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神宗万历四十五年(1617 年),徐霞客主要在家休整和处理事情。空闲时间,偶尔进行的主要是短线游,如善卷洞和张公洞。
进行了一年的短线游后,万历四十六年(1618 年)八月十八日,徐霞客由江阴出发溯长江而上,经九江来到有名的庐山。
庐山位于江西九江市的南面,北临长江,东南接鄱阳湖,近据江湖之胜,为其他名山所少有。因传说远在周代有匡氏兄弟隐遁在这座山中,筑草庐而居,故名匡庐。
庐山山体久经沧桑变化,既有花岗岩侵入,又有巨厚沙岩沉积,在晚近的地质时代发生断块上升,形成与附近鄱阳湖平原高差上千米的断崖绝壁,又久经流水侵蚀,切割出条条深谷,沿山体四廓出现很多急峡、高崖、飞瀑等奇丽景观。而山上则为久远地质年代遗留下来的平缓的山峦,地势比较开阔。由于气候湿润多雨,满山草木繁茂,所以风光也很清秀宜人。
古代大诗人陶渊明、李白、白居易、苏轼都到过这里,留下不少诗篇。大书法家王羲之就曾在山中建有别墅。和他同时的高僧慧远在山中建立东林寺,开创了佛教中的“净土宗”,使庐山成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宗教圣地。慧远还编写过《庐山纪略》,是中国最早的名山志。
苏东坡在他的《题西林壁》中则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想来,博览群书的徐霞客,也一定读过这首诗,说不定,他还是吟唱着这首诗登庐山的呢!当时徐霞客一行在九江换小船,南行进入龙开河,行二十里后,来到庐山脚下。
之后,徐霞客舍舟登陆,步行过西林寺,至东林寺,开始了庐山之旅。
东林寺是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也被日本佛教净土宗和净土真宗视为祖庭。东林寺位于长江南岸,庐山西北麓,南面正对着庐山香炉、天地诸峰,北面依靠着东林山。东林山并不高,属于庐山的外围。山中有一条很大的溪水,从南面向西流,中间有一条大路作为分界线,是九江前往建昌的重要通道。东林寺的前面对着溪水,进门就能看到虎溪桥,规模庞大,正殿已经损毁,右侧的是三笑堂。
西林寺内珍贵文物很多,以七层千佛宝塔最有特色。千佛塔又名“砖浮屠”,唐玄宗开元年间(713― 741 年)由唐玄宗敕建,原是石塔,高约丈余。自北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 年)开始,管仲文耗时九年将石塔改建为七层六面楼阁式,高四十六米,周长三十二米的砖塔,南北开门,通风除湿,东面二层开门,塔外登梯入塔室,可攀梯直登七层览胜。
八月十九日,徐霞客在向导的带领下,跋涉了两道溪涧,经过报国寺,在绿色的丛林和冷翠扑面的云雾中走了五里山路,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石门涧。
石门涧素称庐山西大门,因天池山、铁船锋对峙如门,内有瀑布垂落而得名。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植物种类繁多,又有“庐山植物一绝”之美誉。
石门涧是庐山第四纪冰川遗迹最典型的地貌代表,它是大自然恩赐给人类的礼物。第四纪冰川这个扭转乾坤的大自然雕刻家,鬼斧神工似的为石门涧创造了许多气势磅礴的艺术珍品。
大约在九亿年前,庐山及周围地区尚是一片汪洋大海,后经多次地壳活动,庐山才从海底慢慢上升起来,所以地貌景观奇特,地质内涵丰富多彩。它属典型的冰川地貌,距今约一百二十万至二十四万年前才形成这种“褶皱”型和“地垒式断块山”。
