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服务产品的使用价值、价值及国际市场价格(1 / 1)

一、服务产品的使用价值

(一)关于使用价值的理论阐述

所谓使用价值是指物品的有用性,即商品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求的属性。马克思从来没有认为使用价值仅仅包括实物使用价值,他认为,使用价值就其形式而言,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实物形式”;另一类是运动形式。运动形式的使用价值就是“不采取实物的形式,不作为物而离开服务者独立存在”,因此也可以称为非实物使用价值。它与劳动过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只能在活动状态中被消费,进而满足某种需要。虽然这种使用价值是非物化的,并非固定在物品中,但它也不是悬在空中,离开了劳动过程它就不能存在。使用价值的内涵是“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效用”。所谓“效用”(Utility)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得到的满足程度。效用指的正是使用价值,它为不同类型的使用价值找到统一的度量尺度。

(二)服务产品使用价值的一般特征

像其他一切使用价值一样,服务产品使用价值也具有以下一般特征:首先,服务产品使用价值具有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功能,包括满足人们某种物质或精神需要的功能,或者说具有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效用,这是使用价值的共同特征;其次,服务产品使用价值也是构成社会财富的重要内容,因为人们追求经济利益的目的是获得多样性的使用价值,以满足自己多方面的需要,达到健康、幸福的境界。所以,财富与使用价值是相互依存的,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用价值的形式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农业社会主要以农业使用价值,即农产品为财富内容;工业社会主要以工业使用价值,即工业品为财富内容。在现代社会,满足各种需要的社会财富日益分为以实物使用价值为内容的实物财富和以非实物使用价值为内容的精神财富,后者的比重正在上升;最后,服务产品使用价值在市场经济中也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马克思说过,商品是以铁、麻、小麦等使用价值或商品实体的形式出现的,这是它们日常的自然形式。但它们所以是商品,是因为它们是二重物,既是使用价值承担者又是价值承担者。由于价值本质上是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劳动的一种社会关系,因此,它必须以劳动所得产品的交换为前提。而产品只有具有使用价值,才能够被投入交换,进而被衡量交换价值和价值,这就决定了价值必须以使用价值为承担者,而非实物使用价值。既然能够实现作为使用价值的职能,因此,它同样可以充当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所以,非实物使用价值和实物使用价值具有共同的特征。

此外,服务产品使用价值具有消费替代性、消费互补性与消费引致性。消费替代性是指不同产品的使用价值因有相同或相近的消费功能,故可以在生产或生活消费中互相替代。人们消费一种服务产品,就可以减少对实物产品的消费,或减少对另外一些服务产品的消费;消费互补性是指不同的服务产品虽然使用价值的功能不同,但由于其使用属性具有联系,在消费中构成互相依存、互相补充的经济关系。比如旅游业的发展会引起运输业的增长,旅游和运输两者之间就具有消费互补性;消费引致性是指某种产品的使用价值具有这样一种性质,因为它与其他产品在功能上存在着因果链的关系,只要消费这种产品,就将引起对一系列其他产品的消费,如购买汽车必然增加对汽油的消费等。服务产品的使用价值具有消费替代性、消费互补性和消费引致性的根本原因,在于非实物使用价值具有一切使用价值所具有的共性--可消费性。由于服务产品与实物产品功能相近,故可以互换;由于其功能相异而有联系,故可以互补;由于其功能上存在因果链,故可以引致。

(三)服务产品使用价值的种类

按照使用价值的不同消费功能,服务产品使用价值可划分为两大类:

1.服务型消费品

服务型消费品,即服务形式的消费品,是满足人的生活消费需要的服务产品。它又分为:

(1)满足精神需要的服务消费品。主要包括:教育服务消费品、艺术服务消费品、娱乐服务消费品、信息服务消费品、科学服务消费品。

(2)满足物资需要的服务消费品。主要包括:医疗卫生服务消费品、运输服务消费品、个人生活服务消费品、体育服务消费品、商品服务消费品、金融保险服务消费品。

2.服务型生产资料

服务型生产资料,即服务形式的生产资料,是满足人的生产消费需要的服务产品,可以分为:

(1)智力型服务性生产资料,即满足人们在生产消费过程中智力需要的服务产品。主要包括:科研服务型生产资料、信息服务型生产资料、技术服务型生产资料等。

(2)非智力型服务性生产资料,即满足人们在生产过程中除智力以外所需要的服务产品。主要包括:运输服务型生产资料、仓储服务型生产资料、金融保险服务型生产资料、商业服务型生产资料、房地产服务型生产资料。就服务型生产资料而言,某些服务产品的使用价值功能的发挥,可以实现其他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如商业产品的使用价值,就具有实现其他产品流通的功能;科研服务产品的使用价值,就具有实现其他产品的生产功能等。

(四)服务产品使用价值与实物产品使用价值的不同点

1.服务产品使用价值具有非实物特性

服务产品是一种在活动形态上提供的、不能离开服务劳动者单独存在的、不采取实物形式的特殊使用价值--非实物使用价值。实物产品使用价值的生产、交换和消费一般是分开进行的。因此,生产者和消费者,生产领域、流通领域与消费领域泾渭分明。而服务产品的交换却是生产的前提,生产与消费同时进行,生产过程一结束,消费过程也即告完成。这是服务产品使用价值的主要特征--生产与消费过程的同时性。

