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国际会展服务贸易概述(1 / 1)

目前,会展业已发展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据估算,国际会展业的产值约占全世界各国GDP总和的1%,如果加上相关行业从会展业中的获益,会展业对全球经济的贡献则达到8%的水平。会展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已达到1∶9的水平。为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国际间的经济交流日益频繁。各国政府及企业正在不断地寻求更多的贸易机会,以开拓境外新市场。国际会展服务为此提供了良好的展示性运作平台,通过展示性的特殊市场化运作形式,来提高经济交流的成果与效益。

一、国际会展服务贸易基本概念

(一)国际会展服务贸易产生的逻辑线索及概念演变

作为一种经济活动,会展是各类参展商在组展商所提供的共同经济平台上,向其买主及观众展示并推销其展品及商品的行为过程。这一过程是由一系列展示性的商务服务活动所构成的,其本身渗透着买卖双方进行交易的全过程,所以会展服务也可以称为“会展服务贸易”。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当人类进入电子和网络时代后,各国的会展活动迅速越过国界,相互渗透,成为国际性商务服务活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交易形式,由此“国际会展服务贸易”也就应运形成了。

从经济学的意义上讲,“会展服务”是指一种以展示性的推销为特色的服务产品。马克思指出:“服务这个名词,一般说,不过是指这种劳动所提供的特殊使用价值就像其他一切商品所提供自己的特殊使用价值一样;但是劳动特殊使用价值在这里取得了‘服务’这个特殊名词,是因为劳动不是作为物,而是作为活动提供服务的。”会展服务是基于一个主体(个人和组织的)的活动的性能,是一个可触知产品的延伸,物化的载体和非物化的行为过程,二者相互结合,构成了购买者的需求。会展服务是一种产品,它在交易中所转移的不是一个可触知的物体的所有权,而是一种契约式的租用,是一种物化产品的修理和衔接。

从产业角度看,会展服务业已经成为第三产业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技术更新和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工业分工越来越细。新产品、新技术层出不穷,人们在经贸活动中越来越重视信息和技术的交流。同样,会展业也不断向横向和纵向拓展和延伸,会展活动不再是单纯地为“展”而展、为了“销”而展,而是附加以经贸洽谈会、技术交流会、专业研讨会、新闻发布会、报告会等各种形式的会议等,为参展商和参观者提供更多信息交流的机会,充分发挥展览传递信息的功能。这样,就形成了“有展必有会”的展会相结合的发展格局。

狭义的会展服务是指展览及伴随其开展的各种形式的会议的总称。

从广义上讲,“会展服务”应包括会议和展览两个方面的活动。即会展除了展览及伴随其举办的会议以外,还包括大型国际会议(如世界建筑师大会、世界万国邮联大会等),体育运动会(如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各大洲运动会等),以及各种形式的节日(如旅游节、花卉节、服装节等)。

将展览与国际会议、运动会和节日一起统称为会展,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会议和展览活动举办的场所、设施往往合一,如现代新建的会展中心或展览中心、大型酒店,一般都同时具备会议和展览功能。二是会议和展览,尤其是大型的国际性会议和展览会,都具有影响大、规格高,能够拉动社会综合消费等特点。据国际大会和会议协会(ICCA)的统计,全世界每年举办的参加国超过4个、与会外宾人数超过50人的各种国际会议有40万个以上,其总开销超过了2 800亿美元。

(二)会展经济与会展业的关系

“会展经济”和“会展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会展经济是以会展业为主体的产业链体系,是以会展及相关活动为内容的综合经济运作形式,即是以会展业为龙头,与相关各行各业相互配套,共同运作,从而产生整体效应的经济现象。其主体包括所有会展活动的参与者(即组展商、参展商和观众等),它属于宏观经济范畴;而会展业则属于现代无形产业之一,它是以组展商为主体、以经济效益为目的、以展示性的营销为特色的“过程性”的生产活动。它与其他相关服务性行业构成相互配套和合作的关系,最终形成系统性的会展经济。会展业可以带动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需要相关行业的有效配合与响应,属于微观经济范畴。

