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 年)二月初二,徐霞客在游完白岳山后,乘兴前往黄山。天下名山,深深吸引着徐霞客,黄山是让他最为动心的一座山。黄山位于安徽南部,素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兼有泰山之雄、华山之险、庐山之瀑、衡山之石,雁**之怪、峨眉之凉。
黄山有两湖、三瀑、十四洞,十六溪、二十潭、二十四泉、七十二峰。其中的天都峰、莲花峰、玉屏峰、清凉台等处更是蜚声海外。
黄山原名“黟山”,因峰岩青黑,遥望苍黛而名。后因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炼丹,故改名为“黄山”。
由于山高谷深,山上的气候呈垂直变化,同时由于北坡和南坡受阳光的辐射差大,局部地形对其气候起主导作用,形成了黄山云雾多、湿度大、降水多的气候特点。
黄山以神奇的云雾闻名天下。当人们站在高峰之巅俯首云层时,所见之处漫天的云雾随风飘移,时而上升,时而下坠,时而回旋,时而舒展,构成一幅变化万千的云海大观,让人如临大海之滨,云海翻滚恰如海边的浪花飞溅,惊涛拍岸。
黄山代表景观有“四绝三瀑”。四绝是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三瀑是人字瀑、百丈泉、九龙瀑。
黄山山体主要由燕山期花岗岩构成,垂直节理发育,侵蚀切割强烈,断裂和裂隙交错,长期受水溶蚀,形成花岗岩洞穴与孔道。全山有岭三十处、岩二十二处、洞七处、关两处。黄山的第四纪冰川遗迹主要分布在前山的东南部。
黄山集八亿年地质史于一身,融峰林地貌、冰川遗迹于一体,兼有花岗岩造型石、花岗岩洞室以及泉、潭、溪、瀑等丰富而典型的地质景观。黄山地貌可以平天矼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山雄伟,壁立千仞;后山俊秀,玲珑剔透。
前山山体为粗花岗岩构成,由于受第四纪冰川影响,花岗岩常常发育为直立或近乎直立的主要纹理,在风雨侵蚀或地壳变迁等外力的作用下,岩体形成巨大的柱状体或种种奇特的形状,这样便形成了黄山独有的奇峰怪石。
黄山之美不仅在于风光,还在于其丰厚的人文积淀。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它的神秀所倾倒,流传下无数咏歌黄山的绝妙诗章。
徐霞客从小就知道黄山大名,早就心向往之,今天终于得到了机会。这时尚处冬季,山上积雪未化。而且黄山比白岳山高多了,山上气温比山下要低十六七摄氏度。自然这里的雪下得更早,下的时间也更长。
二月初二,徐霞客不顾严寒,沿苦竹溪向西北行进。第二天,在一名樵夫的带领下,徐霞客越过两座山岭,过山脚下的江村到达汤口。汤口地处黄山南端,是出入黄山的必经之地,素有“黄山门户”之称。
汤口是香溪的源头,徐霞客溯溪水而上,抵达祥符寺。祥符寺,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 年)志满和尚始建于桃花峰下的桃花涧旁,因附近有温泉,故取名汤院。
唐懿宗大中五年(863 年),徽州刺史李敬量梦见白龙,将该寺移建于汤泉对面,号为龙堂。唐昭宗天祐二年(905 年),歙婺衢睦观察使陶雅重建,复名汤院。南唐元宗保大二年(944 年),敕名灵泉院,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 年),敕名祥符寺。
寺为宫殿式建筑,一直香火鼎盛。
徐霞客把行李物品安置在寺内,之后去温泉中洗浴。这温水池前临溪水,后倚岩壁,水深三尺,池中热气腾腾,并夹杂着清香的气味。
