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女儿正在黑龙江大学接受军训,这已是不满16岁的女儿第三次接受军事训练了,前两次分别是刚上初中和高中时,每次军训队伍中年龄最小的那个学生都是她,但是每次的训练成绩却不是最差,而是很棒。
2006年8月23日,在大连市第77中学的大操场上,十几名身着海军制服的教官,在为该校12个班的新生做军事训练,在第11班的队伍里,一个矮小的女孩笔直地站在那里,她就是腿伤尚未痊愈的、还不满10岁的范姜国一,我那坚强而乐观的女儿!
女儿在当天的日记里写道:“我表现得不比别人差,教官表扬了我,老师也表扬了我,虽然苦点累点,但是我很开心……”
依依在《范姜国一的快乐初中》中这样写道:
从知道“解放军”这个词那天起,我就对它充满了向往,常常想象着自己穿上军装是什么样子。可是,“当解放军”离我实在很遥远。
左一为依依
爸爸当过兵,他常给我看他当兵时候的照片,我很是羡慕,总是忍不住说:“我什么时候能当兵?”爸爸安慰我:“当兵还早着呢,不过等以后军训的时候,也可以感受当兵的滋味。”可是,“军训”离我照样遥远啊,最起码要到考上大学吧。
很久以来,参加“军训”成了我最大的愿望。爸爸说,军训对一个人很有帮助,收获会很大;而上过大学的哥哥姐姐(堂哥堂姐)则说,军训很苦,很受罪。有帮助也罢,吃苦也罢,我都想等我长大了,一定要亲自体验一下。
可还没等我长大,这“体验”就来了。
2006年8月23日是一个艳阳高照的日子,是我踏进中学校园的第一天。吃过早饭,我带着期盼高高兴兴地来到了学校。
最让我激动的是,开学第一天就是军训。
当得知我们要军训的时候,我在心里想象着身穿军装手握钢枪的风姿,想象着卧倒、跑步、打枪……高兴地几乎一蹦三尺高。
可是,让我失望的是,我们不仅没有军装和钢枪,就是那个教我们的教官叔叔,也不是我想象中的绿军装。刚开始,我还以为他是保安呢,后来爸爸告诉我,这个穿深蓝色军服的教官是海军,也是军人,还是什么海军中尉,我这才打起精神来。
“军训”开始了。以班为单位,站军姿、走步、跑步、喊口号……虽说我们是不穿军装的“兵”,但是教官很严厉,训起我们来一点儿也不比训自己的士兵要求低。哪个同学不听话就要挨罚,有时因为一个同学动作不到位,全班跟着一块儿“倒霉”。
从第一个训练科目“站军姿”开始,我就尝到了“艰苦”二字的滋味。听教官说,“站军姿”可以磨炼人的意志,要求我们像木偶一样站在那里,一动也不能动。我们按照教官的要求,笔直地站在那里。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大约过了10分钟,我的腿开始发酸,真想蹲下来。可是,看看别的同学依旧一动不动地站着,想到不能让别人说我不行,于是咬牙继续坚持,直到教官说“稍息”。开心的是,因为站姿标准,我得到了教官的表扬。
练习“站军姿”的时候,心里总盼着练习“走步”,因为不用总是一个姿势站着,一定不会太累。没想到,教官不知疲倦地喊着“一二一、一二一……一二三四、一二三四……”直走得两腿发软,他还在一遍遍要求我们:仪态要美,动作要协调……终于,随着教官洪亮的口号声,我们的步伐越来越整齐……
练完“走步”,就要练“跑步”了,因为我的腿前些日子受了伤还没有痊愈,教官要我在旁边观看。我的内心很遗憾,眼睛跟着同学们整齐的步伐,心也一直跟着队伍在跑。
三天的军训转眼就过去了,虽然时间很短,可我的收获是无边的,军训结束后,我觉得自己长大了许多,因为军训让我知道了什么叫艰苦,什么叫困难,还有就是怎么解决问题。
就这样,军训,揭开了女儿中学生活的第一页。