会展经济包括会展业,会展业是会展经济的中心和支撑点,但不等同于会展经济;会展经济是会展业与其相关行业进行合理配置基础上所产生的一种综合的经济效应。会展业是会展经济的具体实现过程和形式,是由组展商(包括展会的具体组织者、展览场馆的拥有者、展览设计搭建单位等)组办的,围绕会议、展览等进行的一系列经营活动。会展业与其相关行业配套运作和发展。参展商、各类买主及参展观众在组展商搭建的经济平台上,进行商业性的交易活动,构成了壮观的会展经济。

会展经济活动具有巨大的经济带动效应。通过举办各级各类会议和展览,在取得直接经济效益的同时,带动一个地区或城市相关产业的发展,以达到促进经济,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目的。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门类之一,会展业可以带动交通运输业、物流业、建筑业、商业、广告、旅游、金融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会展经济的突出特点在于它既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又能带来广泛的社会效益;既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更能带来间接的经济效益。成功的会展可以迅速提高主办城市或地区的知名度,使酒店、旅游、餐饮、交通、装饰、通信、零售、广告、印刷、物流货运等行业都从中受益,大幅度地增加经济收益。同时为社会提供大量相关的就业机会,并促进当地经济和贸易的迅速发展。由于会展经济对举办地的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具有全方位带动效应,且效果显著,所以会展经济通常被称为当代的“城市面包”,并作为新型的“绿色经济”而备受地方政府和企业的重视和推崇。

(三)展览及展会活动的历史演变和发展

展览,从字面上讲,“展”有“陈列”、“展示”的含义;“览”有“观看”、“欣赏”的含义。因此概括地说,展览就是把物品陈列出来,供人观看。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展览始于古代畜牧业、农业和手工业产品的展示和交换。

由于展览从产生到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以及各国经济、文化发展程度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展览也就被赋予了不同的名称和含义。

在西方国家,常见的展览基本词有Fair、Exhibition、Exposition、Show。

Fair:在西方国家,fair是传统形式的展览会,相当于中国的集市和庙会。fair是一种综合性的市场,参加展览的有商人也有消费者,展出商品既有农产品也有工业品。许多现在闻名的欧洲大型综合性博览会,如德国莱比锡博览会、法兰克福博览会等都是从fair发展起来的。在西方,一些规模庞大、内容繁杂的综合性展览仍被称为fair,如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为Industry fair。

Exhibition:Exhibition是在fair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展览形式,也是被最广泛使用的展览名称,通常作为各种形式的展览会的总称,如industrial exhibition、agricultural exhibition、consumer exhibition等。1851年,在英国伦敦举办的第一次世界工业博览会(The Great Exhibition of the Industries of All Nations,简称Great Exhibition)。

Exposition:exposition这个词最早起源于法国,是法文的展览会。在近代史上,法国政府于1667年第一个举办了以展示、宣传国家工业实力为目的的法国艺术展览会。由于这种展览会不做贸易,主要是为了宣传,因此,exposition一般指“宣传性质的展览会”,现代举办的博览会一般称为exposition。在法语国家和北美等英语地区,exposition使用比较广泛。

Show: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贸易性质的展览会大多称作show,如trade show,public show等,而宣传展览会被称作exhibition。

在中国,展览基本词有集市、庙会、展览会和博览会,其他词汇如展销会、交易会、看样订货会、交流会、贸易洽谈会、展示会、展评会等都是由这几个词派生出来的。

二、会展服务贸易的经济特征

(一)会展服务贸易是一种无形的贸易活动,属于服务业范畴

会展服务的空间形态是不固定的、不直接可视的,因而是无形的。其生产和供应是伴随着消费者的消费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随着生产者的生产和消费者的消费而不断地产生、转移和消失。人们可以根据产品的空间形态直接判断它的价值或价格。会展服务是一种行为,同时又是一种义务,一种性能。一方面,服务提供者通常无法向顾客介绍空间形态确定的服务样品;另一方面,服务消费者在购买服务之前,往往不能感知服务,在购买之后也只能觉察到服务的结果而不是服务本身。

