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1:市场营销环境的构成(1 / 1)

任务描述

1.如果你毕业之后打算在杭州开一家饮食店,会受到哪些营销环境因素的影响?

2. 房地产公司受到哪些营销环境因素的影响?

理论指导

一、市场营销环境的概念

任何企业总是生存于一定的环境之中,企业的营销活动不可能脱离环境而单独进行。菲利普·科特勒的“大市场营销”认为,企业要成功地进入特定的市场,在策略上应协调地运用经济、心理、政治和公共关系等手段,以博得各有关方面的合作与支持,为企业从事营销活动创造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环境分析是制定市场营销战略的基础,市场营销活动必须以环境为依据。企业应主动地去适应环境,采取积极措施以主动影响和改变环境,这样才能提高市场营销活动的有效性,使环境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1. 市场营销环境

按照菲利普·科特勒的解释:市场营销环境是影响企业市场和营销活动的不可控制的参与者和影响力。具体地说就是:“市场营销环境是影响企业市场营销的管理能力,使其能否卓有成效地发展和维持与其目标顾客交易及关系的外在参与者和影响力。”因此,市场营销环境是指与企业营销活动有潜在关系的所有外部力量和相关因素的集合,它是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外部条件。

2.市场营销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

企业市场营销环境的内容既广泛又复杂,不同的因素对营销活动各个方面的影响和制约也不尽相同,同样的环境因素对不同的企业所产生的影响和形成的制约也会大小不一。一般来说,市场营销环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构成要素:一是微观环境要素,即指与企业紧密相连,直接影响其营销能力的各种参与者,这些参与者包括企业的供应商、营销中间商、顾客、竞争者以及社会公众和影响营销管理决策的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二是宏观环境要素,即影响企业微观环境的巨大社会力量,包括人口、经济、政治、法律、科学技术、社会文化及自然地理等多方面的因素。微观环境直接影响和制约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而宏观环境主要以微观营销环境为媒介间接影响和制约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前者可称为直接营销环境,后者可称为间接营销环境。两者之间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主从关系,即直接营销环境受制于间接营销环境。

宏观与微观环境属于市场环境系统中的不同层次,所有微观环境都受宏观环境的制约,而微观环境也对宏观环境产生影响。企业的营销活动就是在这种外界环境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基础上进行的,如图3-1所示。

微观环境与宏观环境之间也不是并列的关系,微观环境受制于宏观环境,微观环境中所有的因素都要受宏观环境中各种力量的影响。

图3-1 市场营销环境

相关链接1

市场营销环境概念的发展

市场营销环境与市场营销一样,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概念。在20世纪初,西方的企业仅将销售市场作为营销环境;到了30年代以后,又把政府、工会、竞争者等对企业有利害关系的群体作为环境因素;进入60年代,西方企业家又把自然生态、科学技术、社会文化等作为重要的环境因素;70年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对经济干预力度的加强,西方企业家开始重视对政治、法律环境的研究。这种对市场营销环境研究不断扩大的过程,国外市场学称之为“企业的外界环境化”。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企业家们普遍认识到环境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因而将对环境的分析、研究作为企业营销活动最基本的课题。

资料来源:陈阳.市场营销环境概念的发展.http://jpkc.csust.edu.cn/jpkc/yingxiao[2013-06-10]

二、市场营销环境的特点

市场营销环境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市场营销环境的变化,既可以给企业带来市场机会,也可以给企业造成严重威胁。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当代企业的外部环境变化远远超过了企业内部因素变化的速度,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决定于其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企业要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驾驭市场,就必须认真研究市场环境的特征。

市场营销环境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而且不断变化的综合体,对市场环境的研究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要搞好市场研究,首先必须了解它的特点。一般地,企业市场环境有以下特点。

1.客观性

企业总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和其他外界环境条件下生存、发展的。客观性指的是环境作为营销部门外在的不以营销者意志为转移的因素,对企业营销活动的影响具有强制性和不可控制性的特点。一般来说,营销部门无法摆脱和控制营销环境,特别是宏观环境,企业难以按自身的要求和意愿随意改变它。

2.差异性

不同的国家与地区之间,宏观环境存在着广泛的差异。不同的企业,其微观环境也千差万别。市场营销环境的差异性不仅表现在不同企业受不同环境的影响,还表现在同一环境因素的变化对不同企业的影响的不同。正是由于外界环境因素对企业作用的差异性,各个企业为应对环境变化而采取的营销策略也各不相同。

3.动态性

营销环境是企业营销活动的基础和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营销环境是一成不变的、静止的。构成企业市场营销环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每一个因素都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都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因此,市场营销环境是一个动态的系统。营销环境的变化,既给企业提供机会,也为企业带来威胁,这要求企业必须追踪变化的环境因素和条件,不断调整其营销策略。

4.相关性

市场营销环境是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营销环境诸因素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某一因素的变化会带动其他因素的相互变化,形成新的营销环境。另外,市场营销环境各因素相互影响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有些因素可以通过调查、分析进行评估,而有些就难以估计和预测。