由于第四纪冰川作用,挟带着岩石的冰体从黄龙冰斗窄口处沿谷地移动,从而产生石门涧“U”形谷、冰门槛。在冰雪和冰川的创蚀作用下,形成屯集冰雪的洼地场所即冰川盘谷。铁船峰和天池峰的峭壁是冰川巨大压力而铸造的冰坡、冰溜面遗迹,此谓之大石门。
铁船峰东侧的石壁,其高上下落差三百零七米,其长四百二十米。“芙蓉削出插天半,千尺无枝不着土。”这种又光又陡的冰坡、冰溜面是第四纪冰川的典型遗迹。其宏大之壮观、险峻之神奇、“装饰物”之秀丽,不仅在庐山首屈一指,也是神州一绝。
石门涧是庐山僧俗最早开辟的旅游景点。东晋时东林寺高僧慧远及庐山道人曾游览石门涧,并写下了吟咏石门涧的诗及序。
随后,唐代江州司马白居易曾到此觅古览胜,他在诗中感慨:石门涧的山水“清辉如古昔”,只是由于道路的险峻,庐山早期开发的景点“自东晋以后,无复人游历”。
山因人重,景借名传。对于这个“天险”,徐霞客早已心向往之。石门是庐山西南大断层绝壁上切割的深谷,窄处重重石峰夹立,其状如多层门闼。两旁峭崖陡峰层出错列,即使当地樵夫药农也视为危途,很少有人攀登。最窄处的“小石门”,石门涧两崖之间仅存一缝,游人入“门”需侧身才能通过。
徐霞客宛转于峰罅石隙,不但不惧艰险,反而非常高兴。
渡过一道石门,已见石门涧瀑布,飞滚于乱峰之间。“下瞰绝涧诸峰,……俱从涧底矗耸直上,离立咫尺,争雄竞秀,而层烟叠翠,澄映四外;其下喷雪奔雷,腾空震**,耳目为之狂喜!”再过石门一重,“俱从石崖上,上攀下蹑,磴穷则挽藤,藤绝置木梯以上。”这壮观的景象,使徐霞客狂喜不已。
庐山石门涧瀑布是庐山众多瀑布中最早录入史册的。
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后汉书·地理志》中就有记载:“庐山西南有双阙,壁立千余仞,有瀑布存焉。”
北魏《水经注》也有类似记载。东晋高僧慧远居东林寺,于东晋安帝隆安四年(400 年)率门生三十余人同游石门,留下《游石门诗并序》,开创了我国散文体游记的先河。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庐山谣》中,以“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的诗句,描写了石门涧的磅礴气势。难怪徐霞客要不避艰险畅游石门涧了。
石门涧是深谷积水而成的湖。潜隐湖底的杂乱怪石与兀立溪涧的巨岩,沿涧巧布,成为“石台”,最大的一块光滑的磐石上可坐数十人,石上镌有“石门涧”三个大字。
过大磐石,庐山石门涧峡谷更加险仄,如剑插天尺,争雄竞秀。在这大断层中,桅杆峰与童子崖从涧底直上,奇峰簇拥,迭峰屏立。峰峦几乎都呈九十度垂直,上接霄汉,下临绝涧。
石门内,有一层层佛舍面峰倚壁而建。从佛舍后的小路过去出石门几乎无路可走,只有令人望而生畏的石崖。徐霞客与向导拽着葛藤攀缘,藤也没有了,就将随行带来的木梯架起来往上爬。
这样走走爬爬,就到了怪石重叠的狮子岩。狮子岩的下方建有静室。翻过山岭,道路都十分平坦。继续向上走一里多路,找到了一条大路,就是从郡城南边而来的那条。通过石阶向上,一座大殿映入眼帘,由于雾气太过浓厚的缘故,从远处辨别不清。走近一看,只看到红色的柱子、彩漆的栋梁,这里便是天池寺了,应当是损坏之后重新修建的。
大天池位于庐山西北天池山顶,池呈长方形,池水碧悠,光灵如玉;池原是天池寺内的放生池,天池寺为庐山山顶最古老的寺院。龙首崖之险、凌虚阁之云、文殊台之佛光,堪称大天池“三绝”。
徐霞客游览了大天池附近的聚仙亭、文殊台、白鹿升仙台、佛手岩和访仙台等旧址。徐霞客发现,访仙台后的岩石上写着“竹林寺”三个字,奇怪的是,有石刻而无寺庙。