(二)会展服务产品的生产和消费通常在时空上是同步的

会展活动是在组展商提供的共同平台上由各参展商向各类买主及观众展示并推销其展品及商品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由一系列展示性的商务服务活动所构成的,其本身就渗透了买卖双方进行交易的全过程。作为无形产品的服务在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通常在时空上是同时发生的,即提供商品者和商品消费者不可分割。这种不可分割性要求在具体的服务过程中,服务提供者和服务购买者不能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割开来,双方必须在同一个服务平台上,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动态的生产、转移、消费。双方同时或任何一方终止这个过程,都意味着整个生产和消费过程的停止或完成。

(三)会展服务产品一般不易储存

因为会展服务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是同时的,一旦被生产出来,一般是不能搁置的,即不可能处于库存状态。组展商一旦把展台搭建起来并组织展览,如果没有或没有足够的参展商和观众的参与,同样是没有收益的。当然,在特殊情况下也有例外。

(四)会展服务产品受买卖双方共同影响,存在质量差别

因为会展服务产品往往受到买卖双方的心理和生理的影响,它是一种“过程性”产品,所以同一种会展服务产品,其消费效果和品质也可能存在差别。这种差别来自供求两方面:其一,因会展服务提供者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态度不同(因人、因时、因地不同而各异),使其服务质量产生差异;其二,消费者对服务产品的感受差异或特殊要求,也会产生质量差异。所以,对于服务性产品来说,统一的服务质量标准只能规定一般要求,难以确定特殊的、个别的需要。这样,会展服务便有了一定的质量弹性。

(五)会展服务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具有较强的经验、信任性等感性特征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告诉我们,对于同一种服务商品,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及对于不同的买卖双方,其效用及价值都可能不同。如果我们把会展服务的异质性、无形性和不可分离性结合起来,还可以看到服务产品的另一面--感性差别。即会展服务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往往受到人们的情绪、感情、爱好等心理和生理因素的影响,具有较强的经验和信任性等感性特征。即购买服务产品所可能得到的品质和效果往往是难以事先预期的。

(六)会展服务产品的价格表现形式多样,不易确定

企业确定服务价格的首要目标是根据需求,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确保一定的利润水平。会展服务产品的卖方实际上就是产品的生产者(组展商),它作为会展服务的生产要素直接参与服务产品消费的全过程;会展服务的买方(参展商与观众)则是产品的消费者,并作为服务生产者的劳动对象直接参与服务产品的生产过程。

会展服务产品价格的确定一般围绕着三个基本点进行,即生产和销售成本、需求度(对顾客的实际价值)和竞争对手的价格水平及态度等。服务产品价格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服务的可支配性,提前评估的可能性,长期忠诚的关系,价格的敏感性等。一般而言,得到的服务越困难,服务的价格就越高;越能提前了解服务的特点,就越可以支付更高的价格;服务越是标准化,消费者对价格越敏感。另外,服务业中的价格名称众多,如酬金、手续费、租金、保险费等。因此,会展服务产品的价格不易确定。

三、会展服务贸易的需求与供给

(一)会展服务产品需求

从经济学的意义上讲,决定服务部门独立化及其盈利能力的首要因素是市场对这种服务产品的需求。与非服务性企业一样,会展服务企业全部计划活动的关键是对未来服务需求的预期:波动的服务需求迫使企业的经营,随着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各种生产要素时而发挥作用,时而闲置,甚至转产;稳定的服务需求使企业能进行长期、连续的生产;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则要求企业增加投资。正因为服务需求对经营如此重要,所以分析服务需求弹性以及客观条件变化对服务需求的影响,是很有必要的。

1.会展服务需求的含义

会展服务需求,即对服务产品的需求,是指会展服务消费者(参展商和观众)在某一时期内和一定条件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会展服务产品量。根据萨缪尔森的“幸福公式”得知,服务需求产生于人们对服务产品的需要欲望。形成服务需求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①消费者愿意购买。②消费者有支付能力。仅有第一个条件,只形成对服务产品的欲望或需要,属于无效服务需求。

