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银行业等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风险无非都涵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战略风险等方面,而财务公司陷于这些风险状态时,有其独有的特征。
第一,陷于信用风险的表现。没有完善的信贷客户信用评价体系、评价模型,只是靠自己的经验和相关分析来判断客户的信用级别,这将有可能导致对客户的信用评价不准确。贷前调查工作不深入、不全面,导致贷款审查和审批人产生错误理解,审查结果不能客观反映客户真实情况,导致不良贷款;信贷资产五级分类结果不准确,未按时对企业进行贷后审查及制定季度经营活动分析报告;不能及时了解客户信用变动情况,利用新借贷款偿还以前贷款的形式,将不良贷款置换成正常贷款。成员单位之间互相担保,可能会存在资信较差的成员单位为资信较好的成员单位进行担保,无形中增加了违约风险等。
第二,陷于市场风险的表现。公司资产、负债到期期限不匹配,导致公司收益受到利率波动的影响;重新定价时间与存贷利率变动之间未确立内在关联关系,可能导致基差风险,与预期收益出现严重偏离;同时,可交易的金融投资品种受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容易产生亏损或赢利降低等。
第三,陷于流动性风险的表现。资金计划与实际情况出现偏离,资金头寸错配等导致资金短缺,有可能无法将资金及时提供给需求者;若集中出现企业因为运营需要大量提取账户存款,可能导致备付金严重不足;运用短期负债大量进行长期贷款或投资,资产与负债期限不匹配;公司在某一投资品种中占市场比重过大,无法以平均公允价格在短期内实现变现,变现必然造成价值损失或耗时过长;存贷款业务过度集中,依赖于某一或几个大客户,客户较短时期内的存取款或贷还款行为将导致财务公司流动性紧张等。
第四,陷于操作风险的表现。公司员工恶意欺骗、隐瞒、诈取、偷窃财产,不遵守相关监管规章、法律或公司政策等使公司蒙受损失;公司与外部人员进行业务时,由于外部人员的欺诈、骗贷等信用问题而导致的损失;特定客户有自己特定的需求,由于公司疏忽而未能满足特定客户需求,或公司由于未履行自己义务而造成损失;采用信息化管理模式,当系统发生意外故障而导致业务失败造成的损失等。
第五,陷于战略风险的表现。公司对自身资源、市场环境等战略环境认识、评估不准确,导致制定的战略指标与规划脱离实际;公司缺少战略评估系统,不能及时对战略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可能造成战略执行出现问题或与战略规划偏离等。
一、财务公司风险管理体系的构架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曾于2006年发布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要求企业集团应围绕着总体经营目标,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执行风险管理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为实现风险管理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
而财务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体系基本涵盖了风险管理的政策与策略、风险管理的流程与职责、风险管理治理结构和财务公司内部控制等内容。
(一)风险管理的政策与策略
财务公司明确了风险管理的目标,能够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偏好制定相关的风险管理规章制度和政策。同时,财务公司会根据不同业务的特点,确定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度,并据此确定风险的预警线和采取的对策,包括:风险分散、风险对冲、风险转移、风险规避和风险补偿。
●风险分散:是指通过承担各种性质不同的风险,利用不同风险类别的相关性,取得最优的风险组合;使这些风险加总起来得出的总体风险最低,以期获得最大的风险收益。如资产种类分散、地区分散、客户分散、资产质量分散等。
●风险对冲:是指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来抵销财务公司持有的另外一项金融工具头寸风险的行为。如管理贷款、存款或外汇头寸。
●风险转移:是指通过交易活动将可能发生的风险转移给其他人承担,从而避免自己承担风险损失。如进行保险、卖出风险资产、追加担保等。
●风险规避:是指发生风险前通过识别产品或业务可能存在的风险,有意识地采取措施回避,主动放弃或拒绝承担风险。
●风险补偿:是指利用自身的资本、利润、抵质押物处置收入等资金补偿风险导致的损失,使得风险损失不影响公司正常经营活动。如损失准备金管理、拨备覆盖率管理和不良资产管理等。
(二)风险管理的流程与职责
财务公司设置了对风险识别、计量、监测、控制、报告、监督的流程,风险管理的流程以其制度形式得以了明确或保障。在风险信息沟通方面,财务公司应建立风险报告机制,进一步明确不同频率、不同层级、不同内容的报告制度,并改善风险报告的效率和效果。
按照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要求,财务公司必须强化风险管理,制定相应的控制流程与职责,以确保风险管理贯穿于财务公司经营过程的始终。风险管理的控制流程与职责相关内涵,具体如表7-7所示。
表7-7 风险管理的流程与职责
续表
(三)财务公司风险管理治理结构
财务公司为确保董事会对管理层更为有效地监督,在董事会下应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和审计委员会。同时,财务公司在高级管理层应设立贷款审查委员会和风险评估委员会,负责其贷款和投资领域等重大事项的决策,并向董事会提交相关报告。这样,风险管理成为自上而下的制约或自律行为,得到了组织结构和治理结构的充分保障。具体内容如表7-8所示。
表7-8 财务公司风险管理治理结构
(四)财务公司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
第一,财务公司在实施内部控制时有三种模式可以选择;风险管理的集权模式、业务部门内控模式和矩阵式模式。
●风险管理的集权模式:就是从风险管理战略的制定、风险管理政策的出台、风险管理工具的选择,再到具体的日常风险监测、风险检查都是由风险控制部门司职,即风险管理的职责高度集中于该部门。
●业务部门内控模式:就是由各业务部门在内部设置风险管理岗位,负责本部门范围内的风险管理工作;而财务公司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设计中并不独立设置风险控制部门。
