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参加高考的日子(1 / 1)

经过9年半的快乐学习和半年的紧张学习,不满16岁的女儿走进高考考场,参加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考试,成为共和国915万考试大军中的一员……

(一)

6月4日中午,完成高中学业的依依从学校回来,美美地睡了一下午,傍晚上了会儿网,晚饭后我们全家人守在电视机前一起看了部电影,10点睡觉。次日依依8点起床,看《几何证明选讲》,上网浏览新闻、查阅资料,看电视电影《唐伯虎点秋香》,傍晚我们到小区散步,晚饭后大家聊天、看电视。晚上依然10点入睡。

6日上午我出去办事,顺路到依依将要参加英语口试的学校查看行车线路,依依9点起床,上午看了会儿地理书,中午上网玩了会儿游戏。下午我带依依到学校验考场,傍晚依依下厨做了一个“腊肠炒荷兰豆”,晚饭后我陪她下了两盘五子棋,我来写日志,她去看电视。计划9点半睡觉。

这两天,我除却接受《新京报》、《南都周刊》等媒体关于“父亲教育”的电话采访,出去办点事外,就一直在家赶写手里的这部书稿。工作生活一如往常,而很多家有考生的家长却没有我这般悠闲。

今天出去办事,随手买了一张我所在城市的都市报——《新文化报》,该报第四版的一篇报道——《父亲为女儿7次踏查考点,终于形成4车接力送考预案》吸引了我,报道称一个当律师的父亲,其女儿也将于明日参加高考,为了保证不误考,这位父亲在6月3—4日两天时间里,放弃工作先后7次开车考察从家到考场的行车线路。

考察完,这位父亲还把亲戚们召集在一起,针对赴考的路线开了个会。经过大家一致表决,确定了送考线路。担心堵车,还分别在几个路口各备一台车,如遇堵车就立即换车,考虑到车可能会在路上出现故障,还配备一辆车尾随其后……

看了这位“伟大”父亲的壮举,我却感动不起来,甚至还感觉挺悲哀的,不就是孩子考个试嘛,有必要这样兴师动众的吗?

可再看看这几天的电视,天天说高考;广播,日日播高考;报纸,连篇累牍是高考……“高考”充斥着我们的双眼、双耳,是谁把一场普通的升学考试供上了天?!

考好了怎么样?考不好又会怎样?家长还是那个家长,孩子也还是那个孩子,一考真能定终身吗?!

其实,我们都知道,对于孩子而言,每一个阶段都很重要,只要脚踏实地的一步步往前走,孩子就会充实而幸福地成长。

(二)

2012年6月7日(星期四,晴转多云,长春28℃~16℃)

6:50——7:40 女儿依依起床、洗漱、早餐

7:45——8:00 父女赶往学校(考场)的路上

8:20 考生开始入场

8:30——10:45 东子回家,正常工作

10:50——11:05 东子为午餐备料、焖米饭

11:10——11:25 东子赴接依依的路上

11:35 依依与同学走出考场

11:40——11:55 父女在回家的路上

12:00——12:15 东子下厨炒菜、依依摆餐桌

12:15——12:35 午餐

12:35——12:50 依依看电视

12:50——13:50 依依午睡

13:50——14:00 洗漱

14:00——14:15 父女赶往学校(考场)的路上

14:30 依依步入考场

14:35——16:40 东子回家,正常工作

16:40——16:55 东子赴接依依的路上

17:05 依依走出考场

备注:女儿依依的考点在高中就读的学校。

从这张时间表中,大家可能看出我家到学校的距离不是很远(我家和学校都在城北,相距只有4公里),单程只需要一刻钟时间,如果不堵车10分钟就可到达学校。昨天依依的同桌感慨道:“你家住得近,真是方便,不像我家离得太远(她家住长春南部,距离学校20多公里),考个试还得住几天旅店。”

这次高考得益于考场离家近,可以在家里吃住,保证了孩子的饮食和睡眠。“离家近”不是偶然的,而是我的“就近入学”理念使然。

我不认为所谓的重点校就怎么好,而普通校就如何差,主观不努力,客观条件再好也无济于事。在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上好一点的学校(幼儿园),花重金、托关系挤入离家较远的重点校时,我已经牵着孩子的手走进离家最近的普通校(园)。所以,女儿的幼儿园、小学、初中离家都不超过三站地(市内公交车),即便上高中住校了,离家也只有五六站地,一般开车10多分钟就到学校了。

这样做首先免去了很多家长和孩子的奔波之苦;其次节省了择校费、交通费等诸多费用,更主要的是普通校有着相对轻松快乐的成长氛围。

中午依依走出考场,我也如大多数家长一样,问一声:“孩子,怎么样啊?”“还好,还好。”依依连声说道。在回家的路上,我打听作文的情况,孩子对我说:“那个作文题出得有些怪怪的,走出考场时我和其他同学交流了一下,她们的答法基本一致,我和大家的都不一样,是不是跑题了。”于是,我向孩子了解了一下这道题:

依依轻松愉快地走进考场

根据给的材料写一篇文章:有个船主,让漆工给船涂漆。漆工涂好船后,顺便将船上的漏洞补好了。过了不久,船主给漆工送了一大笔钱。漆工说:“工钱已经给过了。”船主说:“这是感谢补船漏洞的钱。”漆工说:“那是顺便补的。”船主说:“当得知我的孩子们驾船出海,我就知道他们回不来了,因为船上有漏洞。现在他们却平安归来,所以我感谢你!”

