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真迹的消亡(1 / 1)

王羲之的儿女们遵照父亲的遗言,谨慎地保存着《兰亭集序》。后来,这本帖子被王氏子孙一代代地传了下去。

到了南朝陈朝、隋朝年间,这幅《兰亭集序》传到了王羲之的第七代子孙智永禅师手里。

智永是王羲之第五子王献之的后人,早年间便遁入空门。智永禅师没有子女,多年的战乱使他和亲友流离失所,找不到王家的其他后人。为此,他十分发愁,难道《兰亭集序》要从他这辈落入外人之手吗?想到这里,他感到罪孽深重,双手合十,念了一句“阿弥陀佛”。

经过反复思量,智永禅师终于决定死前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辩才和尚。临终前,智永把辩才叫来,对他说:徒儿啊!为师大限将近,你静静地听我说,不许插嘴。为师手里这一本帖子就是有名的《兰亭集序》,它是我们王家的传家之宝,到了我的手上已经传了七代了。按照祖上的规矩,这本帖子本来应该由为师传给王家本族的子孙,但是,为师是出家人,没有子女,而且早与家人离散多年;王家的子孙究竟流落于何方,已经无从打听。看情形,王家的这件传家之宝要在为师手中失落了。倘若它受到了损坏或是流落到外人的手里,为师死后还有何颜面去见历代的祖宗?

为师想了很长时间,觉得你倒是一个可以托付的人。你是为师的大弟子、得意门徒,说起来也不能算是外人;而且,你本性善良,又忠实可靠,为师也信得过你;再者,你志趣高雅,又对文章、书法均有涉猎。这本帖子留给你,也算“宝剑配英雄”,你一定会体味到它不凡的价值并好好地珍藏。所以,为师准备把它留给你。希望你谨慎地保存,我也好向九泉之下的历代祖先有个交代,你愿不愿意接受为师的这个要求?

辩才和尚跪在师父的床前诚恳地回答说:“弟子一定遵奉师父的指示,绝不会辜负了师父对弟子的期待。”于是,这本稀世珍宝《兰亭集序》,在王家子孙中传了七代之后,流入了外人的手中。

虽然辩才和尚不是王家的子孙,但他对书法也很有研究,知道《兰亭集序》的价值,所以将它视为珍宝。他遵奉师父所嘱,不敢有丝毫疏忽。他怕这本帖子受到湿气的侵蚀,更担心它被人偷走,因此特地在自己卧室的屋梁上挖了一个洞,把帖子藏在了里面。

辩才和尚的晚年,当政的正是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不仅在政治军事上有十分卓越的才能,对文学艺术也很有研究,对于书画的收藏更有强烈的癖好;在他收藏的字画中,尤以王羲之的作品最多。

唐太宗曾经花费很多心力去收集王羲之的字画。帝王之尊的身份,给他带来了很多方便。王羲之的作品只要是稍有名气的,几乎都已成为他私人的收藏品。尽管网罗了不少王羲之的字,但最令他感到美中不足的就是单单少了《兰亭集序》。他在没做皇帝时,一次见到《兰亭集序》的摹本便爱慕不已,千方百计想要寻求真迹,却始终未能如愿。他曾遗憾地说: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一生作品的精华,纵然朕收集了这么多他的作品,可少了《兰亭集序》也是枉然。朕不相信它已经失落,一定还被某位文人雅士收藏着。朕要通令全国官吏,密切注意,一定要查出它的下落。

经过一番劳师动众的明察暗访,总算打听出了《兰亭集序》的下落,原来这本字帖的真迹在一个叫辩才的和尚手中。唐太宗接到报告后,迫不及待地下令地方官请辩才和尚进京。

那一年辩才刚好七十岁,自智永禅师圆寂之后,他已在永欣寺做了十几年的住持。当接到圣旨时,他正在禅房中小憩。这突如其来的召见使辩才一时百思不得其解。他实在想不通皇帝为什么特别要召见他。不过,尽管有多番猜想,但皇命不可违,他还是硬着头皮去了。

