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国际物流服务贸易基本概念(1 / 1)

一、国际物流的概念及特点

(一)物流的概念

1998年,美国物流协会对物流定义为“物流是供应链活动的一部分,是为满足顾客需要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低成本流动和储存而进行的规划、实施、控制过程”。

我国国家标准对物流的定义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引自国家标准GB/T 18354-2001)

(二)国际物流的概念

国际物流(International Logistics,IL),是不同国家之间的物流,其狭义的理解是当生产和消费分别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独立进行时,为了克服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空间隔离和时间距离,对物资(商品)进行物理性移动的一项国际商品贸易或交流活动,从而完成国际商品交易的最终目的,即实现卖方交付单证、货物和收取货款,而买方接受单证、支付货款和收取货物的贸易对流条件。(引自中国物流学会定义)

国际物流是伴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是国际贸易的组成部分,是实现各国之间贸易的必经途径,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物质基础。

(三)国际物流的特点

国际物流的特点如下。

1.物流环境的差异性

国际物流所面对的环境相对于国内物流来说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表现在社会、法律、文化、风俗、语言、科技、设施等方面,这无疑会加大国际物流的难度和系统的复杂性。

2.物流系统范围的广泛性

国际物流系统不仅具有物流本身复杂的功能要素,与外界的沟通本来就很复杂,而且还要面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错综复杂的不断变化的因素。这些因素造成国际物流需要较长的时间、操作难度较大,以及面对较大的风险。

3.物流信息系统建立更加困难

国际物流所面对的市场变化快,稳定性小,所以对于信息的提供、收集与管理具有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有国际物流信息系统的支持,而建立技术先进的国际化信息系统成为发展现代国际物流的关键所在。但是由于不同国家物流信息水平不同,从而大大加大了国际物流信息系统建立的难度。

4.要求物流标准化具有统一性

由于国际物流涉及不同的国家,要使国际间物流相互接轨,并顺畅展开,就必须要有一个标准统一的国际物流系统。在国际物流系统中,必须推行国际基础标准、安全标准、贸易标准、卫生标准、检疫标准等的进一步统一,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推行运输、包装、配送、装卸搬运、储存等技术标准,从而达到国际物流标准化的高度统一。

二、国际物流的组成

国际物流的组成如下。

1.国际货物运输

国际货物运输是国际贸易实现的必要条件,是国际物流的核心。国际货物运输是国内运输的延伸和扩展,同时又是衔接出口和进口运输的桥梁和纽带。相对于国内货物运输来说,国际货物运输具有路线长、环节多、涉及面广、手续复杂、风险性大、时间长等特点。现代国际货物运输主要依赖集装箱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使得国际物流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变革,极大地提高了国际物流系统的效率。

2.商品包装

在物流系统中,商品包装的主要功能是保护商品、便利流通以及促进商品的销售。在对商品包装进行设计及具体包装作业中,应将包装、储存、装卸搬运、运输等物流环节进行系统分析,全面规划,实现现代物流系统所要求的“包、储、运一体化”,提高整个国际物流系统的运作效率。

3.商品储存

外贸商品流通是一个由分散到集中,再由集中到分散的流通过程。商品储存需要克服外贸商品在时间上的延续,创造商品的时间价值。商品在储存过程中可能降低商品的使用价值,因此需要对商品加强管理,尽量缩短储存时间,加快周转速度。

4.进出口商品装卸搬运

在整个物流活动中,装卸搬运是不断出现和反复进行的活动,它出现的频率较其他物流活动高,同时装卸搬运要占用很多时间和消耗很多劳动。在进出口商品过程中,货物的装船、卸船,商品进库、出库以及在库内的搬、倒、清点、查库、转运转装等都是装卸与搬运的重要内容。装卸搬运效率不仅决定物流活动的效率,而且是影响物流活动费用高低的重要因素。

5.进出口商品的流通加工与检验

流通加工是现代物流的主要环节和重要功能之一。进出口商品的流通加工与检验,不仅可以促进商品的销售,提高物流效率和资源利用率,而且还能通过加工过程提高进出口商品的质量,扩大出口与进口。流通加工主要包括包装、分割、计量、分拣、组装、价格贴付、商品检验等出口商品服务和生产性外延加工。在对外贸易中的商品检验,主要是对进出口商品品质、规格、数量以及包装等实施检验,对某些商品进行检验以确定其是否符合安全、卫生的要求;对动植物及产品实施病虫害检验;对进出口商品的残损状况和装运某些商品的运输工具等亦需进行检验。

三、国际物流服务贸易的概念及特点

(一)国际物流服务贸易的概念

国际物流服务贸易是指从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境内提供物流服务;在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物流服务;一成员的物流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以商业存在提供物流服务;一成员的物流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以自然人的存在提供物流服务。