徐霞客一行在温泉中泡得不亦乐乎,途中的湿冷一扫而空。但向导说,这个温泉没有盘山温泉好,因为汤口、焦村是交通要道,来洗浴的人太多、太杂。
洗浴完毕,徐霞客一行返回祥符寺。此间听桃花溪水潺潺,观天都峰若隐若现,他急切地想要第二天登顶。可是只游览了温泉附近的莲花庵和白龙潭,天降大雪,只能留在寺中听雪落的声音。
初五,徐霞客试图冒雪攀登,但路上碰到的一位慈光寺和尚关切地说:“到山顶的路已被大雪封堵两个多月啦,今早派人送粮到山顶,可才走到半山,雪齐腰深,没办法,只有回来。先生,你最好不要去山顶了。”徐霞客听后笑笑。第二天,天一放晴,他就找到一位向导,拿着竹杖上山了。
明代以后,逐渐形成四条登黄山路线。第一条是从南面的汤口北上,经温泉、玉屏楼,再到北海,全程约三十里,称为南线;第二条是从北面的二龙桥,经芙蓉居、松谷庵到北海,全程三十五里,称北线;第三条是从东面的苦竹溪经九龙瀑、云谷寺到北海,全程二十五里,称东线;第四条是从西面的焦村经小脚岭、钓桥庵到温泉,再北上,全程四十里,称西线。
徐霞客大体是沿着南线登山。过了慈光寺,他们从左侧往上爬。这里山道两旁被石峰环夹,石级被积雪填平,看上去已不是路,而是一条凝固的白色小溪,或像是一块巨大的白玉。
在披满茸茸雪花的疏木中抬头仰视,群峰盘结,高处的天都峰巍然挺立。景色固然奇美,但同时也暗藏着无数凶险。往上走了几里,山势越来越陡,积雪越来越深,路越来越险。
他们身上渐渐地冒出了汗,心情也变得紧张起来。尤其是到背阴的地方,雪已冻结成冰,坚硬滑溜,站不住脚。其他人都不敢继续走了,唯独徐霞客一人勇往直前。
徐霞客手持竹杖凿冰,凿出一孔放置前脚,再凿一孔移动后脚。随行者也都学他凿冰前进。
一路上,但见莲花、云门等山峰争奇竞秀,拱卫在天都峰的周围。并且,无论多陡峭的山、多高峻的崖,全都有怪松悬空盘结。这些松树高的不满一丈,矮的仅有几寸,树顶平而松针短,盘根曲枝,越短越老,越小越奇,奇松怪石相映成趣。霞客不禁惊呼:“真想不到,奇山中又有此奇品也!”
黄山松的祖先乃是油松,靠风和鸟为媒来到黄山。由于受黄山独特的地理构造以及气候、风力诸因素的影响,日积月累变异而成。黄山松打破了生长上的对称和平衡,侧重于一方,甚至放弃了另一侧枝条的生长。
由于山高风急,树干大都短而粗,针叶密而短,而且树冠平如削,有的几乎平贴在石上生长。黄山松的生命力也特别旺盛,它可以扎根于无土的石罅之中,即使在断崖峭壁之上,也能破石而出,而且形体奇特,忽偃蹇盘旋,或仰曲倒挂,或异干同体。
在游记中,徐霞客以极大的兴趣描摹了这一奇特的品种,或是渲染它的色彩:
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烂若图绣。
或是描绘它独特的形体:
绝峰危崖,尽皆怪松悬结。高者不盈丈,低仅数寸,平顶短鬣,盘根虬干,愈短愈老,愈小愈奇,不意奇山中又有此奇品也……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
在泛写群松之态后,徐霞客还着重描写了名松“扰龙松”奇特的身姿:
有一松裂石而出,巨干高不及二尺,而斜拖曲结,蟠翠三丈余,其根穿石上下,几与峰等。
莹绿的松树和闪亮的山崖互相辉映,其美无比。他们一边欣赏着怪松,一边继续上攀。徐霞客正对着奇松怪石啧啧称道,却看见松石之间,有一队和尚慢慢行来。
等和尚们走到近前,双方见过礼,才知道他们被雪困在山中已经有三个月,现在因为断粮下山,山路难行,走了很久,才勉强走到这里。和尚们好奇徐霞客等人是如何上山的,他们惊讶地望着徐霞客说:“这么难走的路,你们为什么还要上来?”
徐霞客忙告诉来黄山的目的,和尚们听后,肃然起敬。他们告诉徐霞客:“我们前海各庵的僧人,都已下山。后海的山路还未通行,只有莲花洞的路可以走,但路特别难走,先生要多加小心!”