辩才和尚第一次面见君王,十分紧张,但是,见唐太宗神情和蔼亲切,他的心情便放松了。

聊了几句无关紧要的话之后,唐太宗开始进入正题。

他似乎很不经意地说道:“我平生只有两大爱好,一武一文。

武喜好围场射猎,文喜好研习书法。像秦代的李斯、汉代蔡邕、三国时的钟繇,我都非常喜欢。尤其是对王右军的书法更是痴迷……大师,你可知道王右军吗?”

辩才和尚最担心也最害怕的事情终于发生了,他整理了一下心绪后坦然回答道:“王右军的名气太大,纵然老衲孤陋寡闻,但也知道他的名号,王右军便是一代书圣王羲之的别称。”

太宗边听边点头,见辩才和尚已经没有继续说下去的意思,才又开口道:“大师见识广博,怎么不知道王羲之最有名的一幅作品呢?我听说他有一帖《兰亭集序》,行笔生动、气韵流畅,堪称书法史上的一绝,可惜不曾见过真迹。”

说到这里,他看了一眼辩才,继续说道:“这帖《兰亭集序》你可知下落何处?”

辩才和尚心头一紧,强作镇静地说道:“皇上圣明,这帖《兰亭集序》,老衲年轻时确实在师父智永禅师那里见过,而且据师父说,那便是王家世代相传的真迹。也正因为如此,师父十分地珍视它,根本不许旁人去碰它,所以是真是假也无从辨别。”

唐太宗一听,急忙地问道:“那这本《兰亭集序》到底在不在你手中?只要你说出它的下落,朕重重有赏。”

辩才和尚慢慢地开口说:“老衲年轻时和师父一起学习书法,那帖倒是有幸见到过几眼,但是后来,隋唐战乱,永欣寺几次毁于战火,那帖早已不知去向了。”

唐太宗无计可施,只好将辩才和尚送回永欣寺。

到了年末,唐太宗又派人将辩才和尚召入宫中。但是,辩才和尚依旧守口如瓶,一口咬定《兰亭集序》的真迹是在隋末战乱中失落了。

后来,太宗又第三次召见了辩才和尚,这一次他受到了更加优厚的待遇,不但日常生活上的照料较前两次不减,而且让他主持宫中的法事,享受国师级的礼遇。对于二人心照不宣的《兰亭集序》真迹一事,唐太宗却只字未提。

辩才和尚明白唐太宗的意图,但却仍然装傻充愣。

这一次从长安回到永欣寺,辩才和尚心中十分不安,他赶忙登梯查看房梁上的《兰亭集序》是否安好。当他看到字帖好端端地藏在里面时,他才安心。

有一次,唐太宗向房玄龄发牢骚说:“朕贵为天子,天下江山都是朕的,朕想要什么,谁敢说个‘不’字?但是,辩才那个老秃驴竟敢睁着眼骗朕,看哪天朕不杀了他才怪!”

房玄龄一听这话,知道唐太宗又在为《兰亭集序》真迹的事情发火,便委婉地劝道:“陛下不可鲁莽,为了自己想得到的东西去杀一个年迈的出家人,这种事情若是传到民间,恐怕对陛下的英名有损。不过,臣倒是有一个法子,陛下可以一试。”

唐太宗一听,立即睁大双眼问道:“什么法子?快说。

如果朕真的得到那本真迹,一定重赏爱卿。”

房玄龄不紧不慢地说:“既然辩才和尚不肯献出来,强行夺取又有损陛下的威名,何不使用一点计谋骗到手呢?”

唐太宗一听用“骗”字,脸上便露出难色:“这不太好吧!毕竟朕是天子,这话传出去,会被人笑话朕不光明磊落的。”

房玄龄回答说:“辩才和尚是个出家人,自然不能用金钱去打动他。杀了他也许可以取得,但对陛下的名声恐怕有不利的影响。依臣之见,‘骗’是最好的办法。事成之后,陛下再赐他一些名号和头衔,不是两全其美吗?”