国际物流服务贸易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的内容:国际货运代理、商品检验、海关报关、国际理货、保险、运输、储存、国际商品包装、租船、出口单证等内容。

(二)国际物流服务贸易的特点

1.物流服务商品的不可感知性或贸易标的无形性

这是物流服务贸易的最主要特征。由于服务要素所提供的服务产品,很多都是无形的,即服务产品在被购买之前,不可能去品尝、感觉、触摸、观看、听见或嗅到“服务”,所以大部分物流服务产品属于不可感知性产品,消费者对它们的价值量很难评估,因为即使在消费或享用之后,顾客也无法根据消费经验感受到这种产品所带来的效用,只能是通过服务者提供的介绍和承诺,并期望该服务确实给自己带来好处。

2.物流服务贸易市场的高度垄断性

国际物流服务贸易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表现出较为严重的不平衡性,这当然是与物流服务市场所提供的服务产品受各个国家的历史特点、区域位置及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有关。表现为少数发达国家对国际物流服务贸易的垄断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相对劣势。比如,从国际物流服务贸易总额来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比例为3∶1。另外,对国际物流服务贸易的各种壁垒也比商品贸易多达2000多种,从而严重阻碍了国际服务商品进行正常的交易。

3.贸易保护方式具有隐蔽性

由于服务贸易标的物的特点,各国无法通过统一国际标准或关税进行限制,更多地采用国内的政策、法令的改变进行限制。如市场准入制度,对于贸易出口国或进口国进行限制或者是非国民待遇等非关税壁垒形式。

4.物流服务产品的营销管理具有更大的难度和复杂性

无论从国家宏观方面,还是微观方面,国际物流服务产品的营销管理与实物产品的营销管理比较都具有较大的难度与复杂性。从宏观层面上讲,国家对服务进出口的管理,不仅是对服务产品载体的管理,还必须涉及服务的提供者与消费者的管理;另外,多数国家对服务贸易的管理方式主要通过法的形式加以约束,但是立法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很难紧跟形势发展的需要。从微观层面上讲,由于物流服务本身的特性,使得企业在进行物流服务产品营销管理过程中经常会受到不确定性因素的干扰,控制难度较大。如前所述,物流服务产品质量水平的不确定性,物流服务产品不可能做到“三包”。再比如,商品贸易可以通过供需关系的协调,使其达到供需平衡,从而使消费者与生产者达到均衡;而物流服务贸易就不可能通过时间的转换来完成或解决供需矛盾,实现供需平衡。

四、第三方物流

(一)第三方物流的概念

1.第三方物流的定义

国家标准对第三方物流的定义是:由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这个定义指的是广义的第三方物流,提供物流服务的物流企业就是所谓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这里所说的业务模式就是第三方物流(Third Party Logistics,3PL)。

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物品实体在供方和需方之间的移动,既不是由供方实施的物流活动完成的,也不是在需方实施的物流活动中完成,而是由独立于供方与需方之外的专门从事物流活动的企业完成。

2.第一方物流的定义

由物资提供者自己承担向物资需求者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我们称为“第一方物流(First Party Logistics,1PL)”。传统上绝大多数生产制造企业都配备有规模较大的运输工具(如车辆和船舶)和储存自己产品的仓库等物流设施,来实现自己产品的流通,特别是产品输送量很大的时候,企业比较愿意倾向于自己承担物流输送任务。

3.第二方物流的定义

由物资需求者自己解决所需要物资的物流问题,以实现物资空间的转移,称为“第二方物流(Second Party Logistics,2PL)”。以往一些大的采购商和经销商都备有自己的运输工具和储存商品的仓库,以解决从供应商到仓库的物流问题。在采购货物量很大时,有些采购商和经销商倾向于自己承担物流业务。

4.第三方物流的狭义定义

关于第三方物流的定义有很多种理解,有些学者认为根据国家标准规定,专业物流企业(如专业运输企业、仓储企业)可以称为第三方物流企业,把存在已久的社会化的运输和仓储服务理解为第三方物流服务。针对这种认识,我们有必要从物流业务对外委托的角度来分析第三方物流的特征。

从物流委托角度来看,一般有以下三种形态:

(1)货主企业自己从事企业系统设计与信息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只是将运输、保管等具体作业活动委托给外部物流企业。

(2)货主企业使用物流企业提供的物流系统,并将物流作业活动外包给物流企业完成。

(3)货主企业委托物流企业为自己量身定做物流系统,并将全部物流业务委托给物流企业。物流企业站在货主企业的角度,根据货主企业的实际和需求,为货主企业设计个性化的物流系统,并负责物流系统的运行与管理,同时承担物流系统的运营责任。

目前,前两种物流委托形式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普遍采用,第三种委托方式正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从这三种委托方式可以看出,其实第三种对外委托方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即由货主企业以外的专业企业代替设计物流系统并对物流系统运营承担责任的物流形态。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第三方物流的狭义定义为:第三方物流是指由作为物流需求方的货主企业以外的第三方,承担货主企业以物流系统设计和物流系统运营为主要内容的物流活动的物流形态。