徐霞客合掌道谢,继续凿冰,从天都峰侧面攀缘而上,穿过山峰缝隙下山,向东转去莲花洞。
黄山诸峰以光明顶为中心,南边是莲花峰、天都峰,北边是狮子林,西边、东边是蜿蜒的深谷。徐霞客非常想去光明顶看石笋矼的胜景,于是他顺着莲花峰向北。
翻越了几个山岭,来到了天门坎。天门坎位于天都峰和横云岩之间,两面奇峰插天,磴道从中间穿过,犹如跨入天门的门坎。天门坎附近有月岩、龟鱼石等名胜。
天门两边石壁相夹,高达数十丈,中间宽度仅容擦肩而过,仰面向上看,仅露一线,他们从中缓缓穿过,有巨石挤压之感,顿觉阴森恐怖。
天门内积雪更深,一行人只能继续凿冰向上攀登。走过天门后有一大山谷,云雾笼罩时似大海,故叫前海。再上一峰,到达平天矼。平天矼在天海附近,海拔一千八百零五米,亦是前、后山的分界处。
矼(音gāng)即是山间石桥之意。此矼长一千米,矼西为仙桃、石柱诸峰,东端为光明顶,矼南为天海和南海,北边为后海。
这里有一个平台。徐霞客他们在平台上休息,拿出干粮就着雪吃起来。
正当他们享受“美食”时,忽而风起云涌,云雾很快填满了山谷,眨眼工夫,他们便置身于云海之上、云海之中了。云雾上下翻腾似海上的波涛,波涛涌至,下面的世界尽没,云海之上只剩下几个峰尖像孤岛,又像飘动的大船。
见此情景,他们都不禁丢下食物站起来,一个个又喊又叫,“哈哈,我们成仙了,成了云游的神仙了!”
矼上面是光明顶,由矼而下是后海。徐霞客他们又在平天矼后面的一座庵里喝了点稀饭。住持和尚智空说:“看样子这天恐怕晴不长久。”然后指着一位和尚对徐霞客说:“您如果还有精力,登完光明顶再吃中饭,那么今天还有望抵达石笋矼,晚上就在这位禅师处歇宿吧!”
徐霞客采纳了他的建议,开始攀登光明顶。一路上,只见天都、莲花两峰在前方并肩而立,翠微、三海门环峙在后。向下鸟瞰,有陡峭的石崖和山岭罗列于大山坞中。
光明顶、天都峰和莲花峰为黄山三座最高的山峰。其中莲花峰海拔一千八百六十四米,为黄山最高峰。此峰居黄山中央,主峰突出,小峰簇拥,宛如莲花初放,故名莲花峰。峰上有月池、香沙池等名胜和飞龙松、双龙松等古松;峰下有莲花洞、莲花源等景点。
天都峰位于黄山东部,面对莲花峰,东连钵盂峰,海拔一千八百一十米,虽低于莲花峰和光明顶,但在黄山诸峰中最为险峻,古人视为“群仙所都”,取名天都峰。最险处曰鲫鱼背,仅容一人,两人交错则需侧身而过,道旁则是峭壁悬崖、万丈深渊。
光明顶位于黄山中部,海拔一千八百六十米,为黄山第二高峰。光明顶虽高但不险峻,山顶平旷,日光可长久照射于此,故名光明顶。明代普门和尚曾在此建大悲院。
光明顶前有一块巨石,低伏一段后重又峙立,就像中断了一样,独自悬在山坞之中,石上有怪松盘旋覆盖。步步生奇,让徐霞客好不兴奋,他侧身攀登到巨石上坐着,同去的浔阳叔翁则坐在光明顶上与他相对,两人互相夸耀自己看到的奇绝景色。
走下光明顶进入庵中时,中午饭已经熟了。吃完饭后,他们告别智空和尚,向北走过一座山岭,在竹丛中徘徊了一会儿,走进一座叫狮子林的庙庵,就是智空所指点的歇宿之处。
狮子林在狮子峰下,建于明神宗万历三十九年(1611 年),原为一茅庵,为五台山僧一乘游方到此所建。狮子林的住持霞光和尚,已在庵前等待他们了。霞光建议徐霞客先游览佛庵北面的始信峰和仙人峰。徐霞客听从他的建议,顺着两峰往西走,眼前所见的景致又大不相同。