会展服务需求分为两种:①最终服务需求,即对作为最终产品的服务的需求。②派生的服务需求,即对服务型生产过程的需求,它是从最终消费品的需求中派生出来的。在这方面会展经济具有很大的优势,它对其他行业经济具有巨大的带动效应。会展服务消费需求通常通过展示性的市场表现出来。

会展服务消费者对一定量会展服务产品愿意支付的价格,称为会展服务需求价格。会展服务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认可的价格,叫作会展服务产品的均衡价格。由于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消费者在不同的时间和价格条件下,所要购买的会展服务商品量也是不同的。

2.会展服务需求规律

会展服务需求的形成与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一般地说,会展服务需求量与会展服务价格、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和闲暇时间的占有量存在着相关关系。后三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会展服务需求量有规律的变化。

(1)会展服务需求量与会展服务价格通常存在着反方向的变化关系。服务价格的上升导致服务需求量减少;服务价格的下降导致服务需求量的增加。服务价格越低,服务需求量就越大;服务价格越高,服务需求量就越小。服务需求量随服务价格的下降而增大,通常被认为是边际效用递减律作用的结果。人们购买产品是为了从中得到欲望的满足。一般地说,他得到的越多,他的欲望就越能得到满足,但是每次购买时欲望满足率是递减的(某些嗜好除外)。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律。举例来说,一种特色的展会形式,第一次去,参展商和观众会感到很满意;第二次去,认为还可以;第三次去,就可能无动于衷了。

(2)会展服务需求量与会展服务消费者的个人收入和财富量(包括信贷途径所得)通常存在着同方向的变化关系。一般地说,个人收入越高,服务需求量越大,个人收入越低,服务需求量越小。这是因为服务需求的形成与消费者的支付能力有关,而支付能力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取决于个人可支配的收入。收入增多了,某些服务需要就可以转化为服务需求,对同一价格水平的服务需求会随之增大。反之,如果收入水平下降,某些服务需求因支付能力不足,会转化为服务需求,对同一价格水平的服务需求随之减少。

综上所述,会展服务需求规律可以概括为:在影响会展服务需求的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会展服务需求量与会展服务产品的价格呈反方向变化,与会展服务消费者的个人收入和财富量(包括信贷途径所得)呈同方向变化。故服务需求量与社会生产率水平呈正方向变化。若不考虑服务价格,服务需求随着社会生产率的提高而增大。

(二)会展服务产品的供给

会展服务产品的供给,是影响会展服务供求平衡的另一方面的因素。经济全球化,使国际间经济交流日益频繁。各国及各地区需要更多的贸易机会,开拓境外新市场。国际会展正是提供这种服务的最佳载体,它通过实行市场化的运作来提高组织间经济交流的效果、效益与效率。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研究会展服务供给的意义更为重要。近年来,尽管人们已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大量传统服务的需求正在增长,不少新兴服务的需求迅速形成,并希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但相当多服务产品的供给量还不尽如人意。我国服务产品的供给多年上不去,经济发展水平低固然是一个原因,但对服务供给理论缺乏应有的重视和研究,不了解影响服务供给的因素及服务供给形成与发展的机制,以致未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促使这些因素向着刺激服务供给增大的方向发展,可能是重要的原因。这说明,如果对服务供给缺乏了解,即使弄清了服务需求及其形成机制,也是无法实现服务供求平衡的。因此,除了从会展服务消费者的角度分析会展服务产品的需求问题外,还有必要从会展服务生产者的角度讨论会展服务产品的供给问题。

1.会展服务供给的含义

会展服务供给,即对会展服务产品的供给,是指会展服务的生产者(组展商)在某一时间内和一定条件下愿意而且能够供应的会展服务商品量。形成服务供给,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生产者有供应愿望;第二,有供应能力。两者缺一不可。与实物产品的供给不同,服务产品的供给只包括生产中的产品,即一种“过程性”的产品,不可能包括过去生产的“存货”。