5.不可控性

影响市场营销环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并表现出企业不可控性。例如,一个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人口增长以及一些社会文化习俗等,企业不可能随意改变。

6.可影响性

企业可以通过对内部环境要素的调整与控制,来对外部环境施加一定的影响,并最终促使某些环境要素向预期的方向转化。现代营销学认为,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就在于企业能否适应不断变化着的市场营销环境。“适者生存”既是自然界演化的法则,也是企业营销活动的法则,如果企业不能很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则很可能在竞争中失败,从而被市场所淘汰。强调企业对所处环境的反应和适应,并不意味着企业对环境无能为力或束手无策,只能消极地、被动地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而是应从积极主动的角度出发,能动地去适应营销环境。或者说运用自己的经营资源去影响和改变营销环境,为企业创造一个更有利的活动空间,然后使营销活动与营销环境取得有效适应。

相关链接2

企业与营销环境的关系

市场营销环境通过其内容的不断扩大及其自身各因素的不断变化,对企业营销活动发生影响。

首先,市场营销环境的内容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20世纪初,西方企业仅将销售市场作为营销环境;30年代后,将政府、工会、竞争者等与企业有利害关系者也作为环境因素;进入60年代,又把自然生态、科学技术、社会文化等作为重要的环境因素;90年代以来,随着政府对经济干预力度的加强,更加重视对政治、法律环境的研究。环境因素由内向外扩展,国外营销学者称之为“外界环境化”。环境因素经常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环境的变化既有环境因素主次地位的互换,也有可控程度以至是否可控的变化,还有矛盾关系的协调。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市场营销宏观环境的变化也将日益显著。

其次,营销环境是企业营销活动的制约因素,营销活动依赖于这些环境才得以正常进行。这表现在:营销管理者虽可控制企业的大部分营销活动,但必须注意环境对营销决策的影响,不得超越环境的限制;营销管理者虽能分析、认识营销环境提供的机会,但无法控制环境因素的变化,更无法有效地控制竞争对手;由于营销决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复杂多变,营销管理者无法直接把握企业营销决策实施的最终结果。此外,企业营销活动所需的各种资源,需要从环境许可的条件下取得,企业生产与经营的各种产品,也需要获得消费者或用户的认可与接纳。

最后,虽然企业营销活动必须与其所处的外部和内部环境相适应,但营销活动绝非只能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营销管理者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能动地去适应营销环境。就宏观环境而言,企业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避免来自环境的威胁,有效地把握市场机会。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运用自身的资源,积极影响和改变环境因素,创造更有利于企业营销活动的空间。菲利普·科特勒的 “大市场营销” 理论认为,企业要成功地进入特定的市场,在策略上应协调地使用经济、心理、政治和公共关系等手段,以博得外国或地方有关方面的合作与支持,借以消除壁垒很高的封闭型或保护型市场存在的障碍,为企业从事营销活动创造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就微观环境而言,直接影响企业营销能力的各种参与者,事实上都是企业营销部门的利益共同体。企业内部其他部门与营销部门利益的一致性自不待言,按市场营销的双赢原则,企业营销活动的成功,也应为顾客、供应商和营销中间商带来利益,并造福于社会公众。即使是竞争者,也存在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因素,在竞争中,有时也会采取联合行动,甚至成为合作者。

资料来源:陈阳.企业与营销环境的关系.http://jpkc.csust.edu.cn/jpkc/yingxiao[2013-06-10]

感悟营销

火烧“温州鞋”

2004年9月17日,“欧洲鞋都” ——西班牙东部小城埃尔切的中国鞋城,约400名不明身份的西班牙人聚集街头,烧毁了一辆载有温州鞋集装箱的卡车和一个温州鞋商的仓库,造成约800万元人民币的经济损失。这是西班牙有史以来第一起严重侵犯华商权益的暴力事件。仅仅6天后的9月23日,当地又爆发了一次针对中国商人的示威游行,示威者扬言以后将每周举行一次抗议示威,以抵抗中国商人的廉价产品给西班牙本地商人带来的不公平竞争。连续发生的上述事件让在当地经营的温州鞋商感觉到不可思议,也引起了国际多方人士的关注。

事实上,有资料显示,从2001年开始,温州鞋海外遭抵制事件年年都有发生,且有上升趋势:2001年8月至2002年1月,俄罗斯曾发生过一次查扣事件,温州鞋卷入其中。那次查扣货物历时最长,整个浙商损失大约3亿元人民币,个别企业损失达千万元以上。

2003年冬,20多家温州鞋企的鞋类产品在意大利罗马被焚烧,具体损失不详。2004年1月8日,尼日利亚政府发布“禁止进口商品名单”,温州鞋名列其中。2004年2月12日,俄罗斯内务部出动大量警力查抄莫斯科“艾米拉”大市场华商货物,包括温州鞋商在内的中国商人此次损失约3000万美元……