2.服务产品使用价值具有非储存性

实物产品可以储存,因为其使用价值具有某种物质形态,而服务产品不具有物理的或化学的性能,因而不能以使用价值形式而单独存在。不过服务产品使用价值可以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变相“储存”:在价值形式上与在实物形式上储存,前者是先将现实的服务产品使用价值转化为价值形态--货币,在需要消费服务产品时,再将货币转化为相应的服务产品,后者是将服务产品的使用价值物化为某种带有服务内容的实物产品,并通过储存这种实物产品的使用价值,保存与服务产品类似的服务,如通过录音、录像、摄影、记录等,不仅可以“储存”文娱服务、导游服务,还可以“储存”教育服务、技术服务等。

3.服务产品使用价值具有非转移性

有些服务产品的使用价值不可能从产地转移到其他销售场所。这一性质使得服务业的生产与消费存在空间上不一致的矛盾。这个矛盾必须通过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相对位移来克服。服务产品使用价值具有非转移性,但其所有权是可以转移的。在它尚未被生产出来时,完全可以通过“订货”使其未来的所有权发生多次转移。另外,服务产品使用价值具有再生产的被制约性。这是因为实物产品使用价值的可储存性、可转移性,使其产品价值实现所遇到的矛盾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若甲地不能实现,可运到乙地销售;若暂时无法售出,可储存到将来售出。而服务产品使用价值的非储存性、非转移性,决定了它在社会生产出来的同一时刻、同一地点,就必须将自己实现为货币,马上实现价值补偿。所以,服务产品使用价值的生产积累的可能性较之实物产品受到更多的限制。

二、服务产品的价值

服务产品的价值就是凝结在非实物使用价值上的、得到社会认可的一定量的抽象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使生产服务产品的劳动取得社会形式,从而表现为价值。服务产品不能按异质的使用价值量,而只能按其中凝结的同质的抽象劳动量进行交换,从而以价值为尺度决定其交换比例。所以,服务价值产生的原因在于它的服务劳动的凝结性、社会性和抽象性等通性。

(一)服务产品的供给价值

个别劳动时间形成商品的个别价值,但价值的社会属性又使个别价值必须转化为社会价值,也就是说,不同企业生产的同种商品价值必须接受同一尺度的检验,这一尺度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普及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创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时间。这是从生产过程分析商品的价值构成,认为商品价值是由生产过程中“活”劳动新创造的价值和生产资料价值构成的,排除了交换行为及各种交易费用对商品价值量的影响,并且是从供给角度阐述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需求等经济力量并没有进入生产领域,最多只是作为生产者的一个预期因素,所以我们把它称为供给价值,在质上它是由供给一方单独决定的,在量上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由供给价值所决定的价格叫供给价格,在货币价值量已定和一般静态均衡条件下,二者在量上是一致的。由于供给价值同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生产率越高,同一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越多,单位商品的供给价值就越少,供给价格也就越低,供给价值或价格作为商品供给量的函数,两者间成反比例关系。

(二)服务产品的需求价值

需求是消费者在对商品使用价值估价基础上,对商品的实际购买能力。对一定量使用价值的购买就代表着对一定量价值或者说一定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需求,这是从价值角度来观察的需求,因而称之为需求价值。由于服务产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它不像实物产品一样是在生产过程中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其价值量,然后进入市场接受社会的检验。服务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是同时进行的,所以其价值的决定有其特殊性:由供给价值和需求价值共同决定。

要实现商品的供求平衡,不仅要求在每种商品生产过程中使用必要的劳动时间,而且要求把社会劳动总量按必要的比例分配在不同的商品上。在需求不变的条件下,分配到某种商品生产上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多,商品的供给量增多,全社会对该商品的总需求会相对减少,对该商品的总需求价值量也将会减少,这时商品的市场价值实际上就是由需求价值决定的。由商品的需求价值决定的价格叫作需求价格,需求价格与需求价值成正比关系。

(三)服务产品的市场价值和市场价格

服务产品的市场价值是由供给价值和需求价值的比例共同确定的。供给价值和需求价值实际上是从供求两方面的价值总量的角度确定的。当商品的供给价值超过需求价值时,由于需求价值的制约使商品的市场价值向需求价值趋近。反之,当需求价值超过供给价值时,由于供给价值所代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制约使得市场价值向供给价值趋近。供给价值与需求价值失衡,就意味着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要求不一致,使商品的市场价值在供给价值与需求价值间上下浮动。