会展服务生产者(组展商)为提供一定量服务产品所愿意接受的价格,称为会展服务供给价格。因生产会展服务产品的成本差异问题,会展服务产品生产者在不同的价格条件下,所愿意提供的会展服务产品量是不同的。

2.会展服务的供给规律

会展服务供给的形成与变化,也是有规律的。一般地说,会展服务供给量与会展服务价格和会展服务生产成本相关。后两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服务供给量的有规律的变化。

(1)会展服务供给量与会展服务价格通常存在着同方向的变化关系。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会展服务价格的上升会导致会展服务供应量的增加;会展服务价格的下降会导致会展服务供给量的减少。会展服务供给量随会展服务价格的提高而增大,是物质利益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正如第一、第二产业的生产者从事经济活动是为了实现其经济利益一样,第三产业的生产者为社会提供服务产品,其经济动力就在于从服务销售价格中实现的经济利益。这种经济利益实现的方向和程度,指挥着服务企业投产的方向和规模。而会展服务生产者的经济利益实现的状况,受会展服务的边际成本与会展服务价格的影响。

(2)会展服务供给量与会展服务成本存在着反方向的变化关系。如果其他条件相同,会展服务成本的上升会导致会展服务供给量的减少;会展服务成本的下降会导致会展服务供给量的增大。从企业的角度看(组展商),成本是企业投入会展服务生产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因利润是服务收益大于成本的差额,故服务利润与服务价格正相关,与服务成本负相关。如果服务价格不变,服务成本越低,生产者的盈利就越大,他们愿意提供的服务量就越多,服务成本越高,生产者的盈利就越小,他们愿意提供的服务量就越少。可见,会展服务成本也是通过物质利益的作用机制对服务供给施加影响的。

阅读链接

国外会展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1.会展业的发展日趋专业化

早在1956年,美国的经济学家豪塔克(Hendricks Houthakker)在一篇名为《经济学与生物学》的论文中指出:没有一个经济学分支不会因为对分工的进一步分析而受益。茅于轼先生也指出:从信息理论来看,分工是一种信息的不对称。在分工社会中,专门从事某一生产的人只管钻研与自己相关的生产技术,而不必去过问别的知识。因此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会展巨头:汉诺威的工业博览会(机器人展、灯具展、仪器仪表展、铸件展)、杜尔多夫的国际印刷、包装展,旅游城市纽伦堡的玩具展,香港的珠宝、玩具展,米兰的国际服装展。显然,专业化的展览会已经成为会展业发展的主流,代表着会展经济发展的趋势。那么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其实原因在于它有明确的展览主题和市场定位,与一般的综合性展会相比,专业化展会针对性更强,观众质量更高,参展效果更好的特点,迎合了展商与会者的需要。

2.会展业呈现大型化和集团化的趋势

会展业具有规模大、投入大、回报快的特点,这种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它必然走向大型化和集团化。世界上两家著名的会展公司“端德”和“克劳斯”联姻,共同开发通信和计算机展览市场。同时美国的克劳斯公司用40亿美元购买下了南美的品牌展会及相关产业,从而扩大了自己的规模。由此可见,当今国际会展巨头已经不将目光仅仅局限于国内的市场,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在那些会展业起步较晚、市场潜力大的国家。政府对会展业的扶持,大量资金的注入,也为会展业的大型化、集团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展览新军突起,日益呈现“多极化”

随着当今国际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近些年来,中国大陆和中国香港地区以及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的展览业迅速崛起,逐渐打破了欧美国家的垄断地位。素有“亚洲展览业之都”之称的香港十分重视展览业的发展,每年都有上千个国际会议和展览。新加坡凭借良好的会展发展条件,每年在新加坡举办的大型的展览会议就有三千多个。韩国和日本都特别重视本国会展业的发展,韩国正在努力使自己的展览业每年增长7%以上。展览业已经成为当今重要国际贸易平台。抢占国际会展业,力争在国际展览市场这块大蛋糕中分享利益,也使得展览业的举办国打破了传统的西方垄断,日益呈现多元化。

资料来源:刘冠生《分析国外会展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中国会展网www.expo.china.com 2010.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