相关数据和背景资料显示,温州外销鞋产量早在2001年就猛增了40%,接近总产量的30%,仅从温州海关出关的皮鞋就价值4.6亿美元。温州排名前10位的鞋厂多家以生产外销鞋为主,如“东艺”“泰马”等,包括“泰马”在内的几家温州鞋厂也和沃尔玛签订了生产协议,为这个全球零售业霸主大量生产供超市出售的廉价皮鞋。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鞋类生产和出口国,目前有各类制鞋企业两万多家,出口企业超过5000家,2003年全国制鞋总产量近70亿双,占世界总产量的53%,鞋类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量的60%以上,并处于主导地位,在资源、劳动力、价格等方面有比较大的优势,“中国鞋”出口的主要市场是美国和欧盟,其中美国市场占出口的50%以上。

从产品层次看,目前我国鞋业出口绝大部分仍是中低档品种,价格较低,一般为10~30美元,很多甚至低于10美元。发生在西班牙的“焚鞋”事件中被烧掉的鞋平均单价只有5欧元。出口鞋中高档及自有品牌所占比例很小,且出口产品多以贴牌生产(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OEM)方式进行。例如,我国生产的鞋类产品大都在美国的低档鞋店销售,虽然在美国的中高档鞋店中也可觅到“中国鞋”的影子,但价位明显低于意大利、西班牙、巴西等国的产品,而且所有中国制造的皮鞋都没有自己的品牌,均使用国外商标和品牌。一些同档次鞋价格在国外市场都要低于原产国产品,有些甚至低于越南、泰国等国的出口产品。

在传统东方文化“财不外露”思想的影响下,华商在国外一般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只管埋头赚钱而极少“参政”。这种低调的姿态刚开始还是可行的,但随着当地华商数量越来越多、生意越做越大,必然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海外华商必须学会组织起来,用团体力量去影响当地的政治生态,如有意识地去游说当地政府,从而确保自身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商务部研究员梅新育进一步指出,“如果海外华商能从这次事件中有所警醒,不再是一盘散沙,坏事也许可以由此变成好事”。 事实上,为了使温州鞋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温州鞋革协会早在2003年就开始筹办“鞋类出口委员会”,筹备组由东艺、泰马、吉尔达等外销鞋大户组成。2003年3月,鞋类出口筹备委员会在柏林进行了第一次大动作,“组织13家企业联手在柏林开了一个新市场,统一了价格、装修和竞争策略,这样我们就以集体的形式参与竞争,会更强一些”。 温州鞋革协会秘书长朱峰表示,以后肯定要推广这一模式,“西班牙事件加速了我们的筹备进程”。

“西班牙事件中,我们更需要思考的是品牌。我们还没有世界知名品牌,这是中国鞋在国际竞争中的最大困难。”康奈常务副总经理周津淼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温州轻工业进出口公司外贸员陈伟似乎比任何人都清楚中国鞋在国际市场的品牌困境。“欧洲著名的连锁超市BATA,有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鞋,但我从来没有发现过有超过100欧元的中国鞋。中国鞋在世界上根本没有品牌,只能以低档鞋参与竞争。西班牙发生的烧鞋事件正是低端竞争的结果。”

目前我国鞋业生产能力过剩,出口企业数量过多,相当一部分制鞋企业,特别是一些规模不大的企业普遍存在着短视行为。一方面,企业不注重科研、开发、设计,多以来样加工或以相互模仿、抄袭为主,很少投入必要的资金研究、开发产品,很少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搞系列的市场调查、分析等。这种状况导致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信息不灵通、产品设计式样滞后、花色品种单一、舒适性差等问题,致使出口档次无法提高,价格卖不上去,总在中低档市场徘徊。而中低档市场也已面临越南等新兴鞋类生产国的竞争,鞋类出口已经受到严重威胁。对此,一些出口企业不练内功,反而采取降价手段应对。一些新的出口企业为挤入国际市场,多以低价策略为先导,另外,“外商招标”压价成风也使得鞋价无法提高。在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上,中国企业自相残杀、恶性竞争,而外商从中渔利的现象并不少见。另一方面,由于企业规模小,不注重产品的开发和质量,最终使中国鞋在国际市场上长期摆脱不了低价路线。如今中国的迅速崛起正给世界利益格局、市场格局和资源格局带来深刻的影响,在这一形势下,也许这个问题更具价值、更值得探讨和反思。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左右不了国际环境,能够改变的只有自己”。

从2005年1月1日起,欧盟将取消从中国进口部分鞋类产品的配额,这意味着温州鞋将在欧洲获得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究竟是进还是退,是摆在每一个温州鞋商面前的生死抉择。

思考题

1.从本案例中你认识到对环境的分析在中国企业国际化营销中作用如何?

2.你如何理解“我们左右不了国际环境,能够改变的只有自己”。

3.在反全球化现象存在的今天,对于我国鞋类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在海外市场的发展,你有何建议来克服“劳动力优势”可能带来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