我不知大家看明白没有,我却有些糊涂。首先现实生活不会发生这样的事;其次船主的做法前后矛盾;再次这份材料逻辑混乱,语言不通,我真不知道这些出题专家究竟是怎么想的。

于是,我安慰道:“这题出得有些问题,你的答法独辟蹊径,很新颖,而且还紧扣主题,应该得高分才是,只要认真作答了就好,结果随它去吧。”

午饭期间,我们又聊了一会儿。她说刚开始有些紧张,我问为什么,他说大家都有些紧张,也许是受影响的,过了一会儿做上题就好了,没感觉是高考,还以为是以前的模拟考试呢。饭后,孩子打开电视看了几眼就关了,小睡了一阵子,再赴考场。

下午走出考场,依然是和同桌(她俩在一个考场)携手而行,但两个孩子的表情都有些木然,我就面带微笑地说道:“是不是题有些难啊,没考好也没关系的。”依依说听到两个男生对话说能答100多分,而自己却达不到100分,为此认为并不是题难。恰在此时,从我身边走过的一个女生对其父说:“明天不想来了。”这位爸爸忙问怎么了,孩子说:“题太难了。”

在回来的路上,我安慰依依说:“甭管怎样,咱尽力了就好,没啥遗憾的,再说了你不是要这样的人生经历嘛,答好答坏都是一笔财富。”

在我的劝慰下,孩子晚餐吃得很开心,饭后自己去看书了,我让她看看电视,她邀我一起看,我答应她把这篇博客发上去就去陪她。

(三)

今天的时间安排和昨天差不多,只是考试科目不同而已,上午考文综(政治、历史、地理),下午考英语。

这两科,文综应该说是依依的强项,而英语相对来讲弱一些,孩子在小学跳级时曾考过班级倒数第一,刚上高中时也是班中倒数几名。后来在我和老师的鼓励下,孩子取得了飞跃性的进步,在模拟考试中进入班级中上游。

我是11:30准时到考点接依依的,11:35学校大门打开,开始有孩子从考场走出来,先出来的孩子大都表情很僵,我身边的一位母亲问满脸不高兴的女儿:“没考好啊?是不是很难呀,这些孩子今天怎么都绷着脸啊?”那个高个女孩没有答话,而是低着头随妈妈离去。

另一个女孩无奈地对她妈妈说:“今年考的都是去年就会的,这一年新学的一点儿没考。”“咱不比去年分少就行。”妈妈安慰道。“那这一年不白复习了。”“那有啥办法呀,这怨你爸又不怨我……”

脸部表情各异的孩子,从校门口鱼贯而出,过了七八分钟,仍不见依依和同桌的身影,我努力地睁着双眼,就是不见我的依依,在人流渐少时,我稍一走神儿,听到一声清脆的“爸爸”,循声望去,见女儿向我奔来……

由于依依自小受我的“品行居首、能力次之、学业再次”教育思想的影响,孩子答题速度相对大多数孩子来讲要慢一些。孩子上学这10年来,我主要对孩子的品行实施积极影响,使其成为一个“懂事理、明是非,知道感恩,真诚守信,正直善良,乐于分享,勤于助人”的孩子;其次是生存能力的培养,使其具有良好的“自理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交际能力、适应能力”的孩子;而后才是学习文化课,对其文化课的要求是:“学会、弄懂、能应用。”至于考多少分、第几名均是次要的。

在别的孩子都为了分数和名次而在苦学死学时,我为依依提供的活学乐学的氛围,有效地保证了孩子的睡眠和学习兴趣。为此,我曾和老师、校长商议,减免了她的家庭作业。10年来,我没有给孩子买过一本练习题,没有给孩子布置过一道作业题,也从未辅导过孩子任何学科的学习。当然,家庭里很多游戏化的娱乐活动,是带有一定学习的功能的,比如词语接龙、成语抢答、猜谜等。

所以,上高中以来大小考试,依依都有做不完题的时候,昨天的数学就因答题速度慢而没有做完,而她十分担心的文综却出人意料地答完了。于是,她走出考场喜滋滋地对我说:“爸爸,我答完题正好到时间,一分不差。”

依依午饭后睡了一个小时,下午高高兴兴地走进考场,迎接最后一场笔试。

下午5点35分,参加考试的孩子们陆续走出考场,与以往不同的是,大多数孩子脸上溢着难得的笑容,一个男孩一边蹦着跳着一边高声喊道:“考完了,考完了!”一些孩子相互追逐着,走出校门,寻找自己的亲人……

依依也和大多数孩子一样,欢快地对我说:“哈哈,终于考完了!”至于孩子考得怎么样,我一直也没有问,此时此刻结果已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走过这黎明前的黑暗,迎接孩子们的必然是充满希望的未来,只要孩子开心,多几分少几分又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