徐霞客认为,竹林寺是庐山幻境,可望而不可即。之所以有这种幻觉,是因为风雨之中,人们登临此台,似乎能听到寺院的钟声和诵经声,因而作此幻想。也就是说,竹林寺只是人们幻想的结果,真实中并不存在。
最后,徐霞客从大路到达大林寺。寺庙景色优美,山环溪绕。大林寺为四世纪僧昙诜所创建,位于大林峰上。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到此寺游览,写下了著名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第二天早晨,徐霞客从天池寺出发,去文殊台,俯瞰铁船峰。铁船峰俗称“桅杆石”,与龙首崖隔涧相望。高峰矗立,似巨舰昂首,故名。
徐霞客登上文殊台后,见四壁山崖峙立。此时雾散天晴,视野开阔。一旁的铁船峰,似乎可以一步飞上。庐山北面山岭重重,鄱阳湖、长江像玉带一样延伸到天边。
兴之所至,徐霞客决定再到石门涧一游。游毕,他越岭东行数里来到仰天坪,想一览庐山最高峰大汉阳峰的风采。
在仰天坪,徐霞客观察了这里的山脉水道分合源流。他发现,在仰天坪的北面,水都向北流,归九江,而仰天坪的南面,水向南流,归南康,仰天坪成了庐山的分水岭。
在这里,徐霞客又一次展现了自己在考察、积累水道源流方面的功底,当然,这功底也是长期观察的结果。
从仰天坪到大汉阳峰,中间隔着桃花峰,尚有十里之遥。
徐霞客在茂密的竹林中找到了一座极简陋的寺庙,里面出来一个和尚挑水磨豆腐,他就是明代庐山高僧慧灯。
第二天,徐霞客直奔大汉阳峰。大汉阳峰是庐山的最高峰,海拔一千四百七十四米,南望鄱阳,东眺湖口,西瞰建昌,诸峰历历,一目了然,于此尽得庐山大势。虽不及五老峰奇险,但雄伟高大,气概非凡。
大汉阳峰其北还有一座小峰,故人们称它为大汉阳峰,小峰称小汉阳峰。汉阳峰路远,一般游人遥望其平淡无奇,去的人很少。徐霞客志在考察,路虽然较远也一定要去,最高峰必登,可见他的旅行不是一般的游览。
徐霞客听说五老峰比汉阳峰更奇险,便没有在汉阳峰上多作停留,稍事休息便向五老峰进发。五老峰在庐山东南,因山的绝顶被垭口所断,分成并列的五个山峰,仰望俨若席地而坐的五位老翁,故人们便把这原出一山的五个山峰统称为“五老峰”。
五老峰根连鄱阳湖,峰尖触天,海拔一千四百三十六米,虽高度略低于大汉阳峰,但其雄奇有过之而无不及,为全山形势最雄伟奇险之胜景。
李白在他的《登庐山五老峰》的诗中写道: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李白认为五老峰“俊伟诡特”,“真天下之壮观也”。历代熟悉庐山的人对五老峰都赞不绝口。
徐霞客急于一探五老峰,但是到五老峰附近,“望峰顶坦夷,莫详五老面目”。也就是说他看到山顶是平缓的,一点也不奇险,这不是很奇怪吗?
不过当徐霞客登上峰顶,一切都弄清楚了,原来五老峰的西北面是一岗起伏相连,与谷地相差不过几十米,没有什么特色。而山的东南侧“从绝顶平剖,列为五枝,凭空下坠者万仞”,山外更无高山屏蔽,视界宽广。五峰并列,“峰峰各奇不稍让,真雄旷之极观也”。
五老峰是由沙岩组成的,外侧的大断层露出明显的层理,由地壳变动造成的垂直节理也很多,经过崩裂、切割,便形成了五个大峰,大峰腋下又有小峰,峰间巨石垒垒,崖隙森森,为庐山最险怪之处。徐霞客的描述典型地表现了断块山断层地带的特点。
走下五老峰,徐霞客与向导一路上登危崖,历绝壁,辟荒榛,穿竹莽,直奔三叠泉。
五老峰东山谷中的三叠泉,一瀑分三级泻下,被称为“庐山第一奇观”,所谓“匡庐瀑布,首推三叠”,还有“未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之说。不过这个雄壮的瀑布秘藏于深山中,直到南宋时才被世人发现。而因其地势险峻,“道路极艰”,至今也不是每个游庐山的人都能有幸一览它的风采。
