着它要比以往所写的诗歌内容更加充实,篇幅更长,寓意更深,既要切合主题,又要包罗万象,而且语言一定要精练有气势。有了一个大致的写作方向后,屈原便开始着手准备创作了。
屈原构思了很久,突然一瞬间,他有了灵感,终于确定要借用一个楚国当时的名曲《离骚》作为自己所写长诗的标题。
屈原回顾了自己短暂的从政生涯,从被楚怀王信任、委以重任,到被楚怀王怀疑、抛弃,从执掌楚国内政外交大权的左徒,降为无任何参政权利只做闲事的三闾大夫,再到如今被放逐偏远的边塞之地,屈原心中怎会没有离忧之思呢?
在《离骚》中,屈原将“以法治国”的主张诠释得清清楚楚,并暗示楚国君臣之所以蒙昧不明,人民之所以多灾多难,大都是“背法度而心治”造成的。这首诗既向楚怀王以及民众强调在楚国推行法治的重要性,也进一步指出朝中那些阻碍宪令推行的朝臣是多么愚钝昏庸。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一句直接表达了屈原爱国忧民的思想,是《离骚》中的精华部分,更是全诗中心思想的明确表达。屈原热爱楚国,热爱人民,他不论身居庙堂,还是惨遭流放,都始终不忘楚国的兴亡。
《离骚》可以说是屈原命运坎坷的写照,是他惨遭放逐之后有感而发的产物。在诗中,我们可以读出他对自身现状的无奈,读出他远大的理想抱负,读出他忧国忧民的情思,唯独读不出他对楚怀王的怨恨。
屈原想要以诗吸引楚怀王的注意,但他并没有希望楚怀王能回心转意,召他回宫,重掌大权,然后享受荣华富贵。而是希望楚怀王能悔过,能为楚国的前途和百姓的安危重新振作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