走下山峰时,只见夕阳笼罩树木,一派绚烂。徐霞客以为第二天天会晴,心情愉快地回到了狮子林。霞光和尚领着他登上前楼,俩人举目西眺,只见天边有一缕碧绿的痕迹。
徐霞客怀疑这是山峰的影子,霞光却说:“这恐怕不是山影,因为山影在夜晚看起来很近,这应当是云气。”徐霞客的情绪一下子就低落了下来,他知道云气多是雨天的预兆,第二天恐怕还会下雨。
果然,第二天大雾弥漫。早餐后,徐霞客过接引崖(今始信峰)踏着积雪下山,游览了狮子峰。狮子峰在北海附近,东邻始信峰,南近贡阳山,海拔一千五百六十四米。整座山峰如雄狮卧地,山上有诸多名胜和古松。
狮首有丹霞峰,腰部有清凉台,狮尾有曙光亭,为观日出的好去处。狮子张口处即徐霞客住宿的狮子林佛庵。半山腰上一座山峰突起,峰上有一棵松树竟撑开巨石挺立其上,树干高不足二尺,斜斜地弯曲盘结,伸出去两三丈,它的根有力地穿石而下,这就是人们说的“扰龙松”了。
登高远眺之间,浓雾渐散,徐霞客急忙从石笋矼北面辗转而下。走了大约五里,看见左边山峰腋部有一小孔透出光明,又前行,见山峰旁突起一块石头,像老僧面壁的样子。
这一天,徐霞客由接引崖踏雪,经扰龙松、僧坐石和青龙潭,晚宿松谷庵。松谷庵在叠嶂峰下,五龙潭附近。初为道观,南宋宝祐年间松谷道人张尹甫创建,明宣德年间重建,改为寺庙,名松谷庵。当时的宁国知府罗汝芳题额,又题“东土云山”
四字。
初八这天,徐霞客原准备去探石笋奥境,怎奈天公竟不作美,浓雾弥漫山野。徐霞客因急着探奇,没想到竟然因为浓雾而迷失了方向,又下起雨来,还好在炼丹台附近碰到一个庵,就在庵中歇宿。
炼丹台又名轩辕晒药台,在炼丹峰下,海拔一千八百米处,是黄山最高的观景台,台石黝紫色,石面平坦,据说是黄帝与容成子炼丹晒药处。它的右侧深壑为炼丹源,对面为晒药源。
以后的几天,一直下雨。徐霞客只好在大雨的间隙暂时出去一会儿,可惜不能远游。初九日,由庵僧慈明引导游西南诸峰,欣赏“达摩面壁”“秃颅朝天”等山岩造型,从描写的景色和位置来看,大概是始信峰一带,因雨又返回佛庵。
初十日,过飞来峰,再经平天矼、天门坎下山,又因雨宿于大悲庵附近的佛庵。十一日,冒雨过百步云梯,下八百级莲花沟,回到慈光寺,再由汤口出山。
徐霞客漫游几天,仍然未能尽兴饱览黄山那无与伦比的雄姿秀色,也没能登上他盼望已久的天都峰、莲花峰,更没能拜访文殊院。因此,在下山的同时,他就下了再登黄山的决心。
唯一的安慰是,可以再去山下的温泉池泡澡。临走时,徐霞客还不忘考察黄山一带溪流的走向。他发现,黄山的溪流如松谷溪、焦村溪都是向北流出太平县,即便向南流的汤口溪,也向北转,流到太平县后再流向长江,唯独汤口西边有条溪,到芳村而成巨流,向南流去岩镇,到徽州府西北面与绩溪汇合。
这里,徐霞客寥寥数语,却揭示了大问题,揭示了黄山为长江水系和钱塘江水系的分水岭,具体位置就是在桃花峰和云门峰之间,这两个峰以北的桃花溪和逍遥溪经汤口北转,又流入太平县,松谷、焦村之水也北出太平,只有汤口西边的水才流入绩溪。
考证水道流向是徐霞客旅行途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但第一次到黄山就能正确地指出黄山四周溪流的流向,正体现了他敏锐的观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