唐太宗认为这话说得也合情合理,沉吟了半晌说:“好吧,就依你之计。不过,这件事越少人知道越好,朕不想张扬出去。”

房玄龄回禀道:“这个请陛下放心,臣心中有一个做这件事的最佳人选,相信一定不会使陛下失望的。”

唐太宗急忙道:“这个人是谁?叫来让朕看看。”

果然,房玄龄领着一个人进来谒见唐太宗,他就是监察御史萧翼。

唐太宗看了来人,觉得很满意,便把任务派给了他。

第二天,萧翼一大早就悄悄地溜出京城,他乔装成一个中年书生,来到辩才和尚所住的永欣寺。

中午,辩才和尚坐在回廊上晒着太阳,见廊上站着一位书生正在观赏回廊两边的字画。他见此人气度不凡,不像寻常百姓,便请入禅房与之攀谈起来。二人相谈甚欢,都觉得相见恨晚。

此后,辩才和尚便把萧翼留在寺中,日日与他叙谈,俨然成了忘年之交。就这样一直过了十几天。

一天,萧翼故作神秘地对辩才和尚说,他家私藏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真迹。

辩才和尚一听,惊异地问道:“你说你有《兰亭集序》真迹,现在在哪里?”

过了一会儿,萧翼重新回到房中来,怀中抱着一幅字帖。当萧翼把字帖展开后,辩才和尚惊呼一声:“这不可能!

怎么会这样!”原来,辩才看见的正是自己藏在房梁上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辩才和尚一头雾水,为了弄明白事情是怎么回事,他便把智永禅师留给他保管的《兰亭集序》从房梁上取了下来,与萧翼的那幅帖中的字逐一对比。萧翼见他拿出了那幅真迹,便马上伏在案上仔细观摩,忽然惊叫道:“大师,你的这幅是赝品!”

“不可能!”辩才和尚情绪激动地说,“这是王家的后人智永禅师圆寂前亲手交付给我的,哪里会是赝品?”

萧翼见状便说:“这样吧,把这两幅字帖都留在这里,你可以好好比较一下,便知真伪。”辩才和尚只好同意。

等到萧翼一走,老辩才又命人点上几盏灯烛,伏在桌案上比了一个通宵,但也没分出个真假。

第二天一早,有都督府的人来请辩才和尚前往,他不敢耽搁。到了府衙,他见都督身旁坐着一个人,十分眼熟。

辩才和尚仔细一看,见这位身穿官服的人,正是昨夜与他夜谈的萧翼。这一刻,他才如梦方醒。萧翼直截了当地说明了此次来的目的。

虽然萧翼说得十分挚恳,但辩才和尚充耳不闻,一直在心中默默念叨:“师父交代再三的事情,我竟这样儿戏,这件宝贝终归流落了,叫我怎么向九泉之下的师父和王家祖先交代?”他又气又急之下,竟一下子就昏倒了。

唐太宗听说《兰亭集序》已然到手,心中十分快活;但念及辩才和尚年迈,便赏了他金银、布匹无数。

辩才和尚丢了《兰亭集序》真迹,心中不安,加上年事已高,终于抱恨而终了。

唐太宗喜获这一珍品后,立刻命宫中拓书人开始拓摹。他们将薄纸放在真迹上,极为细心地慢慢描摹,制成了许多拓摹本。唐太宗把这些拓摹本分赐给太子和几位近臣。

公元649 年,唐太宗病危,他感到自己时日无多,便把皇太子李治找来,对他说:“我现在有一件事没有解决,就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真迹,我即使到了另一个世界,也仍想拥有它,它是我最为喜爱的东西,我要把它永远带在身边。”

唐太宗死后,《兰亭集序》陪葬于昭陵。从此,《兰亭集序》的真迹便从人间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