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相关概念的含义
(一)外包的定义
所谓外包(Outsourcing),其英文的原意是“Outside Resource Using”,直译即“外部资源利用”,是指企业将一些非核心的、次要的或辅助性的功能或业务交给企业外部可以高度信任的专业服务机构,利用它们的专长和优势来提高企业整体的效率和竞争力,而自身专注于那些核心的、主要的功能或业务。从本质上讲,外包是企业的一种经营战略,是企业在内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仅保留其最具竞争优势的功能,而把其他功能借助于整合,利用外部最优秀的资源予以实现。这样,企业内部最具竞争力的资源和外部最优秀的资源的结合,能产生巨大的协同效应,使企业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有资源的效率,获得竞争优势,提高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1]该企业称为发包商,它所属的国家即发包国(多为发达国家);接受外包业务的商业伙伴或供应商则称为接包商,其所属的国家即承接国(多为发展中国家)。
(二)服务外包的定义
制造外包和服务外包可以依据交易对象的经济属性差异加以区分。大体而言,如果外包转移和交易对象属于制造加工零部件、中间产品工序活动,或以中间品、半成品、最终产品某种组装或总装为对象活动,则属于制造外包;如果外包转移对象是特定服务活动或流程则属于服务外包。具体而言,服务外包是指企业将信息服务、应用管理和商业流程等业务,发包给本企业外第三方服务提供者,以降低成本、优化产业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商业行为。
(三)国际服务外包的定义
如果发包方与承包方是同属特定国家(地区)企业,服务外包联系的产品内分工在特定国家内部展开则属于国内外包或“在岸外包”(onshore outsourcing)。如果服务发包方与承包方是不同国家(地区)企业,则这类外包从发包方角度看是“离岸外包”(offshore outsourcing),对承包方来说则是“到岸外包”(inshore outsourcing),总称国际服务外包。国际服务外包是实现企业间以特定服务流程为对象的跨国交易,因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国际)服务贸易。[2]
我们通常所述和本章介绍的服务外包一般指国际服务外包。
二、服务外包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服务外包可以分为各种不同种类。
(一)按服务的部门分类
WTO的《服务贸易总协定》将服务分为12个部门155个服务项目,与此相对应,服务外包就有这些相应的大类和小类。目前,发展较快的服务外包部门主要有软件开发、信息技术、通信、人力资源、媒体公关、金融、保险、医疗、文化、分销等。
(二)按服务的性质分类
可将服务外包分为生产与消费同时型与非同时型两类。所谓同时型外包,是指生产与消费同时进行的服务外包。呼叫服务是这种类型的典型代表。所谓非同时型外包,即服务的生产与消费在时间上是分开的,一般先生产后消费。例如软件开发、研究与设计等领域则是这种类型的代表。
(三)按外包方式分类
服务外包可分为整体外包和分项外包。例如,某个芯片生产公司,除芯片制造这个核心业务自己完成外,非核心业务均外包。其中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办公室文案、财务会计以及库存管理等。这些服务项目既可以整体外包给某一个公司,也可以分项外包给多个不同公司。前者称为整体外包,后者称为分项外包。
(四)按发生部门不同分类
服务外包大体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以服务为最终产出的服务业企业和机构,把某些内部生产性服务活动或流程转移为外部提供。如美国超市顾客打折申报单录入环节通过西安炎兴的员工完成,美国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把回应顾客询问的呼叫业务委托给印度或菲律宾呼叫中心提供。二是制造业等非服务业企业和机构,把某些内部生产性服务活动或流程转移为外部提供。如香港国际牛奶公司部分人事和薪酬发放服务流程委托给广州凯捷承担,联想把生产笔记本电脑需要的部分IT支持服务流程外包给IBM。
(五)按服务外包承接商的地理分布状况分类
服务外包分为三种类型:离岸外包、近岸外包和境内外包。离岸外包是指转移方与为其提供服务的承接方来自不同国家(地区),外包工作跨境完成;近岸外包是指转移方和承接方来自邻近国家(地区),近岸国家(地区)很可能会讲同样的语言、在文化方面比较类似,并且通常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成本优势;境内外包指转移方与为其提供服务的承接方来自同一个国家(地区),外包工作在境内完成。
三、服务外包的特点
(一)业务专业化水准更高
外包作为一种管理模式,它具有整合利用其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充分发挥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增强企业对环境的迅速应变能力的本质属性。因而对于接包商,往往是某个领域的专家和领先者,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服务,业务技能水准更高。
(二)具有更高的技术含量和更强的知识外溢效应
服务外包主要集中于服务业中的智力密集型行业,如保险、银行、软件开发、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通常发包企业为了集中企业核心竞争力而将相对属于低端的业务环节外包给其他企业。但即便如此,服务外包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有机构成,依然具有较传统加工贸易更高的技术含量,因而对人力资源提出较高要求。另外,作为一种服务业,国际服务外包需要供应商与客户进行大量的业务沟通和交流,相对于制造业中的加工贸易形态,它具有更强的知识外溢效应。
(三)低消耗,无污染
在传统的货物贸易的资本与人力分工模式下,发展中国家为了发挥自身的人力资源优势和增加就业,往往在吸引外资的过程中付出了牺牲环境的代价。服务外包作为一种现代服务贸易形式,不用进行实物生产,多数是依赖IT设备,并不需要生产方消耗自然资源,对生态环境几乎不会造成任何影响。
(四)对基础设施条件要求较高
服务外包需要具备恰当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和介入条件,因此对该地区信息基础设施条件有较高要求。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原先不可储存和不可运输的服务跨境提供成为了可能,进而产生了国际服务外包这种新兴贸易形态。因此,相对于货物贸易中的加工贸易,贸易的发展存在着较高的进入门槛。也正因如此,目前的服务外包主要集中在一些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世界上最不发达地区从中所得甚少。此外,随着有条件的发展中国家不断拓展本国的服务外包,也将会有力促进本国的信息化进程。
四、服务外包的地位与作用
(一)有效节约成本,增大企业的利润空间
由于服务外包的承接方通常都是通过互联网或电子通信的方式向发包方交付服务。这种远程交付方式使得服务外包双方(即发包方和承接方)均不需要从事任何形式的跨境活动(例如人员的过境流动或设立境外分支机构),从而使得服务外包双方均可以有效节约成本、增大利润空间。
(二)集中主要资源,提升发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实现持续发展