市场价格作为市场价值的具体表现形式决定于市场价值。在市场活动中,由于供求、竞争、劳动生产率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市场价格往往与市场价值相背离,其背离的方向和程度,主要取决于供给价值和需求价值比例关系的变动。此处的供求是指对商品使用价值的供求。供求平衡是偶然的、暂时的现象,供求不平衡则是必然的、长期的现象。当供大于求时,生产者提供到市场上的商品量必然超过消费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从而造成价格向下的压力,甚至还会有一部分商品得不到社会承认,价值无法实现。这时表现为市场价格的市场价值更趋近于商品的需求价值;当供不应求时,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将超过生产者提供给市场的商品,会造成价格向上的压力,卖者在买卖双方的竞争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使市场价格所表现的市场价值趋近于商品的供给价值。正是由于市场价格围绕市场价值上下波动,使得市场活动主体调整其经济行为,使供求逐渐趋近于平衡。

以上可以看出,服务产品市场价值的决定具有如下特点。

1.市场价值的决定是总量决定

社会总劳动量按照需求的比例被分配到不同的商品上,在既定的经济条件下确定了全社会的总需求价值,然后这一客观存在的需求价值总量通过收入分配形成消费者的实际购买能力,进而转化为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价值。这一转化是以供给价值为依据,通过市场机制完成的。从此过程可以看出,市场价值的决定首先是总量决定。

2.市场价值是由供求两种力量共同决定的

这里所说的供求是指供给价值和市场价值,而不是指使用价值的供求。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以价值规律为基础,反映了按比例分配一般社会劳动的客观要求,具有一般性和抽象性的特点;而后者是价值规律的体现,是从物质形态上反映出来的供求两种力量的对比消长。供给价值和需求价值所确定的市场价值在现实经济活动中最终表现为对使用价值的供求。所以,这两类供求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是内容和形式、抽象和具体之间的关系。

3.市场价值受多种因素制约与影响

市场价值是以现实的市场为基础的,其形成过程中受多种经济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商品价值的分析排除了多种经济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单纯从生产角度进行分析,有利于揭示价值的本质。而市场价值则主要解决的是价值量的决定问题,所以需要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把现实市场活动中对市场价值产生影响的,如社会资源的配置、国民收入的分配及市场功能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都考虑进去。

综上所述,服务产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形式上表现为供给价值和需求价值的相互作用,内容上则是各自所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对比消长。

三、服务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及其影响因素

服务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和其他商品的世界市场价格一样,指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世界市场上实际买卖时所依据的价格。国际市场价格是国际市场价值的货币体现,其变动受国际价值规律的支配,主要取决于国际价值和货币价值的变动。

(一)国际价值是国际市场价格变动的基础和中心

国际价值是形成国际市场价格的基础,并制约着国际市场价格的变动。当一种产品在国际市场刚刚出现时,由于技术不发达、劳动熟练程度较低等原因,生产此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较多,包含的国际价值较高,在国际市场上就表现为价格昂贵。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劳动熟练程度的提高等所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社会化大生产所带来的规模经济,或提供同种服务的人员增加,在竞争过程中生产此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国际价值降低,国际价格下跌。

国际价值是国际市场价格变动的轴心。国际市场价格围绕国际价值上下波动,供求平衡时,二者一致;供大于求时,国际市场价格下跌到国际市场价值以下;当商品短缺、供不应求时,国际市场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值。价格的变动又会反过来对供求产生影响,使供求逐渐趋于平衡,从而使国际市场价格从长期来看趋近于国际价值。

(二)货币价值是影响国际市场价格变动的基本因素

国际市场价格是国际价值的货币表现。因此,国际市场价格的变动除了取决于国际价值,还与货币价值有紧密联系。在商品价值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会随着货币价值的升降而成反比例地变动。货币价值下降,商品价格就会提高;货币价值提高,商品价格就会下降。

在对外贸易过程中,一国的货币价值既表现为对内价值(即在本国的购买力),又表现为对外价值(即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比价,即汇率)。一国货币对外价值的变动除了受本国货币对内价值变动的影响外,还取决于各国货币在同一时期实际购买力的对比和外汇供求关系的变化。在浮动汇率制下,汇率变动频繁而且波动幅度大,使得国际市场价格更加不稳定。

(三)商品市场供求关系是国际市场价格变化的直接影响因素

政治、经济、军事和自然条件等因素都是通过影响供给和需求进而影响国际市场价格变化的。在国际市场上,商品的供给和需求是经常变动的,且两者变动可以是同方向的,也可以是反方向的。当供给相对于需求增加时,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下跌;反之,当供给相对于需求减少时,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上涨。

现实经济活动中,除了商品的国际价值、货币价值和供求关系外,垄断、竞争、经济周期以及西方发达国家政府采取的措施等都会对国际市场价格产生一定的影响。

阅读链接

商务部服务贸易司的职能

为加强我国服务贸易管理,促进服务贸易发展,商务部于2006年4月成立了服务贸易司,下设四处一室,分别是办公室、综合处、统计分析处、促进协调处、发展规划处。服务贸易司成立一年来,主要开展了如下几项工作。

一是服务贸易统计。

二是加强了软件出口促进。

三是加强技术贸易管理。

四是加强工作联系和信息交流。

五是深化服务贸易调查研究。

六是筹备建设“中国服务贸易指南”网站。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服务贸易司. http://wmys.mofcom.gov.cn/,2007.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