(二)第三方物流的特征

以上我们从对外委托的角度,分析了第三方物流的一些特征,总体来说,第三方物流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征。

1.个性化服务

第三方物流是个性化的服务,可以向货主提供包括供应链物流在内的全程物流服务和特定的、定制化服务的物流活动。第三方物流服务对象一般是一家或几家,但服务时间一般都比较长,往往长达数年之久。这主要是因为第三方物流公司根据客户企业需求而提供定制化服务,并对客户企业实行全方位系统流程设计和运营管理,这个过程实施起来需要较长的时间。

2.长期合作关系

不是货主与第三方物流公司偶然的、一次性的物流服务活动,而是采取委托-代理形式的长期业务外包形式的物流活动。双方这种长期合作关系通过合同的形式固定下来。

3.提供增值性服务

不是向货主提供一般性物流活动,而是提供增值性物流服务活动。第三方物流企业站在货主企业的角度,根据货主企业的实际和需求,为货主企业设计个性化的物流系统,并负责物流系统的运行与管理,同时承担物流系统的运营责任。

4.现代信息技术是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基础

首先,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第三方物流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数据更快速准确地传递,提高了采购订货、订单处理、仓储管理等方面的物流作业的自动化水平,使订货、运输、保管、流通加工实现了一体化。其次,信息技术使得第三方物流企业与货主企业更方便快捷地沟通与交流协作,大大提高了物流系统地效率和效益。

当前作为第三方物流服务基础的主要信息技术有:实现信息快速输入和读写的条形码技术、销售点实时管理系统POS、电子商务技术、实现信息快速交换的EDI技术、用于生产库存管理的ERP和MRP技术等。

5.以计算机信息系统为核心实现系统整合

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核心是利用以计算机信息系统为核心的电子手段对物流作业系统的整合。

(三)检验是否为第三方物流的标准

第三方物流是最现代化的物流,与传统物流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它毕竟还是属于物流行业,其主要的业务范围基本与传统物流是一致的,如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等环节和作业,无论是传统物流还是第三方物流,这些都是最基本的服务。

1.判断第三方物流的标准

判断一个企业是不是第三方物流,不是看它拥有多少现代化的运输装卸搬运设备,也不是看它有没有现代化的立体仓库,甚至也不是看它有没有利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判断的标准是:

(1)看它是否具备现代化的物流系统设计开发能力。

(2)看它是否具备利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信息系统,进行物流系统运营管理的能力。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而言,信息系统是其不可缺少的核心竞争力,信息系统的水平如何是第三方物流与传统物流之间的显著区别。

2.信息系统服务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为货主开发和设计物流系统所需要的软件,如库存管理软件,运输管理软件、财务管理软件、订货管理软件等。

(2)管理实物运输方面需要信息的支持。第三方物流企业都要从外部租用大量运输设备,如车辆、起重设备等,这些设备需要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管理才能实现高效率,才能满足货主的需要。一些先进的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还租用卫星通信设备和技术,如GPS技术,这对于有效进行车辆管理和货物的跟踪有着非常大的意义,有利于极大地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能力和竞争力。

(四)第三方物流的服务项目

1.传统物流配送加委托代理

第三方物流虽然是最现代化的物流,与传统物流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它毕竟还是属于物流行业,其主要的业务范围基本与传统物流是一致的,如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等环节和作业。但是这些具体的作业和业务,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货主企业的承担人,可以通过再委托的形式委托给专业的运输公司、配送中心等完成,而自己负责统一管理。

2.为客户提供定制服务

根据客户的要求提供客户定制的服务,如物流系统设计、流程再造、信息系统开发等。总的来说,第三方物流企业常提供的物流服务如表4.1所示:

表4.1美国和欧洲常使用的物流服务项目

阅读链接

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创世界纪录

上海国际港务集团23日发布,上海港2011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3000万标准箱,创下世界港口史上首次突破年3000万箱的新纪录。2010年,上海港以2905万标准箱的集装箱吞吐量,首次超过新加坡港跃居世界第一。此番破3000万标箱大关,令其蝉联“世界第一”几成定局。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董事长陈戌源表示,自1950年集装箱运输方式出现以来,全世界集装箱发展风起云涌,世界前十大集装箱港口都集中在发达国家和地区。1978年,上海港开辟中国大陆第一条集装箱班轮航线;1998年,上海港第一次入围世界十大集装箱港口,从此,中国港口以崭新姿态站立在世界大港的前列。业内人士认为,2011年,全球经济复苏缓慢,上海港于低迷的全球航运市场中逆势增长,得益于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等多重因素。

资料来源:郑莹莹,《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创世界纪录》,载中国新闻网,2011.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