一般来讲,服务提供商具有提供的服务范围广、员工技术精湛、管理水平高等优势,因此,相对于发包商,他们能够提供更加专业、更高质量的服务。当企业由于受资金、技术支持等因素的限制而无法在短期内提升企业内部服务质量时,选择将服务外包给专业的服务提供商将会使得上述问题迎刃而解,而且能够享受更加专业的服务质量。此外,企业通过把一些非核心的服务外包出去,可以把主要资源集中在核心竞争力的建设上,从而进一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从战略角度来讲,服务外包有利于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提高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应对能力,有效规避风险
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继续深入,企业的竞争环境日趋复杂,所应对的挑战也日趋国际化。在这种背景下,如果一个企业事无巨细,包揽所有的业务,则无法对迅速变化的外部市场环境和顾客需求做出更好的反应。因此将非核心服务业务外包给服务提供商无疑是最佳选择。一方面,服务外包使得企业内部机构得以大大精简,从而显著提升了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应对能力和灵活性。另一方面,发包商与服务提供商之间是一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风险共同体,而不是单纯的雇佣关系。服务外包可以使企业与服务提供商共担新技术的风险,或将风险完全转移给服务提供商。服务外包也可以使组织将全部或部分由于技术和技能陈旧所带来的固有的风险转移给服务提供商。
国际服务外包是一种新的商务模式。除了企业的角度外,从更宏观的视野看,服务外包有助于实现全球资源的有效配置,深化国际分工与合作,扩大国际贸易和投资,提高劳动生产率,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缩小南北经济差距和数字鸿沟,对加强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也有积极意义。但是,服务外包在推动世界经济和相关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造成负面影响。服务外包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一些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之间,世界上最不发达地区几乎处于边缘状态。联合国贸发会议的调查显示,在欧洲500强企业离岸服务外包中,印度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西欧、中东欧,与前三者相比,非洲的份额几乎为零。因此,最不发达国家有可能在以服务外包为特征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继续被边缘化。
阅读链接
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打造“中国服务”国家品牌
由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广东省政府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广州)服务外包合作发展交易会”28日在广州举行,本次会议为期两天。中国商务部副部长王超在出席开幕式时表示,未来中国将继续完善支持政策体系,引导服务外包打造“中国服务”国家品牌。
服务外包是指企业将其非核心的业务外包出去,利用外部的专业化团队承接业务,从而使其专注核心业务,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对环境应变能力的一种管理模式。
当前,许多国家都将发展信息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突破口,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服务外包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蓬勃发展,服务外包成为各国参与全球分工与协作、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
中国商务部副部长王超在出席本次会议开幕式时表示,为顺应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自2006年以来,商务部与有关部委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扶持政策,认定了包括广州在内的21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从财政、税收、人才、信息安全等方面全面推进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各地政府也相应出台了有关配套政策。在各级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服务外包实现了快速增长。”
近年来,服务外包产业正以年均超过30%的增速在中国蓬勃发展,2011年,中国承接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324亿美元,同比增长63.3%。专家预计,到2015年,中国服务外包内需市场将上升到320亿美元的规模,这比2009年增加5倍。
商务部副部长王超表示,目前,中国已经具备较好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条件,政策环境不断优化,高素质人才的供给充沛,离岸在岸市场协调发展,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面对机遇,要在承接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推动中国产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服务”转型。“十二五期间,商务部将继续协调有关部委,着力从完善支持政策体系、引导服务外包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推动示范城市实现差异化发展、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打造中国服务国家品牌等方面入手,使我国的服务外包产业迈上新台阶。”
据了解,本届“服交会”以“日趋活跃的内需市场与服务采购商机”为主题,由开幕式暨高峰论坛、专题研讨会、分析师讲座、一对一咨询等环节组成。专题研讨会将结合广州当地的产业特色,重点关注金融服务、医药研发、电信服务三个行业。
资料来源:谷盈阳,《发展服务外包产业,“中国服务”打造国家品牌》,2012.04.03,http://gb.cri.cn/27824/2012/02/28/5311s3576852.htm。
[1] 郑雄伟.国际外包--国际外包理论与战略.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20页.
[2] 卢锋.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问题研究.经济研究,2007(9):4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