三叠泉由大月山、五老峰的涧水汇合,从大月山流出,经过五老峰背,由北崖悬口注入大盘石上,又飞泻到二级大盘石,再喷洒至三级盘石,形成三叠,故名。三叠泉势如奔马,声若洪钟,总落差一百五十五米。瀑布分三叠,各异其趣,古人描绘曰:上级如飘云拖练,中级如碎石摧冰,下级如玉龙走潭。
徐霞客一日连游汉阳、五老二峰,当天紧接着再游更远的三叠泉,这种游法即使今人也难以做到,其勇气和体力实在令人钦佩。
从五老峰中新建的佛寺,向北走了一里,路就到了尽头,渡过山涧。沿着山涧的东侧向西走,流淌的河水向下注入乱石之中,两侧有山夹峙,丛生的竹子以及长树枝,从上到下都郁郁葱葱的,越是往里面走,景色就越是美好。
接着,山涧岸边的道路也到了尽头,徐霞客只能在山涧中间的乱石中前行,圆圆的石头很容易打滑,尖锐的石头则容易将鞋子刺穿。就这样前行了三里,他来到了绿水潭。
绿水潭前面的峭壁毫无规则地耸立着,环绕着互相逼近峙立。向下鸟瞰看不到底部,只听得到轰隆隆的仿佛要震倒峡谷的声音,泉水不知道从哪里下坠。到了这里,山涧中的路也到了尽头,于是就向西面攀登山峰。
山峰前的石台顺着山势撅起,俯瞰周围都是层层悬崖,显得异常的阴森且狭窄。泉水被其所遮蔽,看不到,一定要到对面陡峭的石壁上,才能将这里的景色全部看清。于是徐霞客沿着山冈,向北走再向东转。走两里,走到对面的陡峭的山崖上,向下俯瞰,则一级、二级、三级的泉水,开始依次尽览。
二十二日,徐霞客游览了三峡涧、白鹿洞、鹤鸣峰、万松寺等,之后将重点放在开先寺后的开先瀑布上。
开先瀑布是庐山著名的瀑布。李白脍炙人口的《望庐山瀑布》诗写道: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的这首诗吟咏的就是开先瀑布。当年李白至此,仰观巨瀑如从天而降,心神激**,触景生情,写出了这首名诗,传诵千古,使瀑布声名益著。后人慕名来游者更众,也有不少吟咏佳作。
这条瀑布实际上是同源异流的两个瀑布,即东瀑布和西瀑布。东瀑布是从鹤鸣峰和龟背峰之间奔流而出,由于崖口狭窄,瀑水散成数绺,形如马尾,故称马尾瀑。西瀑布从黄岩山巅倾泻而下,名黄岩瀑,跌落到双剑峰顶的大龙潭后,再绕出双剑峰东,缘崖悬挂数十米,渐与马尾泉合流,经开先寺旁的青玉峡狂奔至龙潭中。
徐霞客抵达开先寺后,便急切地“从殿后登楼眺瀑,一缕垂垂,尚在五里外,半为山树所翳”,显然不能满意。于是就顺流而下先游青玉峡龙潭,峡水在此处汇成龙潭,潭水澄澈。徐霞客为其美景所陶醉,坐在潭边,久久不愿离去,直到天光为暮色所浸染,才到开先寺休息。
第二天,徐霞客“由寺后侧径登山,越涧盘岭,宛转山半。
隔峰复见一瀑,并挂瀑布之东,即马尾泉也”。然后走五里山路,攀至一尖峰绝顶上的文殊台。
对面的山崖上,一道银练似的瀑布奔流而下,比之前所见的西瀑气势更加雄伟。至此,徐霞客得见开先瀑布东、西二瀑的全貌。他对此无限感慨:“不登此台,不悉此瀑之胜!”
徐霞客每游一景,一定要追根究底,直至览其全貌,探尽其奥秘。他就是以这种精神和方法来游赏开先瀑布以及其他许多的名胜风光,这正是他不同于常人之处。
徐霞客又追溯瀑布的上游,一直到达双剑峰东北的黄石岩。岩石的形状有的奇异突兀,有的平坦得像磨刀石一般。岩崖侧面的茅草阁面积有一丈见方,幽静雅致如同与世隔绝一般。茅草阁的外面种着几株修竹,在群峰的上面微微摇曳,与山花、秋天的霜叶在山峰之间交相辉映。
坐了一会儿后,徐霞客到开先寺拿上行李,带上仆从,告别了庐山。徐霞客此次庐山之旅,耗时六天,几乎遍览庐山胜境,了却了多年的心愿,写出了《游庐山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