●矩阵式模式:就是各业务部门负责本部门业务线条内的风险;与此同时,风险控制部作为一个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负责财务公司各类风险的整体把控与管理;对各业务部门予以风险提示、指导、督促等,形成了一个二维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第二,为保障财务公司各项业务的健康发展,必须建立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在业务办理的过程中要实施自我约束或相互约束与动态评估;第二道防线是风险控制职能部门要实施对一线部门的流程设计、业务指导、检查监督和审核评价;第三道防线是对应的职能部门或机构对第一、第二道防线进行再监督和再评价,发现问题并敦促改正。
第三,强化对业务操作环节的内控管理。这里,仅以信贷业务为例,说明业务流程内部控制的具体路径与方法。具体内涵如表7-9所示。
表7-9 信贷业务流程的风险控制内涵
续表
二、我国财务公司的行业监管与法规体系
财务公司在经营中首先要接受集团公司的监督与指导,因为财务公司是从属于企业集团的二级单位,即隶属于企业集团所管辖的一个内部金融机构。除此之外,财务公司作为一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具有一般的金融服务属性,因而其经营活动又必须接受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人民银行的共同监管。
目前,直接针对财务公司的监管法规和制度共计七项,参照或对比执行的法规和制度共计十五项,分别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银行业监管管理委员会和财政部等机构颁布。相关内容如表7-10所示。
表7-10 我国财务公司监管法规与政策体系
续表
三、财务公司风险监控指标的设定
财务公司面临的风险监管指标应该进行多维度的综合考量,其中安全性监管指标以及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操作风险和汇率风险指标是对财务公司监控的核心内容,以下进行分项说明。
(一)安全性监管指标体系
财务公司安全性监管指标主要包括: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和资产减值损失准备计提。
1.资本充足率指标
资本充足率就是资本总额与风险加权资产总额的比率。财务公司无非是通过加大分子策略,即扩大资本来源,同时通过缩减分母策略,即降低风险权重高的表内及表外业务来予以实施。
财务公司的资本总额由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部分组成,而核心资本包括: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一般风险准备、未分配利润、少数股权;附属资本包括:重估储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股权或债券)、现金流套期有效部分(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交易性金融工具、超额减值准备、优先股、可转换债券等。而加权风险资产总额=表内资产×风险权数+表外资产×信用转换系数×风险权数;如:存放中央银行的款项风险权重为0,对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权重为50%,对企业和个人的其他债权风险权重为100%等。资本充足率基本公式如下:
2.拨备覆盖率指标
拨备覆盖率=(贷款损失专项准备金+贷款损失特种准备金+贷款损失一般准备金)/(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100%
《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中规定的比率分别是:一般准备金按季1%,专项准备金——关注2%、次级25%、可疑50%、损失100%,特种准备金由财务公司自行确定比率。同时,依据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范围为承担风险或损失的资产,具体包括:贷款、票据贴现、承兑汇票垫款、信用证垫款、担保垫款、进出口押汇、拆出资金等,而贷款损失准备由财务公司总部统一计提。
3.资产减值损失准备
资产减值损失准备应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制度的相关规定分项足额计提,如2011年全行业资产减值损失准备计提余额为199.72亿元,而行业平均拨备覆盖率达到了732.90%,较上年上升了120个百分点。同时,财务公司2011年全行业的资本充足率达到了24.34%,有42家财务公司资本充足率超过了40%,占全行业的35.59%。财务公司抵御和补偿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得到增强,有利于控制其信贷资产风险。
(二)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体系
财务公司将整体流动性管理政策目标确定为:能够保持适当的流动性,以满足正常的经营需要,及时安排资金以保证对外支付畅通无阻;既不造成成本增加,也不形成收益抵减。作为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重点监测的重大风险之一,应重点关注:流动性比率、流动性缺口率、核心负债依存度、经调整资产流动性比率、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存贷款比率、最大十户存款比率指标体系;每月予以监测和预警,同时结合对外部经营环境的预测,采取主动负债管理、缩短债权投资组合、周期等措施,保持适量的灵活资金。具体每种监控指标的评价周期及计算方法如表7-11所示。
表7-11 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体系
(三)利率风险监管指标体系
利率风险选取的重大风险监控指标包括:利率风险敏感度、利率风险权数、利率敏感性缺口、利率基点价值、修正久期、在险价值。具体每种监控指标的评价周期及计算方法如表7-12所示。
表7-12 利率风险监管指标体系
(四)操作风险监管指标体系
操作风险选取的重大风险监控指标与巴塞尔协议体系相关性较高,分别包括如下指标:内部欺诈事件发生次数、内部欺诈事件涉及金额、外部欺诈事件发生次数、外部欺诈事件涉及金额、工作场所安全事件发生次数、客户产品及业务操作损失事件发生次数、业务中断及系统失灵事件发生次数、执行交割及流程管理相关事件发生次数。因操作风险数据的来源具有广泛性及非独一主体性,故应对每类指标相应的风险事件及标的进行细化,并对数据统计来源和统计周期进行进一步明确。操作风险对应监控指标的评价周期及计算方法如表7-13所示。
表7-13 操作风险监管指标体系
续表
(五)汇率风险监管指标体系
汇率风险选取的重大风险监控指标有: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率、汇率波动率、在险价值。汇率风险对应监控指标的评价周期及计算方法如表7-14所示。
表7-14 汇率风险监管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