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12年前,我在《浙江青年报》主持“东子心理热线”时,给浙江大学学生作演讲时的一个讲题,今天看来对新时代的天之骄子依然适用。所以,我根据当年的录音选取部分内容奉献给大家——
亲爱的浙江大学的朋友们:
大家好!
很高兴能来到享誉中外的浙江大学与同学们见面,与诸位交流“大学不是终点站”这样一个话题。
应该说你们是幸运的,经过十载寒窗苦读和“黑色七月”(当时高考是七月份)的煎熬,你们迈进了高等学府的大门,被冠以“大学生”这个天之骄子的称号。在金秋的收获时节,你们迈进象牙塔,开启人生的新路程。由此,你们兴奋、激动,想点燃**,实现自己美好的梦想。有的同学暗下决心,准备继高考之后再大展宏图。但是也有一部分同学,认为自己苦拼了10多年就是为了考大学,如今目标实现了,也该歇歇脚了。于是,这部分同学开始懈怠,不思进取,想一觉醒来捧个毕业证和学位证了事。
人对某一事物的追求过程中,极易把它想象为完美无缺的理想化模式,在充满幻想的高中时期,大家对大学生活有一种朦胧的神秘感,总会把它想象为神圣或尽如人意的,认为大学是美丽的天堂,是一座圣殿,是一方圣洁之地。而今如愿以偿了,却没有想象的那么好,甚至感到“不过如此”。距离是一种美,距离没了,美也随之消失。出现在面前的除了一点新奇外,还有诸多不如意,比如专业不是自己喜欢的,宿舍里没有空调,校园里竟有一些古老、破旧的建筑,大学老师竟然有的不讲普通话……这些都加大了思想上的反差,从而产生失望情绪。人一旦有了失落感,就会降低对自己的要求,从而松懈下来。这是一部分同学上大学后不思进取的一个原因。
另一个原因则是灵魂深处及时行乐的思想在作祟,这部分同学认为,考上大学就是船到码头车到站,于是绷紧的神经一下子松弛下来,人类本我的欲念开始萌动,认为不用像高中那样苦学,可以信马由缰,甚至放纵自己。我接触过这样的同学,在中学时刻苦努力,很有学习积极性,什么苦都能吃,什么累都能扛,什么罪都能受,可考上大学后就判若两人了,首先是放弃努力,认为正是好时光,也该好好玩玩。于是,今天结伴游名山,明天相约观奇景,后天去独享其乐,乐不思学。结果荒废了学业,有的多次旷课被记过,有的考试不过关,拿不到毕业证,在别的同学高高兴兴走上工作岗位时,自己独自垂泪懊悔。
可我们都知道,后悔药是无处买的,为了不步其后尘,请大家千万不要因为上了大学就放弃努力,因为大学不是终点站。围绕这个话题,我与大家谈三个小话题。
第一个小话题是:人生之路很漫长,大学只是其中的一个驿站。
当你脱离母体时,就踏上了自己的人生路。这条路一头在你的脚下,另一头伸向未知的远方,似乎没有尽头,也看不到终点。迈步向前,这条路充满荆棘与坎坷,但也不乏鲜花和坦途。在这条路上,时间像一个推手,一直推着我们前行。
如果把人生分为几个阶段,大学就是这其中的一段。如果把每一阶段都比作驿站,大学就是其中的一个驿站,而且是一个停留短暂的驿站。这个驿站不仅是我们栖息的地方,还是我们加油的场所,是为下一段路整装充电的过程。
在这一路程的初始阶段,你就被灌输了“学习、学习,再学习”的思想和“考大学”的目标。这个目标贯穿整个中小学生时代。进入大学,在新的驿站里,要加倍汲取知识的琼浆,因为大学之后你将面临真正的人生之旅。可以说,你今后的人生是否亮丽,很大程度取决于大学期间,你是否努力过。
……
好,接下来我们来探讨第二个小话题:大学是人生的一个新起点。
刚才我说过,大学是人生的一个驿站,大学生活也就是你们走向社会的最后一站,但这绝不是你人生的终点站,而是下一个里程中的一个新的起点。就像歌中唱的一样:“终点又回到了起点。”
……
最后的小话题是: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
西方先哲梭伦和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都曾说过:“活到老,学到老。”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人生伊始,我们学习走路、说话、做人、做事,上学学知识、学文化,踏上社会也不断学习,直到终了离开。所以说,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对这一点,我有切身的体会。
我认为,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应有两个现代意识;一是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二是积极进取的参与意识。如果没有这两个意识,将来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新时代的大学生应时刻不忘“学习”,向书本学习、向社会学习、向他人学习,使自己的人生绽放璀璨的光芒!
最后,我把著名生物学家巴斯德的“机遇只偏爱那些有所准备的头脑”这句话送给大家,让我们共勉。同时真诚地祝愿同学们能够把握自己的青春年华,在大学里学到真本领,以饱满的学识,娴熟的技能,为创造自己的美好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