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9日中午,女儿来电话开心地说:“老爸,虽然这几天学校放学比较早,但是我不回去了,要和大家一起学习,别想我哦。”我告诉她:“好啊,认真学几天,好开心回家过大年!”
再有100多天就要参加高考的女儿,终于知道用功学习了!
如果看过前文您会知道,依依的学习和成长经历与大多数中国孩子不同:其一是没有按部就班地在学校学习;其二不是苦学、死学,而是活学、乐学;其三从小学到高三,很少做家庭作业。
因为我认为:对孩子的成长来讲,最重要的不是学了多少文化知识,而是良好的品行;其次是能力;再次才是学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拥有生存的能力,让孩子全面成长,从而可以在漫长的一生中,快乐、从容地度过每一天。现实告诉我们,一个综合能力强、心里充满阳光的孩子,在学校的成绩不一定好,但走出校园后,无论他身在何处,都会因为适应能力强、生存能力优,而找到位置发挥价值。所以,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不在考了多少分,而在于他是否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距离高考还有23天,我带依依到关东文化园游玩
一直以来,我就认为:中国的学制设置不合理,某种程度是浪费生命。所以,依依在小学期间跳了两级,而后写出了一部畅销书《玩过小学》。“玩过小学”后,她用了两年半时间“乐过初中”,由此又有了《范姜国一的快乐初中》这部与小伙伴分享快乐成长的书。为了让孩子能够开心地玩,快乐地学,我几次找老师和校长沟通,免除了她的家庭作业。
我对孩子的学习要求是:第一要学会基本知识;第二要在生活中加以应用,至于分数和名次我没有特别的要求,只是告诉她不要扯班级的后腿。因为分数差几分十几分甚至几十分,对孩子的成才影响不大,关键是要孩子“学会、弄懂、能应用”。
由于孩子玩得尽兴,学得开心,学习兴趣浓厚,效率相对较高,即便比别的孩子投入的时间少,但是学习成绩一直还不错。
在我的快乐教育理念陪伴下,依依开心地走进了高中校园。
女儿上的是一所普通高中,这也秉承我的一贯原则:不上重点校(指基础教育阶段)。上高中以来,成绩从最初的中等一路攀升,到高二的年级前10名(文科班400多名孩子),此后忽上忽下,我也没太在意。高三上学期学校举行了一次东北大联考,这次孩子的成绩下跌了几十名,情绪十分低落,我安慰了她,并和她一起分析了原因。
2011年岁末,离第一次模拟考试还有一周的时候,我感觉到孩子学习很不在状态,经过和老师沟通,我把她接回家,就她的学习与成长做了一下午的沟通。她自己解释说:一是东北大联考的失利打击了自信,学习兴趣减弱;二是学习不投入,承认自己只用了七八分劲。
依依的班主任老师不止一次地和我说过:“高三阶段的孩子大家都铆足了劲,很多孩子刻苦到用了12分劲,可依依也就用8分劲,如果这孩子加把劲,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听了孩子的自我分析后,我告诉她:“爸爸不希望你用12分劲去苦学死学,但是既然你选择了高考这条路,就要按这个规则行事,必须使出十分劲,最终你考多少分无所谓,但是要对得起你这一年的时光。考多少分是学业状况的问题,而用不用心则是态度的问题,学好学赖无所谓,但是不可以虚度年华。”
随后,我们共同决定:第一,调整状态,投入学习热情;第二,用十分劲,勤奋学习。为了保证良好的学习状态,周末返校时间由原来的周一早上改为周日傍晚,这样就可以和同学一起上晚自习了。
10天后,第一次模拟考试揭晓:依依比大联考提高了51分,位列年级第6名。孩子的信心更足了,学习劲头更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